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寺
湖南湘潭湘鄉薊縣漁陽鎮的寺廟
村花寺村坐落在縣城東6公里處,隸屬於薊縣漁陽鎮,該村共有72戶,253口人,山場面積380畝,耕地面積100畝。桃花寺名稱由來是因該村北部山上有一座寺畝叫桃花寺畝,所以該村稱為桃花寺。,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大殿重建年代為明崇禎八年(1635年)。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級景點。
桃花寺位於天津薊縣城關鎮西馬坊村北的桃花山上,佔地近30畝,始建於唐,明萬曆十五年重修,清乾隆八年奉敕重修,並在寺旁建成桃花寺行宮。
桃花山景色優美,桃樹滿山,春天別處的桃花尚未開放,這裡的桃花卻已競相怒放,堪稱此山一景。桃花寺北依桃花山,南有州河水,背山面水,四季朝陽。山坡上有幾處汩汩作響的山泉,任憑天早不雨,仍常年不涸;泉水甘甜、清冽。相傳乾隆以後各代皇帝每年清明從京都去東陵謁陵祭祖時,先從北京玉泉山帶些水路途飲用,到桃花寺后,再取足滌襟泉之水備用。返京途中,在桃花寺取足泉水供回京一路飲用。至今仍有兩處山泉常年不涸,已被村民引下山來,作為生產、生活用水。
清乾隆八年(1743年),桃花寺奉敕重修,在寺旁建桃花寺行宮。行宮分東宮、西宮兩部分,東宮為住所,規模不大。西宮位於正殿西側,仿照故宮而建,有正殿、配殿、朝房等幾十間房子。乾隆御書匾額“清凈法界”、“雲外香台”、“忠貫人天”懸掛寺內,還把主要建築及景點御題為八景,即:涌晴雪、小九疊、吟清籟、坐霄漢、雲外賞、滌襟泉、點筆石、綉雲壁。乾隆后各帝到東陵謁陵時必由此經過,均在行宮內歇息二三天。由於桃花寺成了行宮,周圍山場劃為禁地,大片松樹長成密林,與寺廟相掩映,景緻十分壯觀。
1927年,東、西行宮被駐薊奉軍拆毀。更令人痛惜的是,這座千年古寺毀於侵華日軍之手。
日軍為了摧垮抗日根據地,在北部山區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1942年的正月初三,20多個日偽軍沿山腳從西向東掃蕩,日軍頭目見桃花寺和院牆內外成片的松林,怕給八路軍留下藏身之地,便下令放火。他們抱來乾柴,堆在三座大殿和鐘鼓樓門窗下,點燃柴草。時值冬日,空氣乾燥,大火很快燒了起來,濃煙瀰漫了天空。當日偽軍最後把四大金剛殿點燃后,使得意忘形地跑到山上觀火去了。住寺道人李崇喜見鬼子已走,忙提來幾桶水,澆滅了四大金剛殿前還未燃燒起來的柴堆。可啟聖殿,十八羅漢大殿和鐘鼓樓都已是大火燒上房頂,無法撲救。他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大火整整燒了兩天一夜,一架架粗木檁柁燒斷了,一尊尊塑像被砸碎了,兩座大殿和鐘鼓二樓變成了一片瓦礫。寺外的松林也被大火一起燒毀。大火過後,道人李崇喜只得含淚告別了桃花寺。
如今,桃花寺只留下一些斷壁殘垣,作為歷史見證,向人們訴說著當年日軍破壞中國文物的累累罪行。
2001年4月18日,天津薊縣距縣城18公里的馬伸橋鎮中學在翻修校舍時發現了一塊乾隆皇帝的御筆詩碑,據考此碑原在薊州城東桃花寺行宮內,乾隆九年奉敕重建桃花寺,並御題桃花寺八景,其中一景為“吟清籟”,此碑既是讚美桃花寺勝景所作。桃花寺正在政府的主導下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