塞維利亞大教堂

著名宗教名勝

塞維利亞 大教堂(Catedral de Sevilla)是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區省會城市塞維利亞市內的著名宗教名勝。塞維利亞市分佈於瓜達爾基維爾河左岸,距河口12千米,為內陸河港,港內漲潮時可通海輪。從公元711年到1248年間曾先後為哥特人摩爾人所建王國的都城。旅遊業因名勝和交通條件而發達。是世界五大教堂 之一,是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義大利米蘭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大教堂,該教堂建於15世紀初,在原伊斯蘭教寺院的舊址上改建而成。

基本資料


教堂所在地: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區省會城市塞維利亞市 內回教區。
設計師:阿隆索·馬丁尼斯(Alonso Martínez)、西蒙·德·科羅尼亞(Simón de Colonia)、
胡安·希爾·德·安大隆(Juan Gil de Onta?ó)
簡介: 塞維利亞大教堂(Cathedral de Seville)是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區省會城市塞維利亞市內的著名宗教名勝,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得教堂和義大利米蘭大教堂,位居歐洲第三位的大教堂。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歷史背景

塞維利亞市分佈於瓜達爾基維爾河左岸,距河口12千米,為內陸河港,港內漲潮時可通海輪。公元711年到1248年間曾先後為哥特人及摩爾人所建王國的都城。旅遊業因名勝和交通條件而發達。
塞維利亞大教堂
塞維利亞大教堂
塞維利亞是一座因水而興又因水而靈的城市。公元前7世紀就有居民在該地生息。公元前43年建成塞城。先後被羅馬人、西哥特人佔領。公元712年被阿拉伯人侵入。公元11世紀,摩爾人的一個部落在此建立獨立王國,現存大部分古代建築系該時期遺物。1248年,卡斯蒂亞國王費爾南多三世在“光復戰爭”中奪 取該城,趕走摩爾人,設為都城,從此塞城逐漸繁榮起來。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后,這裡曾設有“印度群島(即美洲)交易之家”,壟斷著西班牙海外貿易,這是塞城的鼎盛時期。“交易之家”於1717年遷至加地斯后,18世紀以來塞城曾一度衰落。19世紀末,在現代工業發展浪潮的推動下,它再次出現生機。1928年,瓜達爾基維爾河經過疏整,塞維利亞市又恢復海外貿易。1992年在塞城曾舉辦過國際博覽會。今天,它是西班牙南部經濟、貿易、旅遊和文化重鎮,該市有汽車、機械等工業,塞維利亞大學也在這裡。

教堂歷史

711年,摩爾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佔領並伊比利半島並在塞維利亞留下了永恆的足跡。1184年,阿拉伯人政權穆瓦希德王朝開始在今天塞維利亞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1198年清真寺完工。1248年,“聖者”費爾南多三世在“光復戰爭”中收回了塞維利亞,趕走了摩爾人。光復后的塞維利亞,需要一座大教堂,於是原來的清真寺就被用作天主教堂。1381年,不耐煩使用清真寺作教堂的塞維利亞人,決定拆除清真寺,在原址上建造“希拉爾達大教堂”,即今天的塞維利亞大教堂。隨著基督教王國的到來,塞維利亞興建了工程浩大的船塢和城堡,從此逐漸繁榮起來。
在十五世紀的時候大教堂曾一度荒廢,後來成為幾世紀以來基督徒最大的宗教聖地。
哥倫布的靈柩1898年由古巴運回西班牙后,埋葬在教堂中的哥倫布墓。
羅馬教皇保羅二世曾於1982、1993年二次造訪塞維利亞大教堂。
1987年 塞維利亞大教堂、城堡及西印度群島檔案館共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曾是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宗教建築,13-16世紀穆瓦希德文明和安達盧西亞基督教文明的非同尋常的見證,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並稱為世界三大教堂。

建造過程

石雕
石雕
希爾達塔作為原清真寺僅存的一部分,是目前整個教堂中最古老的部分,原為清真寺的宣禮塔,於1184~1196年為阿拉伯人所建,1568年改建為教堂的鐘樓。那時候整個西班牙的基督徒都在忙著‘改建’伊斯蘭建築,原來宣理塔上的4個象徵著法蒂瑪之手的圓球,被換成了青銅風向標,一個古羅馬裝束的婦女,左手握一盾牌,右手持棕櫚樹葉。
教堂內阿布魯西奧內斯庭院(橘園)和寬恕門以及阿拉伯噴泉也是古老清真寺的遺跡。
1432年,教堂的中央大堂告完工,但加建拱頂的工程是1467年方啟動,大教堂於1506年竣工。
教堂的主禮拜廳建於16世紀,座堂周圍漂亮精緻的鐵柵建於1771年。

建築外觀


塔
塔頂
塔頂
塞維利亞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由牆頂部帶許多 尖 柱的圍牆環繞屋頂上向上聳立的尖塔而成的建築。大教堂的正門面對國王聖女廣場,有5個正廳(主廳高36米),它的主體是116米長76米寬的矩形建築。最高處的十字架高達40米。教堂共有三扇大門:正門為王子之門,其餘分別為洗禮之門,亞松森門。
教堂邊側有一座高聳於所在建築物之上的方形高塔,這就是有名的希拉爾達塔(Giralda)。塔高98米,作為原伊斯蘭教寺院建築中僅存的一部分,塔身牆面上有各種標誌阿拉伯藝術特色的花紋圖案,顯示了阿拉伯建築藝術的美麗風采。塔頂裝有25口大鐘的鐘樓和樓頂上的一尊代表“信仰”的巨大塑像,塔頂雕塑名為El Giraldillo。巨大塑像高仰站立,手中舉著一面半掩的旗幟,總高4米。這個重達450kg的風向標,在風中是可以轉動的。塞維利亞人傳說,棕櫚葉朝向某一個方向時,塞維利亞就會下雨。塔內沒有樓梯,而是環形坡道,以便相關人員騎馬到塔頂。登上70米高的瞭望台,可以一覽塞維利亞全景。
門楣
門楣
整個建築外牆上分佈著美麗的石雕,三個門楣上的雕塑也各不相同,亞松森門上的雕塑是聖女神的石像,頭頂落著一隻鴿子,周圍環繞著飛翔的天使;上方是天使托著耶穌。洗禮之門上方是三聖人的雕像。

建築風格


塞維利亞大教堂的建築時期經歷了穆德哈爾、哥特、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等各個時期,以及最後試圖結束上述所有風格的簡單純凈建築期。整個建築屬於西班牙哥特藝術鼎盛時期的風格,同時也夾雜著阿拉伯建築藝術的風格,二者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建築藝術精品。
教堂中的阿拉伯清真寺的遺跡完美地保留了阿拉伯建築藝術的風格,比如塔樓立面上醒目的網狀裝飾和多拱的馬蹄形窗戶保留了鮮明的阿拉伯風格。而塔樓上用青銅製造的希拉爾達女神像則具有文藝復興式的藝術風格。祭壇的裝飾屏畫歷經許多建築期,參與繪畫的有豪爾赫·費而南德斯·阿萊曼兄弟、阿雷赫·費而南德斯、洛克·巴爾杜克、佩德羅·米蘭、胡安·鮑蒂斯塔·貝拉斯克斯等。
穹頂
穹頂
因此,這座教堂是融合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雙重風格的宗教藝術的產物。

內部結構


塞維利亞大教堂
塞維利亞大教堂
大教堂由五座哥特式殿堂組成,包括王室座堂、主禮拜堂、大教堂博物館(M useodela Catedral) 等,殿堂之間以交叉的寬廣的迴廊相連。

王室座堂

雷亞斯女神像
雷亞斯女神像
教堂內的王室座堂(Capilla Real)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早期作品,建築物簡潔的幾何造型結構及其拱形圓頂的表面都布滿了富麗堂皇的複雜紋樣裝飾。在祭壇正中安放了一座代 表塞維利亞地方保護神國王聖母(Virgen de los Reyes)的木刻雕像。雕像前有三個王室成員的骨灰盒。中間一個華貴的銀制骨灰盒是費爾南多三世(Fernando III el Santo)(1217~1252年在位)國王的遺骨,兩旁兩個分別是皇后和兒子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el Sabio)(1252~1284年在位)的骨灰盒。

大教堂博物館

大教堂博物館(Museodela Catedral) 原為聖器室,展出了各種各樣華麗珍貴的帷幔、法衣、讚美詩集、唱詩班用的經書架等宗教藝術品和繪畫等藝術珍寶。在主聖器室內還有各種不同的聖物盒,金銀器皿等各種展品。特別珍貴的是一座7.8米高,帶有複雜花紋裝飾的15枝大燭台和祭台上的聖龕。在另一間聖器室內保存著西班牙著名的繪畫大師穆里略(1617~1682年),馬爾德斯(1630~1691年),莫拉萊斯(1509~1586年),戈雅(1746~1828年)等人的繪畫作品。
羅雷亞斯女神禮拜堂
花窗
花窗
羅雷亞斯女神禮拜堂(Capilla de la Virgen del la Antigua),則充滿濃厚的哥倫比佩 色彩,堂中有雕塑家克里斯多福·哥倫比亞(Sepulcro de Christóbal Colón)的肖像,莊嚴的唱詩台,以及華麗的巴洛克式管風琴
塞維利亞大教堂
塞維利亞大教堂所在地原為塞維利亞大清真寺,15世紀清真寺被拆毀,在原址上建造塞維利亞大教堂。它曾是基督教世界里最大的宗教建築,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並稱為世界三大教堂,已經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教堂邊的希拉達塔(Giralda)高98米,原為清真寺的宣禮塔,16世紀改建為教堂的鐘樓,所以在高塔的外立面上既能看到阿拉伯風格的網格裝飾和馬蹄形窗,又能看到文藝復興風格的鐘塔。塔頂雕塑名為El Giraldillo,代表信仰。
大教堂由五座哥特式殿堂組成,殿堂之間以交叉甬道相連。
主禮拜堂的祭壇供奉著塞維利亞守護神“國王聖母”,祭壇浮雕描繪著基督生平的36個場景,裝飾極為華麗。禮拜堂柵欄為雕刻繁複的銀匠式風格,唱詩班的座席是穆德哈爾風格,而管風琴則為巴洛克風格。費爾南多三世和阿方索十世父子都安葬於此。
其他禮拜堂中的宗教畫很多都是大師手筆,如聖安東尼奧禮拜堂的《聖安東尼奧的禮拜》,聖佩德羅禮拜堂的《聖告圖》等。
更多的藝術珍寶收藏在大教堂博物館中,包括繪畫、聖經古抄本、神父禮服和金銀器等。
石棺上有西班牙四古國——卡斯蒂爾、萊昂、納瓦拉、阿拉貢的騎士抬起哥倫布靈柩的雕像。
教堂北側的橘園和阿拉伯噴泉,是舊清真寺的遺跡。

主禮拜堂

主禮拜堂(Capilla Mayor)由橢圓形的穹頂覆蓋,內部是火焰狀的翼部拱頂,形成高大的內部空間。牆上掛著穆里略畫的各種著名宗教油畫。
主禮拜堂是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裝飾極為華麗,哥特式德祭壇薈萃了大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藝術雕像或繪畫,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巨型祭壇浮雕描繪著基督生平的36個場景,裝飾極為華麗。禮拜堂柵欄為雕刻繁複的銀匠式風格,以精美的花葉形作為裝飾。主禮拜堂的窗戶則是文藝復興風格的鐵格窗。
唱詩班的座席是穆德哈爾風格,而管風琴則為巴洛克風格。

其他

座堂內還有克里斯托瓦爾·哥倫布的墓穴。哥倫布的靈柩石棺上有西班牙四古國——卡斯蒂爾、萊昂、納瓦拉、阿拉貢的騎士雕像,彷彿正在抬起哥倫布的靈柩。

遊覽提示


開放時間

室內裝飾
室內裝飾
7月-8月9:30-16:00;其他時間周一至周六11:00-17:00,周日和節 假日14:30-18:00;不開放。

門票

9歐元,不包括登塔。兒童,SEVILLA當地人及14周歲以下少年免費。60周歲以上,16周歲--25周歲半價。

相關人物


哥倫布:
哥倫布棺樽
哥倫布棺樽
哥倫佈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家庭並不富裕,因此也未受過正規教育,在港口城市熱那亞幫助父親推銷家紡產品過程中,他接觸到了來自歐洲各地的船員,並有幸聽這些船員 們講了一些出海的趣聞軼事,從而使他對出海遠航充滿無限嚮往。後來他為了生計又到了當時的海上強國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一邊與二弟合夥開圖片社為客戶繪製航海圖,一邊學習拉丁文及歐洲其他國家語言,這更加激發了他遠洋探險的興趣。
1479年,他與一位航海家的女兒結婚,有幸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文件、日記和圖表。三年後,他成為一名船長,開始了遠洋探險活動。《馬可。波羅遊記》一書發表后,讓哥倫布產生了橫渡大西洋的想法。而他與當時佛羅倫薩天文學家托斯堪內利的書信往來使他知道了“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體”。於是,他設想:如果從葡萄牙出發,向西直行,就一定能夠到達富庶的東方。
1484年,哥倫布正式向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提出了到東方探險的建議。這位國王當場拒絕了此建議,但又秘密派出三艘探險船沿著哥倫布繪製的航海圖向西航行。
被激怒的哥倫布把目光轉向了西班牙,1491年,哥倫布就是在與西班牙國王的朝廷,安達盧西亞的富商和船主們有密切交往的大教堂主教的四處奔走張羅引見下,與高級官員、銀行家、船主們加強了聯繫,促使西班牙國王同意了他那環球航行探險的計劃。1492年4月17日,具有遠見卓識的伊莎貝拉此時力排眾議,與哥倫布簽訂了具有決定意義的《聖大非協定》:承認哥倫布為新發現領土的海軍司令或總督;承認西班牙君主為新發現領地的宗主和統治者;對於哥倫布獲得的金銀珠寶等享有免稅待遇;對於通過領地進行貿易的船隻,哥倫布享有部分股權。
1492年8月至1493年3月,哥倫布開始了第一次探索橫渡大西洋的遠洋航行:此行他首先發現了中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中的華特林島;接著繼續向西南航行,發現了加勒比海中的一些島嶼;在海地島,他下令用玻璃製品交換了“印第安人”的黃金。哥倫布這次偉大的發現,在人類探險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雖然沒能發現他魂牽夢繞的印度,但打通了通向大西洋的航路。此航成功讓西班牙政府看到了開闢海外貿易的好處,費爾南多與伊莎貝拉決定:在塞維利亞設立“印度群島(即美洲)交易之家”來統管西班牙海外貿易。這個機構的設置極大地促進了塞維利亞經濟的發展,塞維利亞大教堂又繼續得以改建。
1493年的當年,哥倫布被任命為新發現陸地的總司令兼總督並再次遠征,以征服印第安人,建立商業殖民地。這次他選擇在赤道以北略小於北緯30度的地方橫渡大西洋,從歐洲航駛美洲地中海(加勒比海);首先發現了南美大陸和中美地峽;發現了大安的列斯群島的古巴、海地牙買加和波多黎各;發現了巴哈馬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大部分島嶼,同時他還發現了特立尼達島和加勒比海一系列較小的島嶼。事實證明,此是迄今通美洲的最佳航線。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哥倫布錯誤地認為“古巴必然是亞洲大陸的一部分”。帶著這個錯誤的“滿意結論”,他回到了西班牙。因此行收穫甚微,王室較冷淡。因為王室已驚訝地發現英國和葡萄牙此時在策劃通亞洲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