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阿西莫夫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1920年1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彼得羅維奇,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科幻小說作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1年,開始寫作,1939年3月在《驚奇故事》上正式發表第一個科幻故事《逐出灶神星》,代表作品有《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器人系列》等。
1992年4月6日清晨逝世於紐約大學道奇醫院,享年72歲。
大事件
1920-01-02
出生
1920年1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彼得羅維奇。
1939-03
發表首篇故事《逐出灶神星》
1939年3月在《驚奇故事》上正式發表第一個科幻故事《逐出灶神星》。
1942-03
發表《轉圈圈》,提出“機器人學三定律”
1942年3月,在《驚奇》上發表了短篇《轉圈圈》,首次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
1950-01
出版首部長篇科幻小說《蒼穹一粟》
1950年1月,雙日公司出版了首部長篇科幻小說《蒼穹一粟》,該書屬於“銀河帝國三部曲”。
1952
開始科普書籍的寫作
1952年,出版了一部生物化學教科書《生物化學與人體代謝》,這是他寫作科普書籍的開始。
1964
出版《阿西莫夫的科學與技術傳記百科全書》
1964年,出版了《阿西莫夫的科學與技術傳記百科全書》,至今仍被當作一本工具書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大圖書館中得到廣泛使用。
1972
發表《神們自己》獲兩項大獎
1972年,發表了一篇描寫外星人的科幻小說《神們自己》,並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雨果獎和星雲獎。
1989
患艾滋病
1989年,檢測出感染艾滋病毒。
1992
逝世
1992年4月6日清晨逝世於紐約大學道奇醫院,享年72歲。
阿西莫夫早年照片
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普通人的智商一般是80分,而他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之列。
從1935年開始,給《驚奇故事》雜誌寫了許多信,它們一般都會刊登出來。1938年,參加了一個科幻俱樂部。
1935年,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1940年底,他以優異的成績正式成為哥倫比亞的研究生。
1942年2月2日,順利取得了碩士學位。
1948年5月20日,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
1942年3月,在科幻小說家羅伯特·亨納恩的推薦下前往海軍造船廠工作。
1951年,晉陞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助理教授。
1931年,開始寫作。
1938年6月,寫了一個叫做《宇宙瓶塞鑽》的故事,投稿給《驚人故事》,但遭到退稿。在連續9次收到退稿以後。
1939年3月,在《驚奇故事》上正式發表第一個科幻故事《逐出灶神星》。同年5月《驚奇故事》發表了的又一個故事《致命的武器》;同年7月,坎貝爾的《驚人故事》首次刊登他的作品,名為《趨勢》。
1939年9月發表了《我,機器人》的第一個短篇故事《小機》,刊登於1940年9月號的《超級科幻小說》。
1940年代,總共為基地系列寫了八個故事,後來都歸入“基地三部曲”,完整地講述了銀河帝國的衰亡和基地崛起的歷史。
1941年4月,發表了《日暮》。
1942年3月,在《驚奇》上發表了短篇《轉圈圈》,首次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
兩人在紐約度過了為期一周的蜜月。
1944年到1950年之間,又在《驚奇》上發表了四個機器人短篇,這些小說後來都收錄於《我,機器人》中。
1951年,發表了“基地三部曲”的首部長篇《基地》和“銀河帝國三部曲”第二部長篇《繁星若塵》。
1952年,出版了一部生物化學教科書《生物化學與人體代謝》,這是他寫作科普書籍的開始;同年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說《基地與帝國》,並完成了首部機器人長篇小說《鋼穴》;同年12月,出版了“銀河帝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星空暗流》。
1954年,出版了《鋼穴》,這本書比之前的每一部書都要暢銷。由於該書的成功,於1955年開始撰寫續集。
1955年,《永恆的終結》由雙日公司出版。
1957年,《鋼穴》續集《裸陽》由雙日公司出版。
1958年夏季,辭去了波士頓大學的工作,但保留了助理教授的頭銜,成了一名專業作家。
60年代,創作的小說極少,但正是在這一時期,成了一名非常成功的非小說類作品創作者和公眾演說家。喜歡在集會上發表演說,扮演就餐后演說家的角色或講授科普知識。到1963年為止,每月平均做二至三個演講,每次固定收費1000美元。
除《神奇的旅程》和少數幾個短篇小說外,整個60年代,都致力於非小說類作品的創作。在這10年結束前,寫的書達到並超過了100本,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發表於1960—1970年之間。他寫作的速度很快,隨著知名度的提高,他的任何作品幾乎都能自動賣出。
1960年10月,出版了《聰明男人的科學指南》,在全國各地都受到了好評並獲得了國家圖書獎的提名。
1964年,又出版了《阿西莫夫的科學與技術傳記百科全書》至今,它仍被當作一本工具書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大圖書館中得到廣泛使用。
隨後,開始創作歷史題材書籍。60年代的的作品有《希臘人》《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埃及人》《近東》《黑暗時代》《英格蘭的形成》等。
1966年,因《基地三部曲》榮獲了科幻小說界最高獎項“雨果獎”。
在70年代早期,又寫了其他幾部歷史作品,這些書從法國歷史開始,一直寫到了美國的歷史和君士坦丁堡的歷史。同一時期,還出版了幾部黃色打油詩集。
1974年8月,出版了科幻短篇《雙百人》。
70年代中期,已是世界科學名人了,幾乎每個月都要上電視談談科學新動向。
1974年,甚至被載入《大英百科全書》。
1979年底,《作品200》出版后,亦作為文學歷史上的前十位多產作家之一,被載人了記錄叢書。在隨後的兩年裡,寫了一套關於生活的大部頭作品,即《記憶常青》(1979年)和《歡樂永存》(1980年)。
重返科幻
自60年代中期雙日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基地》系列后,便不斷收到讀者來信,希望他繼續接著寫這套書。
1981年2月,重抬舊業,又開始接著創作基地系列。
1982年9月,還開始創作“機器人系列”的下一部作品。
1982年10月,出版了基地系列新作《基地邊緣》,講述了“基地三部曲”之後發生的故事。這部書獲得了巨大成功,成功躋身於《紐約時報》的暢銷書行列,並獲得了1983年雨果獎的最佳小說獎。
1983年3月,又出版了“機器人系列”的新作《曙光中的機器人》。
1985年,出版了“機器人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機器人與帝國》。
1986年10月,出版了“基地系列”的第五部作品《基地與地球》,書中提出了“蓋婭星系”的構想。這是最長的一部科幻小說,在《紐約時報》的暢銷小說榜上停留達15周之久,曾一度躥到第七位,但讀者反響並不太好。於是便開始創作“基地三部曲”的前傳系列。
1992年,又開始創作《邁向基地》,這部小說重新啟用了《基地三部曲》的中篇小說集模式,講述了哈里·謝頓的一生。原來打算寫5個相互關聯的中篇,結果由於健康每況愈下,和助手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周將第五個故事改編成了整套作品的尾篇。這部小說在1993年去世后出版。
在生命的最後歷程中,還曾與友人羅伯特·西爾沃伯格合作,將自己早期的一些短篇故事擴寫成長篇小說,包括《日暮》《正子人》(由《雙百人》擴充而成)等。
1942年7月26日,與女友杰特魯德結婚。
1973年11月16日,與妻子杰特魯德正式離婚。
1973年11月30日,與新伴侶珍尼特結婚。
1972年1月,在一次例行體檢中,被發現患有甲狀腺癌,不得不動了一次手術。
1989年,檢測出感染艾滋病毒。
1992年4月6日清晨逝世於紐約大學道奇醫院,享年72歲。
年代 | 英文名 | 中文名 | 註釋 |
機器人系列 | |||
1954年 | The Caves of Steel | 鋼穴 | 以利亞·貝萊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說 |
1957年 | The Naked Sun | 裸陽 | 以利亞·貝萊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說 |
1983年 | The Robots of Dawn | 曙光中的機器人 | 以利亞·貝萊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說 |
1985年 | Robots and Empire | 機器人與帝國 | “以利亞·貝萊三部曲”續集 |
1993年 | The Positronic Man | 正子人 | 改編自早期短篇《雙百人》 |
銀河帝國三部曲系列 | |||
1950年 | Pebble in the Sky | 蒼穹一粟 | 銀河帝國第三部,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 |
1951年 | The Stars, Like Dust | 繁星若塵 | 銀河帝國第一部 |
1952年 | The Currents of Space | 星空暗流 | 銀河帝國第二部 |
基地系列 | |||
基地三部曲 | |||
1951年 | Foundation | 基地 | 基地三部曲第一部 |
1952年 | Foundation and Empire | 基地與帝國 | 基地三部曲第二部 |
1953年 | Second Foundation | 第二基地 | 基地三部曲第三部 |
基地前傳 | |||
1988年 | Prelude to Foundation | 基地前奏 | 基地前傳第一部 |
1992年 | Forward the Foundation | 邁向基地 | 基地前傳第二部 |
基地後傳 | |||
1982年 | Foundation's Edge | 基地邊緣 | 基地後傳第一部 |
1986年 | Foundation and Earth | 基地與地球 | 基地後傳第二部 |
2021年 | — | 銀河帝國:基地 | — |
其他科幻小說
下面所列的是其他較有名的科幻小說,包括小說和小說集,一般不屬於“大基地系列”。
年代 | 英文名 | 中文名 | 註釋 |
1950年 | I, Robot | 我,機器人 | 短篇小說集,收錄阿西莫夫最早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一般來說不列於“機器人系列” |
1955年 | The End of Eternity | 永恆的終結 | 長篇小說 |
1956年 | The Last Question | 最後的問題 | 短篇小說 |
1966年 | Fantastic Voyage | 奇妙的航程 | 長篇小說 |
1959年 | Nine Tomorrows | 九個明天 | 短篇小說集 |
1972年 | The Gods Themselves | 神們自己 | 長篇小說 |
1989年 | Nemesis | 復仇女神 | 長篇小說 |
1990年 | Nightfall | 日暮 | 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英文同名短篇 |
1992年 | The Ugly Little Boy | 丑小孩 | 和羅伯特·席維伯格合作,改編自早期短篇小說 |
其他作品
所著非小說類作品共269種,包括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隨筆集40種、科幻隨筆集2種、歷史19種、有關《聖經》的7種、文學10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其他14種。
阿西莫夫科普作品 | |
書名 | 簡介 |
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100個問題 | 以通俗的語言解釋了現代科學中的100個尖端課題 |
數的趣談 | 阿西莫夫為《幻想和科幻》雜誌撰寫的科學專欄文章中的數學類文章 |
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 | 探討了宇宙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地外文明世界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我們可能與之通訊往來的方式 |
科技名詞探源 | 該書採用一般工具書的編排體例,介紹了各種科學名詞的詞源知識和有關掌故 |
變!未來七十一瞥 | 以現代科學知識為基礎,對世界前景進行各種預測 |
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 | 一部全面介紹人類以科學方法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奧秘的科普著作 |
古今科技名人辭典 | 古往今來1510位重要科學家的小傳,共116萬字 |
終極抉擇——威脅人類的災難 | 依次分析了有可能導致人類或文明毀滅的五類災變 |
軼事典故
恐高症
阿西莫夫自稱患有“恐高症”(儘管他家住三十三層樓的最高層),平生只乘過兩回飛機:一次是他在海軍航空兵實驗室工作的時候,這位化學家從事製造“標識染料”的研究,當這種染料在海面擴散時能夠迅速形成鮮明的顏色,便於飛機尋找落水的戰聽。為了檢杳“標識染料’’的效果,他不得不乘坐一架雙引擎小飛機從海面上掠過;還有一回則是他乘坐軍艦來到夏威夷之後,返回舊金山時,他向部隊申請了“海上交通工具”的票子。他以為這“海上交通工具”必定是輪船,不料卻是客機,不得不又一次乘坐飛機。從此之後,他堅決與飛機“拜拜”。由於不乘飛機,也就大大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他不僅從未出國,而且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小小的書房裡度過。
社交
和《星際旅行》之父吉恩·羅登伯里的友誼為許多科幻愛好者稱道,實際上二人卻是“不打不相識”。上世紀60年代《星際旅行》開播時,阿西莫夫撰文批評《星際旅行》科學正確性,羅登伯里十分恭敬地回信說,要在一個周播節目上要求事事正確是有困難的。阿西莫夫後來改口,說儘管《星際旅行》在科學上有問題,但是無損於它是一部概念新穎、有內容的科幻電視劇。兩人就此交上朋友,後來阿西莫夫甚至為部分《星際旅行》系列電視劇擔任顧問。
作為好朋友兼競爭對手的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經常互相打趣。有一次,一家報紙報道說:剛剛發生的飛機墜毀事故大約有一半乘客得以倖存,其中有一名倖存者在出了故障的飛機試圖著陸的危險時刻,仍在不動聲色地閱讀克拉克的科幻小說。據阿西莫夫說,克拉克“按照他的風格,馬上就把那篇文章複印了500萬份,給他認識或是聽說過的人每人送一份。”他還在寄給阿西莫夫的那份複印件上寫道:“真遺憾,他沒有閱讀你的小說。要不,他就可以在睡夢中度過整個災難的煎熬了。”阿西莫夫很快就給克拉克回了一封信:“正相反,他看你的小說是因為,萬一飛機真的墜毀了,死亡便是一種最好的解脫。”
寫作數量
阿西莫夫對著書數量的狂熱追求,被看作是他非常奇怪的性格特點,而且在他生前就頗為引人注目,同時也使他聲名遠揚。他的驚人的著書量甚至還被寫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這部名為《效仿》的小說有一段對話這樣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過阿西莫夫早期創作的親猶太人詩作嗎?《猶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寫的那部作品?’‘我只聽說過那個指導編撰了《阿西莫夫的銀河百科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書名也太狂妄了……什麼?所有的5000冊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可憐的傢伙,沒有別的事干。’”
阿西莫夫曾說:“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當有人問起阿西莫夫的創作量時,他總是聲稱自己是“不得不”寫。他說,寫作是一種動力,如果他離開打字時間稍長,就會犯癮。阿西莫夫曾說:“我寫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會死去。”
不過,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長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自然不利,而且連正常的天倫之樂也難得享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多少與此相關。1969年,他在自己的第100本書《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寫道:“給一位寫作成癮的作家當老婆,這種命運比死還悲慘。因為你的丈夫雖然身在家中,卻經常魂不守舍。再沒有比這種結合更悲慘的了。”
雨果獎 |
▪1992 最佳非小說類 I. Asimov: A Memoir (獲獎) ▪1992 最佳中篇小說 Gold (獲獎) ▪1983 最佳長篇小說 基地邊緣(獲獎) ▪1977 最佳中篇小說 雙百人(獲獎) ▪1973 最佳長篇小說 神們自己(獲獎) ▪1966 歷年最佳系列小說 《基地》系列(獲獎) ▪1963 特別雨果獎 Adding science to science fiction (獲獎) |
星雲獎 |
▪1987 大師獎(獲獎) ▪1977 最佳中篇小說 雙百人(獲獎) ▪1973 最佳長篇小說 神們自己(獲獎) |
軌跡獎 |
▪1983 最佳科幻小說 基地邊緣(獲獎) ▪1973 最佳科幻小說 神們自己(獲獎) |
其他獎項 |
▪1981 小行星“5020 Asimov”取自其名(獲獎) ▪1967 西屋科學著作獎(獲獎) ▪1962 波士頓大學出版價值獎 (獲獎) ▪1960 美國心臟協會布雷克利斯獎 The Living River (獲獎) ▪1957 艾迪生基金獎 Building Blocks of the Universe (獲獎) |
早在1950年,坎貝爾就已經稱讚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
1974年,書評家小約瑟夫·帕僑奇稱:“對許多人來說,艾薩克·阿西莫夫這個名字就是科幻小說的代名詞。”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曾說:“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一位能將科學和公眾聯繫在一起的人物。沒有人能把這項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樣出色,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阿西莫夫逝世后,他在悼文中寫道:“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究竟有多少第一線的科學家由於讀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個小故事而觸發了靈感;也無法知曉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對科學事業寄予深情……我並不為他而擔憂,是為我們其餘的人擔心——我們身旁再也沒有阿西莫夫激勵年輕人奮發學習和投身科學了。”
科幻小說家吳岩評價阿西莫夫在科幻文學史上的成就:“首先,他是科幻文學經典範式的主要決定者,沒有阿西莫夫的參與,就沒有今天科幻文學的標準範式。科幻經典範式的產生為後來科幻文學在各個相關領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阿西莫夫正是這場範式運動的主要功臣。阿西莫夫的第二個功績是對科幻文學題材的多元探索。他擅長機器人題材和銀河帝國題材,但對其他領域的介入也毫不猶豫。我個人認為,阿西莫夫幾乎觸及了經典科幻小說的所有主題,他將機器人小說的範式從征服變成推理,將宇宙探索範式更新為權力鬥爭和為文明的崛起而努力。如果說前兩個貢獻是阿西莫夫在科幻文學已有邊界內部進行的更新,那麼他所創建的獨特題材,則是他對科幻文學拓展領域的偉大探索。”
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評價:“阿西莫夫生前為世人留下了雙份禮物:首先,他留下了一批精彩紛呈的小說和扣人心弦的故事,這將使世代的讀者大飽眼福;其次,他的非小說類作品令讀者心中充滿了敬畏,驚嘆宇宙的不可思議。縱觀阿西莫夫一生,他並未找到治癒癌症的新方,也不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更沒有車輪底下勇救兒童的壯舉,但他是一流的知識傳播者,一個帶領其他人進人宏偉壯觀。給人以啟迪的人類知識迷宮的人,為此人們將永遠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