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水縣

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縣

習水,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縣,位於貴州北部,地處川黔渝結合部的樞紐地帶,東連貴州桐梓縣、重慶綦江區,西接貴州赤水市,南近貴州仁懷市、四川古藺縣,屬大婁山系和長江流域,總面積3128平方公里,下轄4個街道、20個鎮、2個鄉。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習水縣常住人口為584947人。

習水是全國煤炭開發重點縣。全縣儲煤面積92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8.7億噸,距地表600米以內已探明儲量16億噸,可採煤層4至6層,每層平均厚度5米,具有儲量大、品質優、發熱量高、含硫量低、灰份小、轉化溫度高等特點,是電力化工、冶鍊等不可多得的優質燃料。

2018年6月,同意申報撤銷習水縣,設立縣級習水市。2018年9月2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通告稱,同意習水縣等14縣(區)退出貧困縣。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歷史沿革


習水在周代至戰國時期為鰼國。
秦代隸巴郡、蜀郡。
西漢屬犍為郡符縣(今合江);東漢屬江陽郡符縣(后改為符信縣、符節縣)。(三國)蜀漢時,隸江陽郡符節縣。
西晉(廢符節縣)仍屬江陽郡;東晉(改置安樂縣)屬東江陽郡。
南北朝時隸南朝的梁,屬瀘州郡的安樂戍;其後隸北朝的北周,564年(武帝保定四年)改安樂戍為合江縣,屬瀘州郡合江縣。
隋代,隸瀘川郡合江縣。
唐代(618)改瀘川郡為瀘州,今習水部分地域屬瀘州合江縣,部分地域屬溱州;806年(元和元年),今習水境內赤水河一帶屬劍南道瀘州。
五代十國時隸後唐,屬劍南道瀘州合江縣。
宋代,1109年(大觀三年),在今土城鎮建滋州,領仁懷、承流二縣,仁懷縣城設今赤水市復興鎮,習水縣境皆屬之。1121年(宣和三年)廢滋州,設武都城(治所在今土城);撤仁懷、承流二縣,設仁懷堡,轄原仁懷、承流二縣地,包括今習水全境。
元代,設仁懷、古滋兩處,改屬播州軍民安撫司,隸湖廣行省。1291年(元二十八年),改隸四川行省播州軍民安撫司。習水縣境屬仁懷、古滋等處。元末,紅巾軍明玉珍在今重慶稱帝(國號夏),其間改仁懷、古滋等處為懷陽縣,習水縣境屬之。
明代,1371年(洪武四年),在馬口崖(今儒維堡子頭)設永寧長官司,4年後升為永寧宣撫司,同年遷普北市(今敘永縣治),但仍劃出其赤水河以東地段歸當地袁氏土司領轄。1372年(洪武五年)正月,“改古滋城(今土城)千戶之所,設唐朝壩(今同民鎮)長官司”,屬永寧宣撫司,隸四川行省,領轄今赤水市和習水縣大部地域。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10月,四川分三道,唐朝壩長官司屬川東道(設今重慶)。1567年(隆慶元年)4月,唐朝壩長官司遷至漁溪(儒維堡子頭),仍屬永寧宣撫司。1572年(隆慶五年),楊應龍襲播州宣慰使職,將仁懷、古滋等地收歸播州領屬。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播亂平定后,“改土歸流”,明廷始復舊地而置仁懷縣,屬地相當於今仁、赤、習三縣市地;播州轄地分置平越、遵義兩個軍民府,前者隸貴州,後者屬四川,仁懷縣屬遵義軍民府所領,轄10個裡,其中土城、吼灘、小溪、二郎、丁山5個裡為今習水縣地。因復興場毀於戰亂,仁懷縣治所遷至留元壩(今赤水市區)。
清代,1658年(順治十五年)仁懷縣所轄10里未變。1728年(雍正六年)7月,仁懷縣隨遵義府改隸貴州;除仁懷、河西、土城三里劃歸糧鋪通判就近管轄外,其餘7里(包括今習水縣大部)仍歸仁懷縣管轄。1730年(雍正八年),仁懷縣治地由留元壩移亭子壩(今仁懷市中樞鎮)。原仁懷縣治地(駐糧鋪通判、遵義廳)設置仁懷直隸廳。1748年(乾隆十三年)7月,遵義府駐仁懷縣糧鋪通判改設遵義廳,歸遵義府領屬。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遵義廳改設仁懷直隸廳、隸貴州省糧儲道。此時,今習水隸屬的土城、隆興、醒民、同民、民化、東皇等鎮鄉隸仁懷直隸廳;溫水、雙龍、官店、寨壩、良村、桑木、永安、回龍、大坡、坭壩、仙源、桃林、三岔河、程寨、二郎、二里、習酒等鄉鎮境地屬仁懷縣。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正月20日,遵義府經移駐溫水,名為“溫水府經”,是習水建置之始;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4月14日,撤銷貴州糧儲道,改仁懷直隸廳為“赤水廳”;至1911年(宣統三年),今習水轄地分別歸赤水廳和仁懷縣,均歸遵義府統領。
民國2年(1913)8月,建立溫水分縣,仍隸仁懷縣,轄小溪、丁山、吼灘、赤水4里;1915年(民國四年)9月,撤銷溫水分縣,成立習水縣,駐地溫水,次年遷官渡(今赤水市官渡鎮),屬黔中道。1916年(民國五年)初,正式劃定習水縣行政區域,將原仁懷縣(即溫水分縣所轄)的小溪、丁山、吼灘、赤水4里和赤水廳插入仁懷縣的東皇等地劃歸習水縣。同年實行區、保、甲、排建置,全縣共設6區、21保。民國21年(1932),增設第七區(駐寨壩)。此時,習水縣設7區、9鎮、68鄉。1915年置鰼水縣,因轄境為古鰨國地,有鰼水河,以此名縣。1959年改為習水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習水縣轄長沙、官渡、東皇、良村、溫水、寨壩、官店、雙龍8個區。1965年11月,赤水縣的土城、醒民、隆興和仁懷縣的桑木、回龍、永安6個區劃歸習水縣,習水縣的長沙、官渡2個區劃歸赤水縣。習水縣轄12個區1個鎮。1992年建鎮並鄉撤區至1998年設立馬臨工業經濟區,習水縣轄24個鄉鎮區。
2000年,習水縣轄14個鎮、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59120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東皇鎮72994土城鎮37811同民鎮16873醒民鎮15198隆興鎮21850習酒鎮33658回龍鎮29213桑木鎮20263永安鎮21226良村鎮31248溫水鎮42204仙源鎮22328官店鎮25852寨壩鎮23484民化鄉15589二郎鄉19941二里鄉18793三岔河鄉17235大坡鄉25840雙龍鄉12568桃林鄉21374坭壩鄉13802程寨鄉16373馬臨工業經濟區虛擬鎮15491
2003年,習水縣轄14鎮、9個鄉,1個工業經濟區,221個村(居)委會。年末總人口69.1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63萬人;少數民族1.10萬人。
2015年12月28日,經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黔府函〔2015〕319號),對原區劃進行調整,增設東皇等4個街道辦事處,至此,習水縣共轄20個鎮、2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習水屬大婁山系和長江流域,位於貴州省北部,東連貴州省桐梓,西接赤水、古藺,面向重慶,背靠遵義貴陽,是貴州襟川渝、通江達海的前沿窗口。
地形
習水縣地處大婁山山系西北坡與四川盆地南緣的過渡地帶,境內屬中山峽谷地貌,地勢東高西低,最高處海拔1871.9米,最低處海拔275米。
地質
習水縣境內出露地層,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發育。依次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三疊系、二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共9系19統31組2群。地層總厚度約9900米。
震旦系:僅有上統燈影組零星出露,最大厚度210米。
寒武系:出露面積約佔總面積的8%,厚度1331-1803米。
奧陶系:出露面積約佔總面積的7.5%,總厚度325-500米。
志留系:出露面積約佔總面積的8.1%,總厚度393-813米。
二疊系:出露面積佔總面積的9.4%,總厚度為420-620米。
三疊系:出露面積約佔總面積的20%,總厚度1290-1604米。
侏羅系:出露面積約佔總面積的35%,總厚度2929-3334米。
白堊系:出露面積約佔總面積的12%,總厚度520-900米。
第四系:僅有更新統至全新統沉積,最大厚度32米。
地質構造
處於川黔南北向構造帶與北東向構造帶交接的複合部,北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沉降帶的“四川盆地”相接,南與早古生代的“黔中隆起”相鄰。唯燕山期末的四川運動是主要的造山運動。
經向構造體系。分佈在北部及西北部與川黔兩省,赤水、習水兩縣交界的廣大地區,以近於南北向平行展布的寬緩褶皺為主,由侏羅系、白堊系地層組成。
緯向構造體系。表層反映弱而分散,以開闊開緩的褶皺和少數斷裂為特徵,零星分佈在北部的經向構造體系和華夏式構造體系之間。
華夏式構造體系。由一系列走向北東-西南的寬層長軸狀褶皺組成,常具明顯的雁列分級特徵,廣泛分佈於中部及南部地區。
境內地質構造體系,均定型於燕山期末的四川運動。
地貌
習水縣處於近期不斷隆起的貴州高原北部,在大婁山山系西北坡與四川盆地南緣的過渡地帶。東部至高點黃沙岩海拔1871.9米,是境內最高峰,西部至高點藺江梁子海拔1661米,北部至高點轎子山海拔1751米,形成三角鼎立之勢。西部赤水河出境處的小壩鄉河灘地是最低點,海拔275米。境內相對高差1596.9米,境內地貌,按照地勢形成的外力因素與地質條件,分為三種類型。
浸蝕構造類型。面積2400.73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76.85%,主要分佈在海拔275-1871米的低山谷地及中山山地地帶;
溶蝕構造類型。面積446.42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14.29%,主要分佈在海拔850-1600米的低中山、中中山地區。
浸蝕溶蝕類型。面積276.8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8.86%,分佈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低中山、中中山地區,並以處於分水嶺地帶的中山山地為主。
氣候特徵
習水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伏旱;秋季,溫度下降快,多綿雨;冬季,多低溫陰雨;春季,氣溫回升不穩定,多夜雨;多陰雨、少日照、濕度大;局地小氣候明顯;氣候的垂直差異十分顯著。
光照
1971-2000年觀測資料統計,年均日照時數為1053.0小時,年總輻射量為83.29千卡/平方厘米,在遵義13縣市輻射量處前5位。
熱量
1971-2000觀測資料統計,平均氣溫為13.1℃,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4.4℃,年極端最低氣溫為-8.6℃。大於等於5℃、10℃、12℃、22℃平均有效積溫分別為4630.2℃、4127.4℃、3855.7℃、1265.8℃。1991-201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為13.5℃,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6℃,年極端最低氣溫為-6.4℃,大於等於5℃、10℃、12℃、22℃平均有效積溫分別為4768.0℃、4270.0℃、3989.5℃、1301.4℃,分別較前述各界限有效積溫增高137.8℃、142.6℃、133.8℃、35.6℃。極端最高氣溫增高1.6℃,極端最低氣溫增高2.2℃,年平均無霜期為268天,最長無霜期為303天。
降水
1971-2000年觀測資料統計,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109.9毫米,年平均雨日為207.9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5%,一日最大降雨量為177.5毫米。1991-2010年資料統計,年平均年降雨量為1051.0毫米,減少58.9毫米。年平均雨日為196.3天,減少11.6天。

自然資源


習水地形複雜,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當海拔1871.9米的黃沙岩壁還冰柱倒掛時,海拔275米的赤水河畔已桃花盛開,是典型的立體自然地理。境內出露地層共9個系19個統31個組2個群,地層總厚9900米。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6攝氏度,年均積溫4600-6680攝氏度,無霜期248天,年均日照1183.7小時,年均降水量1420毫米。由於水熱條件優越,生態系統特殊,境內生物資源豐富,物種齊全。境內西北部有目前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5萬公頃,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有白鶴、桫欏群落等珍貴動植物物種達1600多種,紅層地貌上森林覆蓋,由於它的奇特性、多樣性和原始自然景觀的神秘性,構成了獨樹一幟的旅遊資源。
習水資源富集,開發價值可觀。全縣耕地面積8萬公頃;森林面積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蔭道9.94%,木材蓄積量大;草山草坡8萬多公頃,草茂宜牧;可開發利用的非耕地12萬公頃。境內大量野生獼猴桃、竹蓀、刺梨、方竹筍、魔芋、山葵、蕨苔等天然綠色食品和天麻、杜仲、黃柏等中藥材量大面廣,開發價值極大。境內有大小河流246條,總長1400多公里,其中赤水河在境內60公里、習水河在境內71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43公里,年均徑流量18.18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8.11萬千瓦。境內礦產資源品多質優、蘊藏豐富,有無煙煤、黃鐵礦、重晶石、高嶺土、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砂、大理石等28種礦藏已探明儲量,可供工業開採。
土地資源
土地面積為306328.41公頃。農用地面積282706.75公頃,其中:耕地77988.75公頃、園地398.18公頃、林地179194.51公頃、牧草地1395.99公頃、其它農用地23729.33公頃;建設用地6651.83公頃,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460.8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78.75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12.22公頃;未利用地16969.82公頃,其中未利用土地14669.59公頃,其它土地2300.23公頃。
礦產資源
截止2010年,習水縣已發現礦產30種,有鐵礦、錳礦、銅礦、鉛鋅礦、鋁土礦、鈾礦、白雲岩、石灰岩、粘土礦、高嶺土、陶土、瓷土、螢石、無煙煤、煙煤、風化煤、油頁岩、磷礦、硫鐵礦、雄黃、含鉀岩石、重晶石、石膏、大理石、方解石、天然瀝青、水晶、冰洲石、溫泉、石英砂岩。
生物資源
截止2010年,習水縣種子植物有128科、411屬、805種,分別占貴州種子植物科、屬、種的58.98%、32.98%、17.10%。區內植物區系成分複雜、多樣,既有西南分佈種(西南枸子、粉葉枸子等37種)、雲南分佈種(窄葉青岡等12種),和東喜馬拉雅分佈種(西藏桃葉珊瑚等3種),也有豐富的華中分佈種(灰柯等68種),華東分佈種(綠葉五味子等62種)。植物區系是以溫帶種的地理成分佔優勢,計有624種,占區內總種數的77.5%,而熱帶種的成分162種,占區內總種數的20.12%。區系的組成東亞分佈種221種,占區內總種數的27.45%,中國特有種402種,占區內總種數的49.93%;中亞熱帶分佈種10種,即美麗紅山茶、冬青葉山茶、小黃花茶、狹葉瘤果茶、貴州大頭茶、赤習水忍冬、習水樓梯草、赤水黃芩等。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樹種和保護植物1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有、南方紅豆杉、香果樹、銀杏、珙桐,國家二級保護樹種有福建柏、杜仲、閩楠、楠木、紅豆樹、鵝掌楸、厚朴、櫸木、刺楸、花櫚木,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
其中桫欏和福建柏形成單優群落,這在中國實屬罕見。區內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大型真菌種類也很多。蕨類植物共37科81屬163種及1變種,約佔貴州蕨類植物總種數的22.55%。苔蘚植物有154種,隸屬47科89屬。中國大陸新紀錄3種,西南地區新紀錄5種,省新紀錄11種。大型真菌在考察期間共採得標本210號,經初步研究有35科45屬77種,其中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有銀耳、黑木耳、香菇、竹蓀、球孢白僵菌、粉質擬青黴等。
動物
截止2010年習水縣,有72種2亞種,分屬8目24科,占省獸類總數的52%;鳥類142種,隸屬15目35科;爬行動物34種,隸屬3目10科21屬,占省爬行動物總數的33%;兩棲動物31種,隸屬2目9科17屬,占省兩棲動物總數的48.44%;魚類57種,分屬5目11科43屬,其種數占省魚類總種數(202種)的28.22%;昆蟲175種,隸屬9目49科。諸多動物中,屬國家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29種,省地方保護的動物有8種,分別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豹、雲豹,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獼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獺、大靈貓、小靈貓、班靈狸、林麝、鬣羚、斑羚、大鯢、虎紋蛙、細痣疣螈,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黑)鳶、普通鵟、白尾鷂、紅隼、紅腹角雉、白鷳、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領角鴞、班頭鵂留鳥、灰林鴞和省重點保護動物小麂、赤麂、毛冠鹿、啄木鳥、黑枕綠啄木鳥、大班啄木鳥、鷹鵑、四聲杜鵑。

行政區劃


截止2010年,習水縣行政區劃面積3128平方公里,轄14個鎮、9個鄉。
2015年12月28日,貴州省政府(黔府函〔2015〕319號)批複同意撤銷東皇鎮建制,設置東皇街道、杉王街道、九龍街道,同意從隆興鎮行政區劃中析置馬臨街道,同意撤銷民化鄉、二郎鄉、二里鄉、桃林鄉、大坡鄉、三岔河鄉、程寨鄉建制,分別設鎮,行政區劃調整后,習水縣轄4個街道、20個鎮、2個鄉。
4街道:東皇街道、杉王街道、九龍街道、馬臨街道
20鎮:民化鎮、二郎鎮、二里鎮、桃林鎮、大坡鎮、三岔河鎮、程寨鎮、良村鎮、仙源鎮、回龍鎮、習酒鎮、土城鎮、桑木鎮、永安鎮、官店鎮、同民鎮、醒民鎮、隆興鎮、溫水鎮、寨壩鎮
2鄉:雙龍鄉、坭壩鄉
截至2020年6月,習水縣下4個街道、20個鎮、2個鄉。縣政府駐杉王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520330001000東皇街道
520330002000九龍街道
520330003000杉王街道
520330004000馬臨街道
520330101000土城鎮
520330102000同民鎮
520330103000醒民鎮
520330104000隆興鎮
520330105000習酒鎮
520330106000回龍鎮
520330107000桑木鎮
520330108000永安鎮
520330109000良村鎮
520330110000溫水鎮
520330111000仙源鎮
520330112000官店鎮
520330113000寨壩鎮
520330114000民化鎮
520330115000二郎鎮
520330116000二里鎮
520330117000三岔河鎮
520330118000大坡鎮
520330119000桃林鎮
520330120000程寨鎮
520330205000雙龍鄉
520330207000坭壩鄉

人口民族


2019年末,樊城區常住人口(指常住該市半年以上人口)70.9萬人,人口出生率6.57‰;死亡率4.31‰,人口自然增長率2.26‰。
截止2010年,習水縣總人口717534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習水縣常住人口為584947人。
地域分佈
地域的劃分,大體分為西南部(土城、民化、同民、醒民、回龍、習酒、隆興、馬臨、桑木、二郎、永安、二里)12個鄉鎮,東北部(溫水、大坡、寨壩、坭壩、仙源、雙龍、官店、桃林)8個鄉鎮,中北部(東皇、程寨、良村、三岔河)4個鄉鎮。人口分布的特點是西南部的12個鄉鎮人口居多,2006年總人口307796人,佔總人口的44.79%,地處東北部的8個鄉鎮人口次之,總人口為214886人,佔總人口的31.27%,地處中北部的4個鄉鎮人口與東北部地區再次之,總人口164514人,佔總人口的23.94%。
城鄉分佈
2000年城鎮人口52685人,佔總人口的8.1%,農村人口597752人,佔總人口的91.9%。2003年城鎮人口65898人,佔總人口的9.78%,農村人口607906人,佔總人口的90.22%。2005年城鎮的非農業人口66189人,佔總人口的9.75%,農村人口612670人,佔總人口的90.25%。2006年城鎮人口65284人,佔總人口9.5%,農村人口621912人,佔總人口90.5%。
人口密度
1990年為每平方千米185.11人,2006年每平方千米219.97人,比1990年每平方千米增長34.86人,按地域劃分的密度為,西南部地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64.79人,東北部地區每平方千米平均193.46人,中北部地區每平方千米193.68人。

政治


縣委書記:向承強
縣長:陳釗
縣人大主任:陳永清
縣政協主席:王仲勇

經濟


“八五”期末國內生產總值5.25億元,比“七五”末3.11億元增長68.75%,年均遞增11.03%;工農業總產值5.28億元,比“七五”期末1.94億元增長172.51%,年均遞增22.2%;糧食總產量212655噸,比“七五”期末140975噸增長50.85%,年均遞增8.57%;肥豬出欄225066頭,比“七五”期末188466頭增長19.42%,年均遞增3.61%;財政收入完成5167.1萬元,比“七五”期末2323萬元增長122.43%,年均遞增17.34%;農民人均純收入605元,比“七五”末371元增長62.6%,年均遞增10.23%。“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11.13億元,比“八五”末5.25億元增長115.18%,年均遞增17.69%;糧食總產量319349噸,比“八五”末212655噸增長50.17%,年均遞增8.34%;肥豬出欄333092頭,比“八五”末225066頭增長48%,年均遞增8.16%;財政收入實現1.41億元,比“八五”末5167.1萬元增長172.36%,年均遞增22.19%;農民人均純收入1285元,比“八五”末605元增長112.4%,年均遞增16.26%。財政總收入達14073萬元,年均增長2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86萬元,年均增長19.5%;財政總支出4033萬元,年均增長18.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6億元,年均增長16%;總人口達6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1.5‰,計生率89.9%,比1995年提高了13.7%。“十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躍上20億元新台階,比“九五”期末8.64億元,年均增長12.2%,超過“十五”計劃年均增長12%的預期目標,財政總收入達到2.61億元,年均增長13.27%,地方財政收入達到9034萬元,年均增長12.03%;五年累計投資總額達到36億元,比九五時期凈增21億元。“十一五”時期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1.49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10%,年均增長11.5%。三次產業比重為19.6:39.9:40.5,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了9.69%,第二產業比重上升5.59%,第三產業比重提高4.1%。財政總收入完成7.68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94%,年均增長24.0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0300元,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06元,年均增長11.7%。2014年習水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6億元,增長17.5%;規模工業增加值56.8億元,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均獲得較高的增長態勢;綜合排名連續3年進入全省前30位。
201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71.2億元,比上年增長14.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810元,比上年增加5028元,比上年增長18.1%;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2.58億元,比上年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70.03億元,比上年增長9.2%;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28.14億元,比上年增長24.5%;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130.52億元,比上年增長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9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25.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8.55億元,比上年增長20.72%;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6.96億元,比上年增長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04.5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67.0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5.28%;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344元,同比增長9.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469元,同比增長10.4%。恩格爾係數為28.4%。
2018年9月18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國務院扶貧辦關於反饋貴州省2017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結果的函》,文件指出,經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習水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
2018年9月2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通告稱,同意習水縣等14縣(區)退出貧困縣。

特色產業

習水是全國煤炭開發重點縣。全縣儲煤面積92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8.7億噸,距地表600米以內已探明儲量16億噸,可採煤層4至6層,每層平均厚度5米,具有儲量大、品質優、發熱量高、含硫量低、灰份小、轉化溫度高等特點,是電力、化工、冶鍊等不可多得的優質燃料。全縣現有設計生產能力300多萬噸,年產量已達200萬噸以上的規模,遠銷重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縣內利用煤炭優勢興建4X13.5MW的習水火力發電廠4台機組全部建成投產。習水是著名的美酒之鄉。全縣有一定生產規模的酒廠60餘家,白酒生產能力3萬噸以上,產品達130餘種,其中30餘種曾獲省部級、國家級乃至國際性大獎。習酒、習水大麴、貴習酒等系列產品享譽中國內外,具有酒體豐滿,無色透明,醇厚綿軟,濃香馥郁、回味悠長、留香不息的風格,產品走俏國內外市場。

文化


紅色歷史
習水是一片紅色的土地。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河”,其中一、二、四渡就在習水境內。紅軍四渡赤水河留下的指揮部舊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同志住居,青杠坡戰鬥、梅溪河戰鬥等紅軍與川軍、黔軍殊死決戰的戰地遺址,紅軍書寫的反蔣抗日標語等長徵文化遺跡猶存,是昭示後人奮發向上,排除艱險的精神財富。
文化現象
經考證,一萬五千多年前,便有人類在習水繁衍生息,巴蜀文化的發展和興盛,在習水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深遠的痕迹。境內摹崖石刻、懸棺、崖墓,袁氏家祠等文化遺物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
習水縣
習水縣
風俗文化
趕苗場
醒民鎮龍馬鄉、龍坪村境內,有三個突起的山包,叫榨山壩,面積約十畝多,相傳五百多年前,高山張家和高風寺楊家聯婚在這裡對歌,一直對了三天都不分勝負,並約定第二年又來對歌,這個事情一傳十、十傳百便傳開,於是雲、貴、川三省少數民族便來這裡對歌相親,榨山壩就自然地應運而生為一年一度正月初三“趕苗場“的苗家全民性的集會,如今很大一部份漢族參與其中,被為川、黔兩省毗鄰縣最有意義、規模最大的傳統集會,最多時達7000餘人,最少時以有2000多人。
紅頭苗族婚俗
良村鎮民主村民組居住紅頭苗族一百多戶,其婚俗大約至南宋以來變化不大,是一個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禮儀形式,蘊藏了文化民俗資料。
苗族挑花刺繡
良村鎮和溫水鎮的苗族聚居地,其挑花刺繡工藝精湛,色彩艷麗,圖案多以幾何紋樣組合,展開的形式,同時配以花鳥魚蟲,蟠桃果蔬傳統圖案。主要運用在頭帕、衣服、腰帶、鞋、鞋墊、背帶、手帕等。

社會


教育

1991年,全縣有小學463所,初級中學58所(含鄉完小附設初中班。1997年,遵義市政府對普及六年義務教育複評時,有小學校(教學點)565所,初中61所(含小學附設初中)。2001-2004年,遵循“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和“適用、夠用、節儉”的辦學原則,按照“初中最小規模在18個班以上,小學在六年級六個班以上,適當保留部分教學點”的布局要求,撤併了小學校(教學點)264所,初級中學14所。調整布局后,設置小學301所,初級中學47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和大型村級小學附設初中部)。2004年7月,習酒公司子弟學校劃歸地方政府辦學。2004年調整布局后,由於少部分教學點受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和人口向城鎮遷移的影響,學生數銳減,被撤併。到2010年秋季,公民辦學校有完全小學213所,初級小學21所,教學點38個,初級中學36所,高級完全中學6所,高級中學1所。

衛生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文化事業

1996年撤銷文化局、廣播電視局,合併為“習水縣文化廣播電視局”。2004年撤消體育事業局,與文化廣播電視局合併為“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同時增掛新聞出版(版權)局,設正科級體育運動中心。2010年撤消旅遊事業局,與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並為習水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新聞版權旅遊局。鄉鎮1991年設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2002年,鄉鎮政府社會事務辦公室設文化服務中心。文聯習水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簡稱文聯),有文學創作協會(成立於1989年7月4日),有會員60人;書法協會(成立於1985年11月18日),有會員40人;美術協會(成立於1989年11月24日),有會員13人;音樂舞蹈協會(成立於1986年11月26日),有會員58人;攝影協會(成立於1984年6月4日),有會員42人等5個協會;2002年將音樂舞蹈協會分設成音樂協會和舞蹈協會,音樂協會(成立於2002年8月10日),有會員78人,舞蹈協會(成立於2002年7月8日),有會員86人;戲劇曲藝協會(成立於2002年9月24日),有會員30人。活動1991年,完成了《習酒醉天下》創作、錄製;創作歌曲《赤水河風情》由省電視台每周一歌欄目展播。1992年:組隊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首屆企業舞蹈比賽;自籌資金創辦《風采》刊物,年內出版四期。1993年:佘顯錄創作歌曲《赤水河縴夫曲》,參加省廣播歌曲評比,入選全國比賽。1999年,為迎接火電廠可研審查會的召開,精心排練了一台《山中升起金色的太陽》大型專題文藝演出。2000年,結合縣委、政府三萬活動,組織送文化下鄉12次;40件作品在省內外刊物發表、播放、展出和演出。2001年:舉辦《慶祝建黨80周年書法、攝影、美術大展》,參展人員112人,入選作品300餘件。羅吉宇創作、執導的生命在呼喚大型禁毒文藝晚會在遵義市公演,並由遵義電視台錄製播放,先後在遵義縣、遵義師院及紀念廣場進行演出。2004年,承辦迎春文藝晚會,邀請了省內外知名歌手來習演出;創作了民族舞蹈《阿公的酒》,獲省、市文藝調演一等、二等獎,並在遵義市8·28招商節開幕式上演出。2005年在一會一節活動中,邀請了著名演員杭天琪、朱曉玲、韋嘉等來習演出;藝術團節目《丹霞情思》在中央電視台播出。2007年,成立了業餘藝術團、藝術考級培訓中心及紅城樂隊。習水(習酒)藝術團07年完成各種演出近40餘場,觀眾近7萬人次,創作編排文藝節目48個,其中:《苗家娃上學》獲得香港國際少兒藝術節一等獎;街舞《BRNKING》獲得多彩貴州舞蹈大賽遵義市賽區及全省總決賽金獎,舞蹈《兄弟姐妹》獲遵義市賽區優秀獎;小舞劇《山村暢想》獲文化部群星獎遵義市賽區創作獎,山野風組合《苗家迎著幸福來》獲聲樂類金獎,舞蹈《情懷》、《女人-背簍》、《溜溜康定》、《羌綉》、《大山彝人》、《泥巴-影子》,小品《七彩郵票》、《二百五》,獨唱、器樂獨奏、美術攝影作品等分別獲得銀獎和銅獎。與CCTV-鄉村大世界欄目聯合舉辦激情飛揚-放歌習水春節電視聯歡晚會,由中央電視台7套撥出兩次;為隆重慶祝八一建軍節暨四渡赤水紀念館開館,承辦了四渡赤水-激情血脈大型軍歌會;組織紅色之旅暨新農村建設創作採風活動。2008年,協助地方稅務局成功拍攝三集方言電視短劇,在全省評比中獲得特別創新獎。2009年,聯辦官店首屆金海水車節;協助數字電影《飛翔的愛》、《鐵血警魂之卧槽馬》的拍攝。2010年聯合承辦紀念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戰役75周年活動;推薦7人加入中國合唱家協會;組織代表隊參加紅色中國行,革命老區紅歌會重慶站和遵義站的演出;完成中國紅軍節和紀念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勝利75周年大會暨第二屆綠洲紅城經貿文化旅遊節相關係列活動。文學2003年《大杉文藝》創刊,不久更名為《習水河》。2004年《習水詩苑》創刊。1993年,譚智勇的短篇小說《老柳趣話》在《人民文學》發表。譚智勇的散文《西藏行》在貴州省文藝“新長征”職工文藝評獎中獲一等獎。陳長文的散文《酒城漢子》在貴州省“新長征”職工文藝評獎中獲二等獎。1997年,劉廷彬為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方圓趣味書法》集作序。音樂1991年,在四川合江縣舉辦的第二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上,歌曲《赤水河風情》獲創作一等獎。1992年,歌曲《赤水河縴夫》獲第三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一等獎。歌手邱繼軍、任小紅分別獲演唱二等獎。1993年,歌曲《我的家》在第四屆赤河之聲音樂節獲創作二等獎。翁慶德創作的歌曲《期待更多》在貴州省“新長征”職工文藝評獎中獲二等獎。1994年,歌曲《這是我的祖國》、《採金桔的小妹》在第五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獲創作二等獎。1995年,歌曲《打工妹的心裡話》獲第六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二等獎。1996年,在第七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上,歌手石林獲第一名。歌曲《苦花》獲二等獎。1997年,歌曲《桫欏像把傘》在四川敘永舉辦的在第八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獲創作一等獎。1998年3月,在遵義市委宣傳舉辦的“鷹盾杯”歌手大賽中,李黔華獲三等獎。10月,在四川省古藺縣舉辦的第九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中,歌曲《當兵的阿哥要回來》獲二等獎。2000年,在赤水舉辦的赤水河之聲音樂節中馬佳、尚平獲演唱一等獎。歌曲《槐花開》、歌詞《西部人》分別獲創作一等獎。舞蹈1992年5月,舞蹈《赤水河風情》參加貴州省文藝調演舞蹈大賽獲二等獎。8月,參加文化部在山西表演的舞蹈《赤水河風情》獲一等獎,《高梁紅》、《山裡人》獲二等獎。2000年,舞蹈《熱烈的土地》參加省、市武警系統文藝調演獲一等獎。美術1991年,何啟洪國畫《干柿子》發表於遼寧省《美術大觀》,版畫《激浪》發表於《中國青年報》。1995年,劉廷彬國畫《江上漁者》等6幅作品收入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墨緣畫展》作品選,王林剛速寫發表於《雲貴民兵》。1996年,黎長軍《老家》入展遵義市美術、書法、攝影展。1997年,黎長軍《水上人家》、雷雨《潤》入展遵義地區慶祝香港回歸美術、書法、攝影展覽。1998年,雷雨《韻》入選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當代繪畫藝術》。1999年,雷雨作品《秋聲》參加遵義地區澳門回歸美術、書法、攝影展;何啟洪國畫作品“大山情”獲湖南省文化廳主辦的“炎黃杯書畫大賽”三等獎。書法1990年,何啟洪書法作品在上海《寫字》雜誌發表。1991年,何啟洪書法作品在遼寧省《美術大觀》發表。1992年,賀凝書法作品獲貴州省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活動三等獎。1995年,黎長軍書法作品在《貴州日報》發表,賀凝書法作品獲全國書法大賽銅獎。攝影1992年,熊洪潘攝影作品《大地》獲貴州省第七屆攝影藝術作品展覽三等獎。劉廷彬和熊洪潘合作的《美酒河》組照在遵義旅遊風光攝影藝術作品展覽中獲一等獎。在綏陽、湄潭、正安、赤水、習水五縣(市)聯合舉辦的攝影藝術作品展覽中,熊洪潘作品《童年》獲一等獎,劉廷彬作品《晨汲》獲二等獎。1993年,在成都軍區舉辦的《川陵杯》攝影書法大賽中,趙維華、劉廷彬、熊洪潘合拍的組照《赤水河風光》獲一等獎。1994年,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聯合主辦的“愛祖國,贊家鄉”美術、書法、攝影大展中,熊洪潘作品《烈日下》獲一等獎。1996年,在省文化廳舉辦的《貴州省群眾文化演展大賽》中熊洪潘攝影作品《反差》榮獲攝影一等獎。2000年1月,在“全國群眾書畫攝影大展”活動中,熊洪潘作品《烈日下》獲銅獎。

旅遊


二郎壩天主教堂
二郎天主教堂離縣城42公里,距仁懷市80公里,位於二郎河與桐梓河交匯處,為白牆青瓦的廟式建築。
土城古鎮
土城古鎮位於赤水河中游,距習水縣城28公里,是習水到赤水的中心接點,是黔中腹地西出川南的交通要道。小城三面臨水,被面環山,小鎮依山而建,水繞鎮流,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習水縣
習水縣
三岔河崖墓石刻
在三岔河鄉以北約1公里的岩上村,有一段高3米-7米不等,長約100多米的砂質崖璧上,遺有人工開鑿的崖墓5穴。洞穴大者2.34米×2.32米,小者進深僅0.76米,崖墓下距三岔河面100餘米。位於南端第三穴左側1.3米處,陰刻直書漢字3行,共37字。刻文中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崖壁中段的第四穴內,左側壁上有一淺浮雕魚圖,長0.4米,寬0.1米。魚鼓鰭張嘴,作覓食狀。居於崖墓北端的第五穴旁摩崖石刻最多,墓門上端有一陰刻捕魚圖,圖為一隻打魚船,船內伸出一根長竿,驅鸕鶿下水捕魚。鸕鶿張嘴啄魚,一魚倉皇逃竄。另一墓門上方有陰刻直書5字,似為勒石人留名。三岔河章武三年崖墓石刻,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屬東漢石室中的“冢”型,它既有兩漢時墓葬刻石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兼有摩崖刻石的風格。據考證,崖墓原有墓門,以石封固,但因歷經1000多年的歲月,盜墓者毀門取走墓中隨葬品,遂成空洞無門。後來被人們誤為“巒洞”或“僚洞”。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屬於長征片區(紅一方面軍)。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9月22日,入選“2020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20年10月9日,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21年3月,被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評為2020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