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蝠鱝的結果 展開

蝠鱝

燕魟目鱝科動物

蝠鱝(Mobula),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屬於軟骨魚綱蝠鱝科,它包含兩個屬,前口蝠鱝屬和蝠鱝屬。體呈菱形,寬大6m余。體青褐色。扣款大。眼下側位,能側視和俯視。頭側有1對有胸鰭分化的頭鰭,向前突出。背鰭小,胸鰭翼狀。尾細長如鞭,具尾刺。平時底棲生活,但有時上升表層游弋,並做遠程洄遊,行動敏捷。以浮遊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卵胎生。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各海區,中國見於東海、南海和台灣沿海。常見的如日本蝠鱝(Mobulaja ponica)、雙吻前口蝠鱝(Mantabirostris)。

物種簡介


蝠鱝又名魔鬼魚,因它們的游姿與夜裡飛行的蝙蝠有些相似而得名,是軟骨魚綱、蝠鱝科幾種海產屬魚類的統稱。蝠鱝的體型呈不規則的橢圓形,體盤一般50~100厘米左右,最大可達8米以上,重達3噸。2008年8月,我國海南的一位漁民就曾捕獲了一條1500千克重的超級“魔鬼魚”。身體扁平,寬大於長,一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胸鰭肥厚如翼狀,頭前有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於頭的兩側,尾細長如鞭,有一個小型的背鰭。有些種類的尾部有一個或多個毒刺,口寬大,牙細而多,像鋪石一樣排列,上、下頜具牙帶,但上頜可能沒有牙齒,鼻孔位於口前兩側,出水孔開口於口隅,噴水孔為三角形,較小,位於眼后,距眼有一相當距離,鰓孔寬大,腰帶深弧形,正中延長尖突。蝠鱝背面多為黑色或灰藍色,腹麵灰白且散布著零星的深色斑點,體型就像一張巨大的毯子,再加上其身體後部有一條又圓又細的尾巴,就像是一隻“海上風箏”。蝠鱝有洄遊的習慣,所以人們不會在一個地方常年見到它。每年的6~7月,蝠鱝會洄遊到福建、浙江沿海。8~9月,它們又會游到黃海,10~11月,就會游回浙江沿海,12月到次年2~3月沿原來路線洄遊南下,在我國福建、浙江和黃海一帶可見到它們的蹤影。

物種學史

蝠鱝的英文名是“manta”,源於西班牙語,意思是“毯子”,可見其體形如何了。由於其在海中優雅飄逸的游姿跟夜空中飛行的蝙蝠很相似,所以中文名為“蝠鱝”。蝠鱝因其長得“異性”,故此很多人第一次見到它總會不知所措,它實在很難讓人將其與正常的魚類聯想到一起,可是它的祖先早在中生代侏羅紀時便在海洋中暢遊了。約在l億多年前開始,它們的體形就幾乎再也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就此在海洋中定形了。
蝠鱝
蝠鱝

形態特徵


蝠鱝身體扁平,寬大於長,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頭前有由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於頭的兩側,胸鰭長大肥厚如翼狀,它還有一個小型的背鰭,尾細長如鞭。有些種類的尾部有一個或多個毒刺,像鋪石一樣排列,口寬大,牙細而多,上頜、下頜有牙帶,但上頜可能沒有牙齒,鼻孔位於口前兩側,噴水孔為三角形,較小,位於眼后,距眼有相當一部分的距離,出水孔開口於口隅。蝠鱝鰓孔寬大,正中延長尖突,腰帶呈深弧形;卵胎生,母體子宮壁上有乳頭狀突起,分泌營養液以滋養發育後期的胎兒。胎兒體盤寬約0.41米,幼體體盤寬約1.44米。仔魚體盤寬約1.13米。
蝠鱝
蝠鱝

棲息環境


蝠鱝主要棲居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淺海區域,較少停留或棲息在海底,從離海岸較近的表水層到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見它們的身影。
中國福建、浙江和黃海一帶可見某些種類的蹤影。因為它們有洄遊的習慣,所以在一個地方不會常年見到它們。每年6~7月在福建、浙江沿海,8~9月又到黃海。10~11月再回到浙江沿海,12月到來年2~3月沿原來路線洄遊南下。

生活習性


蝠鱝是一種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域的底層的軟骨魚類,被當地人稱為“水下魔鬼”,但實際上蝠鱝是一種非常溫和的動物。它們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經常在珊瑚礁附近巡遊覓食。它緩慢地扇動著大翼在海中悠閒遊動,並用前鰭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撥進它寬大的嘴裡。當游泳時,頭鰭從下向外捲成角狀,向著前方;有時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主要食浮遊甲殼動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魚類。鰓耙多角質化,呈一系列羽狀篩板,起濾水留食作用。
雖然像珊瑚三角區這樣的珊瑚礁區域僅佔全球海洋的極小部分,但它們卻是世界四分之一海洋生物的家園,比如這些蝠鱝。蝠鱝是鰩魚家族中個頭最大的成員,它們通常以珊瑚礁周圍的生物為食。
蝠鱝最具特色的一個習性就是它那“凌空出世”般的飛躍絕技經科學家觀察發現,蝠鱝在躍出海面前需要做一系列準備工作:在海中以旋轉式的游姿上升,接近海面的同時,轉速和游速不斷加快,直至躍出水面,時而還會伴以漂亮的空翻。最高時,它能跳1.5~2米高,落水時發出砰的一聲巨響,場面優美壯觀。
蝠鱝的滑翔有時是為了獨子被欺,有時是受到敵害的追擊,有時可能是身上有寄生蟲在作怪,它被折磨得受不了。
雌蝠鱝非常愛護自己的獨子。它不像別的魚,一次產卵就有幾千幾萬粒,像翻車魚,可以說是魚類中的高產能手,一次產卵可達三億粒。雌蝠鱝不產卵,它是卵胎生的,這在魚類中又是少有的事。它每次只生一胎,無怪乎它要寵愛獨子了。
小蝠鱝一生下來就有20千克重,長約1米,不了解這種魚的人,初見之下還以為是大魚,其實,它還是個剛剛出生的嬰兒。
蝠鱝
蝠鱝

分佈範圍


分佈於遼寧省沿海。國內雙吻前口蝠鱝分佈於我國各沿海。日本蝠鱝主要分佈於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峽海域。

生長繁殖


繁殖方式

每年12月到翌年4月間是蝠鱝的繁殖季節。此時熱帶海域的水溫在26~29攝氏度間,蝠鱝開始成群出現在淺海區,通常是幾隻體型較小的雄性一起尾隨在體型稍大的雌性身後,游速比平時略快。經過20~30分鐘的追逐后,雌蝠鱝逐漸放慢速度,雄蝠鱝則游到愛人身下,並用胸鰭“愛撫”其身體。完成短暫的交配后,雄性則揚長而去,接下來第二個追求者會重演以上的過程。不過,雌蝠鱝最多只接受兩個“意中人”的追求——1~2枚受精卵在雌性體內發育並孵化出仔魚,大約13個月後,小蝠鱝會直接從母體中產出,不久就能自由遊動,獨闖天下了。小蝠鱝5歲時達到性成熟,適齡者便可延續自己的基因:它們的壽命約為2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2011年蝠鱝已被列入國際公約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國際自然生態保護聯盟(IUCN)已將蝠鱝歸類為"瀕危"物種。曼塔信託基金是一個總部位於英國的慈善機構,致力於蝠鱝的研究和保護工作。該組織的網站也提供蝠鱝保護和生物學的信息資源。
201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雙吻前口蝠鱝和阿式前口蝠鱝兩種前口蝠鱝作為瀕危野生動物列入公約附錄二。中國作為締約國,將從2014年9月14日起對以上兩種蝠鱝實施保護,對蝠鱝國際貿易進行監管。
各國蝠鱝保護措施
地點種類措施
印度尼西亞所有蝠鱝種類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蝠鱝保護區,面積達596萬平方公里,保護區內禁止一切蝠鱝捕撈和製品貿易。
澳大利亞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禁止在海洋保護區侵擾和捕撈
美國夏威夷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H.B.3662009禁止捕撈和貿易
美國佛羅里達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佛羅里達行政令68B-44.008-禁止捕撈
美國關島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201144號-31號法案禁止銷售/交易蝠鱝器官
馬爾地夫所有蝠鱝種類1995年禁止出口所有蝠鱝製品
日本八重山群島雙吻前口蝠鱝和阿氏前口蝠鱝海洋保護區
厄瓜多所有蝠鱝2010年厄瓜多官方093號文
克羅埃西亞姬蝠鱝2006野生動物分類法律嚴格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