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徑火炮

大口徑火炮

大口徑火炮,指的是口徑大於210毫米的火炮,最早的大口徑火炮是臼炮。口徑大身管短的一種火炮。臼炮是較為古老的曲射火炮,因外形像石臼而得名。

中國1377年製造的一種臼炮,口徑達210毫米,全長僅為100厘米,15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身管短粗的火炮,炮膛為滑膛,無膛線,採用前裝彈,發射一種球形實心石彈。

介紹


小戴維
小戴維
17世紀的臼炮開始發射爆炸彈。線膛炮出現后,臼炮採用線膛身管,改為後膛裝填炮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曾經使用口徑為420毫米的臼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臼炮已很少使用,此後逐漸被其他較先進的火炮取代。
列車炮在大口徑火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列車炮為一種架設在鐵軌上的大型炮種。通過在火車上安裝火炮,使得這些機動性差的大口徑火炮可以在鐵軌上快速移動。很多國家也曾經建造過這類列車炮,當中較著名的有德國在1930年代建造的多拉大炮,由生產商克虜伯公司承建。
列車炮的概念最早源於1850年代,在英國人安德森(Anderson)的作品《國防》(National Defense)中提出。1860年代以後,俄羅斯亦有著相同的概念。而最早使用列車炮的國家則是美國。在南北戰爭期間,聯邦軍(北軍)為了圍攻邦聯軍(南軍)據地彼得斯堡(Petersburg),首次採用搭載了無蓋列車的十三英寸臼炮進行轟擊,這是世上第一款的列車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亦開始以列車炮作為轟擊要塞及塹壕的武器,把列車炮的使用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間,德國使用了射程一百三十公里的“巴黎大炮”(Paris-Geschütz)轟擊法國巴黎。因此,協約國在戰後擬定的凡爾賽條約中列明德國禁止使用列車炮等重型武器。雖然如此,但1935年希特勒重整德國軍備后,列車炮再次面世。
史上最大口徑的火炮:利托爾。戈維特迫擊炮 又稱“小戴維”是二戰時期製造的最大口徑火炮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盟軍正面攻破德軍齊格非防線而秘密設計和製造的。該迫擊炮的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毫米,炮座重72560公斤,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有一個長4.8m 寬2.7m 高3.0m的底盤,以及高低,方向瞄準器構成。這個箱型底盤首先通過斜面,從車上卸下安放在事先掘好的土坑內,再進行加固。爾後在由M26改裝的特製牽引車拖曳來的炮身沿著基礎部的滑軌固定於基礎部,便完成了安裝。炮彈的重量達1640kg,其中包括700kg的炸藥以及970kg的拋射葯。由炮口裝填。炮重60噸,射程達10,000米,戰時僅建成1門,沒有來得及投入實戰。
美國工業建造出世界最大的迫擊炮 為了創造小戴維這個紀錄,槍炮與軍火,下一期我們將發表軍火的故事,就像Iversen先生和他的夥伴建造迫擊炮那樣,俄亥俄州阿肯城Babcock and Wilcox公司的A.R.McAllister先生帥領著忠實的團隊贏得了在《工業與軍火》關於軍火設計建造的戰鬥。McAllister先生正在纂寫他的傳奇故事,現在不置一言。Iversen先生和McAllister先生代表了哪些為了建造美國最大火炮而艱辛工作的人。
1944年初,冬去春來,針對納粹在歐洲的侵略,計劃已經很快的就要制定好了,所有的應急行動都已準備好,所有的關鍵物資的供應都已經開始,從那個被戰爭折磨的大陸上傳來的情報顯示,德國最高司令部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好幾條強大的防線。基於Siegfried防線建造經驗的防禦工作被用在Loire,Seine,Marne等大河路障,還有分支防線去封死深入大西洋的大半島上的基地。這些工作由部分的被掩埋的增強混凝土碉堡構成,這些碉堡每英里25個位於重要地區的防線上。防線上 每個碉堡50英尺長,30英尺寬,17英尺高,有房頂和厚達7英尺的增強鋼筋牆。軍事生產需要足夠的計劃應付任何偶發事件。一旦我們的進攻部隊越過灘頭被阻止住,就意味著必須提供物資去擊退敵人的防禦同時保持住進攻的節奏。經 驗告訴我們,現存的戰地炮兵武器如果不付出大的損失或者不在其擅長的直射 範圍里,任務就不能完成。因此,一個新的方案亟待出籠。
三月初,盟軍地面部隊表達了他們對此的嚴重關注並把問題提交到了軍械部的 研究和發展部門。三月十一日,在G.M.Barne少將的辦公室里召開會議,“小戴維”工程被提出,對此問題的解釋從目標的屬性到所需的拋射彈再到破壞力直至武器本身,Barne少將很有邏輯性的總結規劃了工程上的問題。經過計算,對德國工事的摧毀需要一種重量超過3200磅射擊距離至少7500碼的 武器,在受到遮蔽保護的地方開火,這需要極高的精準度,一到兩發就要將碉堡摧毀。
這種武器必須能在現存的公路和高流動性獨立的鐵路上運輸,它能夠天黑后被 安放好,午夜開火,當其至關重要的任務完成後,要趕在天亮前撤走。首批交貨被指定在工程提交6個月後。為了達到這些要求,決定製造一種36英寸的巨大迫擊炮。這種武器極像兩個澡 盆從一邊焊接到另一邊,為了保證它的公路的流動性,需要兩個巨大的坦克運輸車,一個用來運送它的38英寸炮管,另一個運送其基座和冷卻系統。很明顯,要滿足交貨的時間要求,必須最大限度的使用標準部件,但是現在沒 有現存的標準部件,除了商用發動機,泵,閥門,電子控制裝置和水平射角視 鏡。其他操縱該設備的部件,比如液壓起重器,支撐設備,平台拖車都必須生 產。作為一個經驗背景,軍械部過去發展過6到10英寸的迫擊炮,沒有遇到過相似 的問題,粗略的信息能從德國巨型超級加農炮那裡得到。這個期限似乎沒有價值,因為德國比它口徑小5英寸的同樣武器都需要一個25節車廂的火車來移動它,安放在平行的鐵軌上,完全安裝好要三個星期。參考以上的經驗和軍械部的精通此方面朋友Frank.B.Bell的建議,重力和問題的難點都交給了Mesta 機器公司的總裁Lorenz Iversen先生,沒有更聰明的選擇了。在完全不在乎個人的壓力,每天工作16到18個小時的狀態下,設計出了世界最大的火炮,1944年5月9日,他受到了合同書。
接下來,一連數月令人煩惱的日子開始了,基本設計被細化,被精確直到適合實際的生產,每天都有超過昨天的新的悲傷,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任務似乎不可能完成,但是每個困難都帶來了激勵,最終的結果就要出來了,穩定的,堅持著,不斷的獲得進展。數不清遇到多少困難,但一個簡單的判斷都要取得成果的紀錄。額外的安全保障在小戴維的設計製造和試驗期間就開始了,Lorenz Iversen先生拿出了所有最初級的設計方案,在一個技工的協助下,在一件上了鎖的屋子裡> 著手工作。整個工程被指定叫做“炸彈測試設備鈦”,用來掩蓋武器的實際性隨著發展,36英寸迫擊炮的基座被放在一個大約18英尺長,11英尺寬,10英尺高的鋼盒子上,它被設計放到一個坑裡,方便的用作外殼或炮彈發射口。這個基座設計包括升降機,水平移動器還有其他所有控制設備,包括一個液壓泵,數台起重器用來安放移動基座和拼合炮管。炮管部分是由炮口裝填的順時針旋轉膛線(一圈合60倍口徑)的炮管、升降段、冷卻系統組成。各種各樣的彈藥,重量從3200磅到3650磅不等,以配合預定的旋轉帶。推進裝彈部分由136磅重的基座部分和2個增重部分各重41磅。迫擊炮炮管原來規定每平方英寸要有65000磅的強度,通過應用一個新穎的三段熄滅方法,Mesta公司能夠將其提高到每平方英寸95000磅,可使射擊距離從原來的7500碼增加到9500碼。 1944年10月9日,也就是收到合同后的5個月,試驗型已經組裝完畢,接下來是實驗,裝置通過公路運到阿伯丁試驗場,經過公路的多條路線,材料的道路適用性得到很好的展示。10月28日,試驗型迫擊炮的基座被裝船,第二天到達阿伯丁試驗場,30分鐘里,基座被安放到一個坑裡。炮管兩天後被船運到,也是半個小時里被裝好。小戴維的第一次試射是10月31日,原始的拋射彈道和設計數據來自於發射外形和重量比例類似迫擊炮彈藥的155-mm炮彈,為了發射平台收集射程數據,需要進行範圍更大也更昂貴的試驗,因此,75-mm,M8榴彈,這些有著相同外部彈道和一個高的發射率的炮彈被用來確定初始數據和讓迫擊炮準確地打中目標。
小戴維的破壞力沒有讓設計者失望,深深的彈坑有一個單元樓那麼大。靜態引爆下它對德國碉堡的破壞力被評估出來,可以夷平一百平方英尺範圍內混凝土厚板。與此同時,歐洲的戰鬥已經白熱化,巴頓將軍坐著裝甲車穿過法國,摧毀了德 國防線的最後希望,在Aachen ,Siegfried防線被撕開,歐陸大戰終止了,等 待需要的物資運往前線和好的天氣的到來,12月份,混亂的德軍進攻僅僅只需耗盡敵人的儲備就可至其死地。所以,歐洲戰區不再需要小戴維的幫助了,它被轉向了日本。在沖繩,進展緩慢而代價高昂,日本人都躲在挖好的工事里,當對日本本土進攻開始時似乎有不好的預兆,這時需要一種武器把敵人從深深的戰壕里炸出來,一份運送威力強大的迫擊炮和受過訓練的操作人員的計劃制定出來,用以增 援即將開始的攻擊。然而,天空里一聲巨大的爆炸,原子彈結束了一切。和平勝利了!儘管未發過一枚炮彈,小戴維仍然是美國工業力量的象徵----世界最大 的大炮!

著名火炮


史上最著名的大口徑火炮:
納粹德國的古斯塔夫重炮,又名多拉,口徑達800毫米,是鐵軌炮。因口徑太大,所以炮彈十分笨重巨大,要用坦克把彈藥推進炮膛里,后坐力也很大,一開炮,就後退十幾米,鐵路要是不直他就完了。德國戰敗前,就被拆了。
二次大戰中的德國製造的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車炮。
全長 : 42.97米
寬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噸
炮口徑 : 800毫米
炮長: 32.48米
炮重: 400噸
炮彈重 :
7.1噸(穿甲彈)
4.8噸 (高爆彈)
1.8 - 2.0噸 (推進燃料)
炮彈射速:
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 (高爆彈)
射程 : 28 - 47 公里
1942年夏天,希特勒調集237個師的兵力,在蘇德戰場南部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一舉全殲部署在頓河東岸的蘇軍,進而攻佔著名的高加索石油區。蘇軍為了抵抗德寇的進攻,在塞瓦斯托波爾戰略要地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地下彈藥庫,決心進行持久防禦。不料有一天上午,突然傳來轟隆隆的巨響,一座秘密彈藥庫發生意外爆炸。這座彈藥庫是動員數千軍民經過長期苦戰建造起來的。為了防禦敵機轟炸或炮火襲擊,彈藥庫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處,上面覆蓋有厚厚的鋼筋混凝土,裡面儲藏了大量武器彈藥。究竟什麼原因引起這次爆炸?長期以來眾說紛壇。有人分析是德國斯圖卡轟炸機扔下了巨型炸彈,有的說是德國派遣間諜破壞的。直到戰爭結束后很長時間,美國某軍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說是在清理廢墟時發現有個直徑特別大的彈坑,德軍使用超重型火炮發射的巨型炮彈擊中了彈藥庫,引起鏈式反應般的彈藥爆炸,毀滅了這座無比堅固的地下建築物。
這就是二次大戰中的納粹德國製造的駭人聽聞的超級大炮----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車炮。
希特勒上台後不久,處心積慮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為了突破法國人構築的馬其諾防線,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溫凝土牆。克虜伯兵工廠在接受任務后,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后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製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鬥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樑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噸,一枚高爆彈重4.8噸,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製成后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藥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