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寺拱北
中國伊斯蘭教陵墓
中國伊斯蘭教陵墓。為蘇菲主義虎非耶學派華寺門宦創始人馬來遲墓地。在甘肅省臨夏市西郊新村。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中國伊斯蘭教陵墓,為蘇菲主義虎夫耶學派華寺門宦創始人艾布·夫圖哈·馬來遲墓廬,位於甘肅省臨夏市西郊。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有三層八卦磚木結構金頂一座,後續建了清真寺、客房、宿舍、廚房、庫房、水房及門樓牌坊等設施,佔地60多畝。
目錄
初建時主體建築為3層八卦亭墓廬,後續建了清真寺、客房、宿舍、伙房、花園及門樓牌坊等設施,因建築裝飾為彩繪圖案,美觀華麗而得名。佔地60多畝。嘉慶二年(1797),第三代教主馬光宗被清廷賜“協鎮”之職,並賜琉璃瓦等材料,擴建了華寺拱北。光緒二十一年(1895)華寺門宦主持人馬永齡發動教眾反清失敗后,華寺拱北被清軍馬安良領兵拆毀,所有財物被沒收,從此華寺門宦衰退。20世紀40年代,第六代教主馬顯福主持修建了華寺拱北墓廬等主要設施。1958年又被拆毀。1980年後由教眾集資再建了3層八卦飛檐翹角亭式墓廬及水房、廚房等設施,為磚木結構,建造精美,雕飾精湛。墓亭高32.67米,內室面積110平方米,宏偉壯麗。
(王學仁)
中國伊斯蘭教陵墓,嘉慶二年(1797年),第三代教主馬光宗主持擴建了華寺拱北。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華寺門宦主持馬永琳、馬永瑞發動教眾反抗清廷壓迫,起義失敗后,華寺拱北被清軍拆毀,僅留兩米多高圍牆及陵墓,所有財物被沒收。
1948年徠第六代教主馬顯福(白阿訇)主持修建了華寺拱北八卦墓廬等主要設施。1958年在反封建特權運動中又被拆毀,“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建築幾乎拆盡,馬來遲金骨遷至臨夏市北山。
1980年第九代教主馬玉清會同各房頭長者,將馬來遲金骨遷回原址,並號召教眾集資再建了三層八卦飛檐翹角亭式墓廬,墓高32.6米,內室面積11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雕飾精湛,建造精美,十分的宏偉壯麗。現拱北佔地30畝。
2006年5月,第十代教主馬敬章主持召開了關於修建華寺拱北清真寺大殿、金頂對亭、教學樓、辦公樓、喚醒樓等一切附屬設施的總體規劃會議,並成立了由馬來遲後裔和教眾共同組成的修建委員會。現已完成清真寺大殿、凈堂等工程,清真寺大殿共三層,分別為地下停車場、大型接待廳和禮拜大殿,總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現階段正在積極實施教學樓等其它附屬設施建設。
馬來遲墓廬向東約100米處有聖裔·散以吉陵墓,據傳早於馬來遲陵墓。墓廬向東約80米處有束海達依陵墓。(馬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