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殊像寺的結果 展開

殊像寺

河北省承德市殊像寺

殊像寺,俗名“乾隆家廟”,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環城北路獅子園北麓,其形制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是一座以漢族廟宇建築為主,帶有藏式特點的佛教寺院。是避暑山莊“外八廟”之一。建成於乾隆四十年(1775 年)。

殊像寺從外觀上更多呈現的是漢式寺廟風格,僅在一些建築細部上體現了藏式特點。殊像寺中軸線前半部分是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會乘殿等組成的典型漢式“伽藍七堂”布局,後部表現為以寶相閣為中心的藏式“曼荼羅”形制,在整體上,自會乘殿之後,地勢陡然上升,依山就勢層層修建建築,形成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的建築輪廓,亦是藏式布局的典型體現。

1988年1月13日,殊像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12月,包括殊像寺在內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歷史沿革


殊像寺
殊像寺
據寺內碑文記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陪皇太後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佛經中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有時現比丘像,有時現國王像”的說法。而“文殊”又譯“曼殊”,“曼殊”與“滿洲”音近,所以西藏達賴喇嘛進丹書時,稱清朝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獅子園傳言,進而有人就附會傳說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乾隆和太后對此不加可否。
回到京師,太后就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樣雕刻石像供於香山寶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特命內務府仿五台山殊像寺現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廟。殊像寺落成時,乾隆參加瞻禮,並作詩道:“殊像全規台廟模,撰辰慶落禮曼殊。金經蒙古猶常有,寶帙皇朝可獨無?譯以國書宣白業,習之修土翊浮圖。雖然名實期相稱,師利應嗤謂是乎。”該廟喇嘛皆為滿族,故清廷對此處按家廟管理。
當時,乾隆皇帝所看的佛經都為藏文或蒙文,沒有滿文經卷。他認為在滿族統治的國度里,不可沒有滿文經卷,又因寺內喇嘛都習滿文,於是在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成立經館,譯制滿文藏經,一共抄寫3部存於此經棚。可惜這3部藏經一部被日本帝國主義者掠走,一部在法國巴黎,一部下落不明。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經常臨幸之所,建築布局高低錯落,內部考究,環境幽雅,園林氣息濃厚,寺中疊石更為馳名。會乘殿、山門、鐘鼓樓等建築在1949年後由政府多次修繕,仍保持原有風貌。1975年,國家重新修建了天王殿和東西配殿。寺內三身木雕菩薩像為國家級文物。殊像寺現已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繕


2011年10月20日記者從承德市文物局獲悉,有“乾隆家廟”之稱的殊像寺保護修繕工程正順利進行,已完成鐘樓瓦面檢修、僧房柱子墩接、柱頂石及台明拆砌與墩接等工作,梁架加固和椽望製作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承擔修繕項目的負責人介紹說,殊像寺老僧房原來大部分已經坍塌,此次重修,主要是在原主體框架基礎上,把坍塌的瓦和舊磚拆下來,並將椽木等換新。整個修繕過程中,專家全程參與評標、現場指導、階段性驗收等工作,以維護文物本來面貌,確保工程質量。
殊像寺內供奉主神為文殊菩薩,當時民間認為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薩轉世,所以該寺又有“乾隆家廟”之稱。

寺院勝景


殊像寺[河北省承德市殊像寺]
殊像寺[河北省承德市殊像寺]
殊像寺為典型漢式寺院,東西1l5米,南北200米,佔地面積27公頃。採用庭園布局手法,大規模疊砌假山,散植松樹,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山門面南,面闊三楹,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內供護法神哼、哈二將。山門前左右置石獅一對,兩側設腰門。過門殿兩側有鍾、鼓樓,均為面闊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山門正北為天王殿,面闊五楹,進深兩間,單檐歇山。前後檐封木壁板,中三間設歡門,稍間開歡窗,殿兩側置腰牆,界以一進院落,腰牆辟腰門與二進相通。天王殿北兩側為東、西配殿,東殿名“饌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勢增高,上多級大石階可登月台,月台北建“會乘殿”。
會乘殿位於寺中心,居高臨下,是全寺主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上覆黃琉璃瓦,下層用單翹單昂五踩斗拱,上層平面向里收縮,減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使用單翹重昂七踩斗拱。殿內正中供有杉木金漆塑像三尊,皆高一丈七尺。當中為文殊菩薩,他騎在青獅上,正在說法講經,顯得十分智慧和威德,是現存佛像中不可多得的瑰寶。真背光上鑲嵌七寶,中為寶瓶。文殊東邊是騎白象普賢菩薩,西邊是騎犼觀世音菩薩。供桌前東西各置萬壽塔,八角三層楠木,高兩丈,兩塔內供鎏金鋼質無量壽佛508尊。今壽塔猶存,鎏金銅佛在薑桂題任熱河都統時期被盜。兩側牆壁置經櫥,藏滿文大藏經三部,日本軍隊侵華時劫掠一部,現存東京;一部流落西歐,現存巴黎圖書館;一部下落不明。殿內橫匾“會通三際”,條幅“發心為眾生緣深入善權菩薩果,現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
會乘殿前東、西兩側有配殿,東為指峰,西為面月。會乘殿北,順勢置假山,壘石穿洞,潛岩渡橋,溝壑縱橫,曲徑幽深,是五台山的縮影。假山如朵朵祥雲,載運一座高閣,名“寶相閣”,又名“凈名普現”,重檐八角,黃琉璃瓦頂綠剪邊,正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四斜面設檻窗。閣內石制須彌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薩騎獅像,傳說是按乾隆容貌塑造。兩側有兩個力士像,各高三米。閣內橫額“凈名普現”。條幅“佛說是本師宏宣象教,天開此初地示現獅峰”。寶相閣前東、西有配殿各三間,東為雲來,西為凈雪。
登上第二層假山,正北有清涼樓,兩層,每層九間,樓內供文殊,二樓題額“相合台懷”。楹聯“地上拈將一莖草,樓上現出五台山”。一樓門額“妙五福德”。樓內條幅“地分台麓示居國,座挹錘峰供養雲”。清涼樓前兩側有配殿,面闊五楹,東曰“吉輝”,西曰“慧喜”,慧喜殿西有六角亭。凈雪殿西有一小院,正室三間,名“香林室”,室後設月門。室前東有方亭一座,西有小樓名“倚雲樓”,兩層。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時,皇后在此梳妝,故又名“梳妝樓”。
殊像寺內原有一口大鍋,直徑2.41米,高2米,壁厚6厘米,由88塊銅塊鑄接而成,重約5噸,用18根鐵柱支撐。平時儲水防火,每逢臘月初八,該廟喇嘛就用此鍋煮“臘八粥”,承德各廟的喇嘛都到這裡吃粥承恩。對非僧人乞討者也放粥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