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備村
黃備村
唐朝末年有黃氏人見這兒風水極好,景色美麗,遂建別墅棲居於此,名曰黃備。“備”取備亂以自保之意。黃備村,古時又稱“桃源村”,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
千年古村美麗山鄉--黃備村,坐落於徽州府歙縣森村鄉通往旅遊勝地千島湖的王村——小川旅遊公路邊,巍巍石耳山下。黃備村毗連紹村、呈村、滿田村。
黃備村,背倚石耳山。村中兩條小溪夾流而下,溪上有永昌橋、集慶橋等十多座古石橋,或平或拱。
黃備的水口壩建於南宋時期,石砌壩上栽有樟樹、榆樹、櫧樹、冬青樹等,雖歷時八百餘載,仍然參天聳立,綠蔭如蓋。6隻精雕古石獅,威武地守候在綠樹叢中。壩下有一條寬1.5米的石板路,通向東西兩座遙相呼應的古石橋,一名永昌,一名集慶。
黃備村
黃備古村的民居建築頗具特色,青山環抱,溪水穿村而過,民居四周都有高牆圍起,房屋外牆除大門外,還多用漏窗點綴在白牆上。馬頭牆呈階梯形,高出屋面,有些牆頭還裝飾有卷草如意一類的圖案,顯得清幽美麗。
黃備古村沿河兩岸散落著眾多的明清建築,門樓、窗扉、梁托上均有精美的磚木雕刻。現存明清建築二十多處,其中民居十五處,門樓、橋樑、祠堂五處;清代祠堂、廟宇民居、橋樑三十多處。徽派古民居建築鱗次櫛比。“德馨堂”、“耕德堂”、“維新堂”、“崇德堂”等古宅都是徽派古建之珍品。
徽派建築典範:“德馨堂”
“德馨堂”,在黃備古村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秀才門第,它是一幢四列三間,上下對堂、中有天井的雙鵰結構民居。
三個正楷大字的漆木雕匾高掛正堂之下;兩邊柱子上掛著半弧形保柱式的木雕楹聯,一對是黑底金字,另一對是原木色底,石綠色字,古色古香。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梁托、窗衣、檻子門上的木雕。上堂檐口兩柱檐撐,左“松鶴圖”,右“椰鹿圖”,雕的是“麒麟戲鳳”、“鶴舞雄獅”、“喜鵲登梅”、“百靈啼鳴”及錦雞、梅花鹿等圖案。
更顯精巧的是檻子門欞柵上,還雕有直徑五寸左右的圖形篆字,每邊四個,上半部是半個不同結構的“壽”字,下半部是“萬代榮華”、“竹花松茂”八個字,筆畫上下巧妙相連,令人嘆絕。天井下的檻字門上有“孔融讓梨”、“精忠報國”、“揚震拒賄”、“九世同居”等幅木雕,看了令人想起眾多的歷史故事。
黃備古村其它古民居的木雕除人物戲曲題材外,民間傳統的有“鳳凰戲牡丹”、“丹鳳朝陽”、“龍鳳呈祥”、“松鼠與葡萄”、“喜鵲登梅”、“鴛鴦戲水”、“鹿鶴回春”、以及四不象、白頭翁、仙鶴、八哥、錦雉、燕子,石榴、柑橘、枇杷、水仙、蔬果、八寶博古,幾何形體等。這些圖式生動地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勞動人民勤勞樸實的美德,淳樸的民風,體現了雕刻內容與徽州區域民情民俗,文化素養的吻合統一。
黃備古村的“耕德堂”(現桃源旅社內)、“維新堂”、“崇德堂”等十幾戶民居的木雕磚雕也很精彩。
黃備尚存的古建築,集木石雕於一體,建築風格相似,而又各具特色,形成完美的建築體系。
現在黃備古村幾乎家家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傢具和擺設,尤其以上村方永埔一戶的“唐明皇夜遊月宮”之玉屏最為珍貴。
黃備三景之一:公園水口壩
黃備村
黃備村
建於南宋的公園水口壩位於歙縣森村鄉黃備村的東側。壩高3.6米、寬4米,長50米,全用石砌。
壩上栽有樟樹、榆樹、櫧樹、冬青樹,雖歷時八百載,仍然參天聳立,綠蔭如蓋。壩下有一條寬1.5米的石板路,通向東西兩座古石橋,一名“永昌橋”,一名“集慶橋”,遙相呼應。橋下溪水常流,不時泛起漣漪,村姑們常來溪邊洗衣,那甜甜的歌聲和著潺潺的水聲,常令遊人止步。這裡也是人們夏季乘涼的好所在,壩上有散步的,樹下有休憩的,橋上有走棋的。
許多懂文墨的雅士來此觀光覓古,不禁會吟起那首古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黃備村
具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黃備村,有座“天官邸”,系明代建築。
天官邸的大堂正中之上,懸掛一塊長3米、寬1米的匾額,上書“天下治行第一”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指的是出生於此地的張光祁。張光祁是河南南陽府知州,在清代同治年間,是位廉潔奉公,功績顯赫的官吏。在他之前的幾任州官,貪贓枉法,年年拖欠國家農業稅。自從張光祁上任,不但如數完成“國課”,還把前幾年的農業稅都一一繳清。同治皇帝十分讚賞張知州的才智,賜“天下治行第一”匾額,落款為“吏部特舉河南南陽府鄧州知州張光祁,聖旨欽獎”。
天官邸前臨寬廣的“履坦”,背靠青山,門口是一色的青石板階梯,規模宏大,其內外布局結構簡直有點宮廷的氣派。
黃備三景之三:張氏統祠
從公園水口壩沿著一色的石板路向西行一百餘米,站在大路上翹首北望,便是氣勢雄偉的張氏統祠。
黃備村
黃備古村張氏統宗祠第一進是構築有些特別的、在徽州數一數二的五鳳樓,飛檐翹角,氣勢恢弘。加上該祠兩邊五嶽朝天的馬頭牆高聳雲天,氣勢不凡,所以這座張氏統宗祠又被稱作“五峰樓”。統宗祠五峰樓前的石獅形象威武,栩栩如生,每頭石獅至少有一噸多重。其中進,享堂前是一個特大的天井,廂廡排列兩邊,和享堂一樣雕樑畫棟。其後進,原有九級台階,層層升高。享堂大廳曾高掛明代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黃備太史公張一桂所書“義隆一本”大匾,每個大字都有4尺見方。
張氏統宗祠內雄偉壯觀,樓閣可遠眺,大堂能聚眾,前後門楹,后列廂廡,後進有九級石階,以上高台。
黃備村
黃備村
從張氏統宗祠的規模和內部構架的用料、工藝來看,化掉好幾“稻物”金元寶的資金確實並不僅是一種傳說。僅看享堂現存那些巨大的東瓜梁和石柱、梭柱,精美梁托、斗拱,祠內隨處可見的高水平雕鏤磚、木、石構件殘存,就可知統宗祠造價不菲。黃備張氏統宗祠以其宏大的構築,精湛的工藝,讓遠近各宗族嘆為觀止,稱其為“歙南第一祠”,確實當之無愧。
據史志透露,宋代時的黃備張氏宗族,已是在徽州財力雄厚、聲名顯赫的旺族。至今仍聳立在徽州府城練江碎月灘邊披雲峰下的長慶寺塔,就是在北宋重和二年(1119)時,由黃備人張應周所修建。長慶寺塔七層樓閣,實心方形,高23米多,精巧玲瓏,歷八百八十多年仍基本完好,是省級文物。可見黃備張氏能修建這麼大的“五峰樓”祠堂,一點不令人奇怪。
張氏統祠規模宏大而壯麗,古歙稱之為“宗苑”、“美族”。有句俗語“洪坑好照壁,楊坑好姑娘,黃備好祠堂”一直流傳至今。這句俗語的意思為“洪坑進士村建造的大照壁在徽州獨一無二,高大氣派;楊坑的姑娘美麗溫柔,名聲在外;而黃備村,則以高大巍峨、氣勢恢宏的張氏統宗祠大祠堂讓徽人刮目相看。”
如今的黃備古村交通便利,青山聳立,綠水環繞,建築精美,風光旖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可攝影,可休閑,可渡假,是一個難得的好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