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溝街道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下轄街道

董家溝街道,隸屬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地處金州城區東部,東與金石灘街道得勝街道鄰接,南與黃海海域小窯灣瀕臨,西與灣里街道相連,北與亮甲店街道和二十里堡街道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3千米,總面積101.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75.2平方千米,佔74.3%;水域26平方千米,佔25.7%。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末,始稱董家溝區。1950年5月,改稱第三區。1955年4月,複名董家溝區。1956年6月,董家溝區改董家溝鄉。1958年9月,為董家溝公社。1983年4月,改董家溝鄉。1984年12月,董家溝鄉改鎮。2002年4月,董家溝鎮改董家溝街道。2011年末,董家溝街道轄區總人口2332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8169人,城鎮化率77.9%。截至2020年6月,董家溝街道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淮河東路157號。

2011年,董家溝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16395元,比上年增長18%。2011年,董家溝街道財政總收入4648萬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367萬元,增值稅200萬元,企業所得稅417萬元,個人所得稅15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9%,11%、10%。

歷史沿革


清屬金州廳南金社。
沙俄侵佔時期屬關東省金州行政區。
日本侵佔時期屬金州管內董家溝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末,始稱董家溝區。
1950年5月,改稱第三區。
1955年4月,複名董家溝區。
1956年6月,董家溝區改董家溝鄉。
1958年9月,與灣里鄉、太山、滿家灘2鄉合併為董家溝公社。
1983年4月,改董家溝鄉。
1984年12月,董家溝鄉改鎮。
1993年4月,董家溝鎮由金州區劃歸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
2002年4月,董家溝鎮改董家溝街道。

名稱來歷

因辦事處駐董家溝屯而得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董家溝街道地處金州城區東部,東與金石灘街道、得勝街道鄰接,南與黃海海域小窯灣瀕臨,西與灣里街道相連,北與亮甲店街道和二十里堡街道接壤,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3千米,總面積101.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75.2平方千米,佔74.3%;水域26平方千米,佔25.7%。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董家溝街道轄福泉、卧龍2個居民委員會,董家溝、煤窯、山口、大樹、楊樹、鹿圈、英歌石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2個居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董家溝街道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淮河東路157號。
董家溝街道區劃詳情
福泉社區卧龍社區騰龍社區董家溝村楊樹村
英歌石村鹿圈村大樹村山口村煤窯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董家溝街道轄區總人口2332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8169人,城鎮化率77.9%。另有流動人口10400人。總人口中,男性12529人,佔53.7%;女性10791人,佔46.3%;14歲以下2318人,佔10%;15~64歲18786人,佔80.6%;65歲以上2216人,佔9.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1441人,佔91.9%;有滿、蒙古、回、苗、朝鮮、黎、柯爾克孜達斡爾、錫伯、鄂溫克10個少數民族,共1879人,佔8.1%。超過100人的少數民族有滿、蒙古2個民族,其中滿族1679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9.4%;蒙古族159人,佔8.5%。2011年,人口出生率0.5‰,人口死亡率0.6‰,人口自然增長率-0.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3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董家溝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16395元,比上年增長18%。
2011年,董家溝街道財政總收入4648萬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367萬元,增值稅200萬元,企業所得稅417萬元,個人所得稅15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9%、11%、10%。

農業

截至2011年末,董家溝街道有耕地面積13202畝。
2011年,董家溝街道農業總產值24394萬元,農業增加值14020萬元。
董家溝街道的糧食作物以玉米、大豆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821噸,其中玉米2932噸,大豆209噸。蔬菜以保護地黃瓜、西紅柿、露地大白菜、蘿蔔為主。
2011年,董家溝街道有蔬菜種植面積1974畝,產值1313萬元。
董家溝街道的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年末存欄7656頭,蛋雞年末存欄14萬羽。
2011年,董家溝街道有防護林面積23092.5畝,經濟林面積8764畝,林木覆蓋率28.3%。
2011年,董家溝街道有水果種植面積8764畝,產量5795噸,其中大櫻桃種植面積5833畝,產量500噸。

商業

2011年末,董家溝街道有商業網點100個,從業人員400人。
2011年,董家溝街道出口21825萬美元,主要產品有化工、機械、輕工、食品、紡織品等,全部為一般貿易出口。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董家溝街道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67人,專任教師12人;小學1所,在校生998人,專任教師4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457人,專任教師4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董家溝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50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1張,固定資產總值15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8人,其中執業醫師20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1人。
2011年,董家溝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1000人次,住院手術16台次,出院病人2123人次。
2011年,董家溝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42.9/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董家溝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1戶,人數158人,支出62.1萬元,比上年增長10.8%,月人均327.5元,比上年增長11%;城市醫療救助2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人次,共支出8萬元,比上年增長6.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7戶,人數76人,支出23.3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255元,比上年增長33.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人,支出3.4萬元,比上年增長37%;農村醫療救助56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86人次,共支出45萬元,比上年增長21%;農村臨時救濟28人次,支出10.2萬元,比上年增長9%。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萬元。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1萬元,捐贈物資折款1萬元,接收捐贈衣被等0.2萬件,使60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新增就業人員1759人,有759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1%。

社會服務

圖片
圖片
整個街道動遷企業達180餘家。為了讓企業順利遷走並留住稅源,街道經過反覆調研論證,建立了開發區首家“回遷企業安置園”。篩選經濟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符合開發區發展規劃的動遷企業入園。現已確定回遷企業10餘家,相當於留住了兩個多億元的資產和每年3000餘萬元的稅收。街道上下已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在真心實意為企業排憂解難上,“所有的部門都是服務部門,所有的崗位都是服務崗位,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服務員”,不斷強化為企業服務的各項功能。堅持實行“代辦制”,對企業的事兒敢於大包大攬,全程全套代辦。對於想入駐的企業,街道幫助尋找渠道,以優異細緻的服務贏得了客商的信賴,出現了客商帶客商、客商招客商的良好勢頭。截至目前,全街道實際利用外資540萬美元,同比增長20%;實際利用內資2.0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企業總產值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固定資產投資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5%。短短几年時間,街道主要經濟指標以高於40%的增幅遞增,各項經濟指標實現了幾倍乃至幾十倍的增長,稅收收入從幾年前的幾百萬元到近9000萬元,其他各項經濟指標也都呈幾何倍數增長,相當於“再造了兩個董家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