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莫舞
公莫舞
《公莫舞》,又稱《公莫巾舞》,其辭全文載《宋書》卷二十二、《樂府詩集》卷五十四,片斷載《南齊書•樂志》。
《公莫舞》,又稱《公莫巾舞》,其辭全文載《宋書》卷二十二、《樂府詩集》卷五十四,片斷載《南齊書•樂志》。已故東北師大楊公驥教授,1950年撰《漢巾舞歌辭句讀及研究》,后經增補寫成《西漢歌舞劇巾舞<公莫舞>的句讀和研究即1986年發表,不僅將本辭、和聲(襯字)等予以區分,更重要的是分出了“母”與“子”兩個角色,指出:《公莫舞》是寫兒子出外謀生、與母親分手的情景,“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我國最早的一出有角色、有情節、有科白的歌舞劇。儘管劇情比較簡單,但它卻是我國戲劇的祖型。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公莫舞》完全符合王國維為戲曲下的定義:以歌舞演故事。進一步思考,這出小戲的出現不應當是孤立的。漢代出土的畫像磚、畫像石上,往往帶有故事情節。加之《東海黃公》也基本同時出現,所以,我們把漢代作為中國戲曲的形成期。此外,楊先生的發現,使我們不得不對“樂府”重新進行審視。
古舞名。即後世之巾舞。《宋書·樂志一》:“又雲 晉 初有杯槃舞、公莫舞……公莫舞,今之巾舞也。”《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巾舞歌》:“《唐書·樂志》曰:‘《公莫舞》,晉、宋 謂之《巾舞》。其説云:漢高祖 與 項籍 會 鴻門,項莊 舞劍,將殺 高祖,項伯 亦舞,以袖隔之,且語 庄 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 漢王 也。漢 人德之,故舞用巾以像 項伯 衣袖之遺式。’《宋書·樂志》曰:‘按《琴操》有《公莫渡河》,然則其聲所從來已久。俗雲 項伯,非也。’《古今樂録》曰:‘《巾舞》,古有歌辭,訛異不可解。江 左以來,有歌無辭。沉約 疑是《公無渡河曲》。今三調中自有《公無渡河》,其聲哀切,故入瑟調,不容以瑟調離於舞曲。惟《公無渡河》,古有歌有弦,無舞也。’”唐 李賀 《公莫舞歌》序:“公莫舞歌者,項伯 翼蔽 劉沛公 也。”
公莫巾舞
宋書
樂府詩集
東海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