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安良

馬占鰲之子

馬安良(1855—1920),經名阿卜都里默直底,回族,甘肅河州(今臨夏自治州)西鄉莫尼溝大河家人,馬占鰲之子。

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甘肅提督,北洋陸軍上將軍銜。清末官至總兵,曾組織西軍鎮壓革命。民國初年以西軍為資本,擁兵自重,操縱甘肅省政。後來北洋勢力控制甘肅,被迫返回河州老家。

1920年因病去世。

人物生平


清末崛起

馬安良
馬安良
是清朝同治年間甘肅回民起義首領馬占鰲的長子。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馬占鰲在新路坡採用“黑虎掏心”戰術擊敗左宗棠所率清軍后,派馬七五等人赴安定(今定西)的左宗棠大營請降。左宗棠接受其投降,並賜馬七五名“安良”,取安順為良民的意思。此後,左宗棠將河州回軍編為馬旗三隊,以馬占鰲為督帶。該軍后成為董福祥甘軍的主力之一。
1886年馬占鰲去世后,承襲了父親的職位。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諭董福祥率甘軍開赴北京保衛京師,馬安良乃奉命增募了回軍馬隊十個營隨同董福祥前往北京。
1895年河湟地區爆發回民起義,董福祥甘軍奉清廷之命回甘肅鎮壓起義。馬安良在此次作戰中有功,准授花翎副將總兵銜,賞穿黃馬褂,升巴里坤總兵(未到任)。
1898年董福祥奉命率甘軍再次赴北京,為“維持地方”奏准留在甘肅。
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逃到西安,馬安良率部前往護駕。簽訂《辛丑條約》后,董福祥撤職回籍,奉命裁減,只許保留馬隊三個營。

組織西軍

位於甘肅大河家的馬安良拱北牌坊
位於甘肅大河家的馬安良拱北牌坊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不久陝西光復。陝甘總督長庚、陝西巡撫升允策劃武裝鎮壓陝西革命,獲得馬安良積極支持。在河州、狄道(今臨洮)、循化等地,利用門宦強拔門兵,組織了西軍馬步十四營(旗),馬安良任總統,馬麒等分任幫統、分統。西軍在張行志的壯凱軍、陸洪濤的振武軍配合下,進攻陝西革命軍。甘軍進攻乾州時,遭到革命軍頑強抵抗,一直未能攻下。
1912年2月中旬,清室退位,袁世凱掌權,撤軍回蘭州。

謀甘失敗

1912年國民黨甘肅支部成立時,任支部長,併兼任該支部機關報《大河日報》社長,而袁世凱對國民黨勢力頗為疑懼。
1914年又調親信張廣建任甘肅都督。

遭受排擠

1915年10月宗社黨人呂光在升允支持下開展復辟清室的活動,致函蘭州清朝遺老以及馬安良,請求“扶清滅民”。

失勢下台

位於甘肅大河家的馬安良拱北
位於甘肅大河家的馬安良拱北
1917年由於對循化扁都溝尕楞卑塘藏族民眾徵稅,致使藏民反抗。未上報便擅自命令弟弟馬國良採取軍事鎮壓,被張廣建以馬安良妄生是非為由,呈准北京政府令馬麒查辦,鎮壓了藏民的反抗,並且以馬國良違反軍令為由,呈准褫職。三子馬廷勷對張廣建排擠打擊十分不滿,於是與臨洮的新建右軍中的青年軍官焦桐琴、胡登雲等人策劃起義。蔡大愚、馬廷勷等人決定以新建右軍、馬安良的西軍、馬廷勷在循化召集的撒拉族武裝為主,組成護法軍,定於冬至在臨洮起義,佔領臨洮后再攻佔蘭州,驅逐張廣建,宣布甘肅獨立。
1918年病逝於河州。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長子馬廷輔不詳
次子馬廷佑不詳
三子馬廷勷字少翰,乳名七五,人呼“三少君”,自幼在西軍掛職,依靠家族勢力曾選拔貢,舉孝廉方正,接統西軍武裝集團。任北洋政府總統府侍從武官,歷任甘肅甘涼道尹、涼州鎮總兵和鎮守使。1926年馮玉祥國民軍入甘后,涼州鎮被撤銷,所部老西軍被改編為國民軍第27師,任師長。1929年12月底被馮玉祥部在河南焦作殺害,時年40歲
四子馬廷賢輔助三兄馬廷勷接統西軍武裝集團。一度率殘部為匪,禍害地方,不久即告敗滅而在政治舞台上消失。馬占鰲家族在蔭襲三代后,苦心經營起來的回族封建武裝小集團“西軍”,最終也瓦解消失了。全國解放后,1962年在家鄉被臨夏縣人民政府處決。
五子名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