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遲

中國清代伊斯蘭經學家

馬來遲,中國清代伊斯蘭經學家,蘇菲神秘主義學派虎非耶教團創始人。經名阿卜杜勒·哈里姆,回族,祖籍陝西長安(今陝西西安),1681年生於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1728年赴麥加朝覲遊學,回國后在青海循化、甘肅河州等地傳播蘇菲教義,終形成虎非耶教團,俗稱華寺門宦。

1766年病逝於甘肅河州,享年85歲。

人物生平


家族身世

伊斯蘭寺廟
伊斯蘭寺廟
祖上是臨夏最富有的官宦世家,但他出生時家業已面臨著破產,因此為他取名叫來遲(意思是其沒有享受家族富有生活)。祖父馬從善,明誥授建武將軍。其父馬家梭,武拔貢,因其家富冠河州,人稱馬十萬。馬來遲於康熙二十年(1681)出生后不久,其父商店即被火燒毀,喜憂之間,對子嘆曰:“汝命運不佳,將僅有之產業,悉遭火化,汝何來其遲也”,故後起名來遲。

朝覲遊學

8歲時被父親被送到青海民和縣米拉溝親戚馬漢臣處生活,並在該地的清真寺學習阿拉伯文和宗教常識,后在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長太巴巴指導下,讀完經堂大學課程,18歲時由太巴巴主持為他穿衣掛幛,成為阿訇。后經太巴巴推薦,先後在青海民和馬營烏拉下會、甘肅河州八坊、廣河三甲集等地清真寺任開學阿訇達30年之久。
清雍正六年(1728年),馬來遲隨來河州一阿拉伯人謝赫·艾祖占伯勒去麥加朝覲。行至廣州,在懷聖寺跟伊瑪目·艾勒夫學習宗教經典和阿拉伯地理、風俗、方言等3個月,然後和伊斯哈格、古安巴及葉門克倆米等人乘船,歷兩月行程,到達亞丁。先後在葉門、麥加、巴格達、大馬士革和開羅等地訪師求學,其間在麥加謝赫·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阿格勒主持的蘇菲道堂學習3年,研究納格什班迪耶、沙茲林耶、戛迪林耶等蘇菲主義學理。回國時,著名學者毛拉·麥赫杜姆給他取了艾布·夫圖哈的道號,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阿格勒送他《冥沙》《卯路德》兩本經典,以及拜氈、長衫和傳教印章等。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海路經香港、廣州回國,往返歷時6年。

回國傳教

回國后,在青海循化等地傳播蘇菲教義,信眾在樹爾灣修建清真寺,請他設帳講學。后應邀到雲南、河南、陝西等地清真寺任教長,並傳授虎非耶學理,受到各地穆斯林擁護,成為當時西北著名阿訇之一。
據說馬來遲約於公元一七五零年即乾隆十五年(一說乾隆十五年以後)來循化地區傳教,后又從循化到卡力崗地區。就在卡爾崗藏族皈依伊斯蘭教的第二年三月,廣州的阿來夫老人家病危,馬來遲親自到廣州探望了阿來夫老人家。
馬來遲從廣州回來后,又到青海同仁地區保安碌木寺一帶傳教。
後來馬來遲又從北京牛街清真寺應邀到雲南大理、河南清華等地清真寺任教長,後來又回到河州各地開學。成為河湟地區著名的阿訇之一。
在這期間,馬來遲再次去麥加朝覲,並又到葉門虎夫耶道堂進修學習,在這裡他遇到了馬明心(即後來哲赫忍耶門宦的創始人)
馬來遲朝覲回來后又被聘請到河州西鄉多木寺開學,他在多木寺幫助這裡的人修建了清真寺。以後又聘請到現在的和政縣姚溝嶺村清真寺開學。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經他傳教勸誡,青海卡力崗地區部分藏族群眾歸信伊斯蘭,並成為華寺門宦的虔誠教眾。

復命歸真

馬來遲在廣州、河州、循化、化隆、貴德、同仁、西寧、北京、雲南、河南等地先後傳教達三十多年,勸化了藏族、土族、漢族等許多非穆斯林皈依了伊斯蘭教,創立了華寺門宦,教徒多達二十多萬,使華寺門宦成為河湟地區人數最多的門宦之一。
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初四日,馬來遲患重病,初八日(公元1766年10月11日,伊斯蘭教曆熱麥咱乃月份的初八日)逝世,享年85歲。初九日安葬於河州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