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軸蕨

毛軸蕨

植徠株高達1米以上,根狀莖橫走,葉遠生。

形態特徵


徠植株柄長35-50厘米,基部粗約5-8毫米,禾稈色或棕禾稈色,上面有縱溝1條,幼時密被灰白色柔毛,老則脫落而漸變光滑;葉片闊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漸尖頭,長30-80厘米,寬30-50厘米,三回羽狀;羽片4-6對,對生,斜展,具柄,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幾平截,下部羽片略呈三角形,長20-30厘米,寬10-15厘米,柄長2-3厘米,二回羽狀;小羽片12-18對,對生或互生,平展,無柄,與羽軸合生,披針形,長6-8厘米,寬1-1.5厘米,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平截,深羽裂幾達小羽軸;裂片約20對,對生或互生,略斜向上,披針狀鐮刀形,長約8毫米,基部寬約3毫米,先端鈍或急尖,向基部逐漸變寬,彼此連接,通常全緣;葉片的頂部為二回羽狀,羽片披針形;裂片下面被灰白色或淺棕色密毛,干后近革質,邊緣常反卷。葉脈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葉軸、羽軸及小羽軸的下面和上面的縱溝內均密被灰白色或淺棕色柔毛,老時漸稀疏。
四川宜賓地區稱“飯蕨”,據雲其根狀莖內所含澱粉質量比蕨為佳。
本種在長江以南各省區多有生長,分佈比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 var. latiusculum(Desv.)Underw. ex Heller為廣,用途與蕨相同。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陽處或山谷疏林中的林間空地,海拔570-3000米。

分佈範圍


產台灣、江西(井岡山)、廣東、廣西、湖南(黔陽)、湖北(谷城、巴東)、陝西(秦嶺南坡)、甘肅(文縣)、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亞東、加仲卡)。也廣泛分佈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的Dindygul。

主要價值


醫藥:【彝葯】幼嫩葉及根治濕熱痢疾,小便不利,婦女濕熱帶下,便秘《大理資志》。【傣葯】哥怕顧:根狀莖用於瘡毒(內服外敷)《滇省志》。
醫藥:根狀莖:澀,涼。祛風除濕,解熱利尿,驅蟲。用於風濕關節痛,淋證,脫肛,瘡毒,蛔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