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背錢

合背錢

合背錢,古錢幣術語。面背鑄有同樣錢文的錢。如“崇寧通寶”錢背亦鑄“崇寧通寶”四字,看來彷彿兩枚崇寧錢的背貼合在一起,故稱“合背錢”有時背文會出現倒書、橫書現象,均系澆鑄時合范有誤所致。另有兩面錢文年號不同者,如面“泰昌通寶”、背“天啟通寶”,稱“異號合背錢”。

代表錢幣


崇寧通寶
泰昌通寶
泰昌通寶
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0年)始鑄,年號錢。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三種。崇寧通寶當十型,錢文為徽宗親書,所以又其為御書錢。該錢文書法清秀骨瘦,鐵划銀鉤,是徽宗趙佶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宋徽宗貴為一國君王,治國雖無方, 但他在書法上卻獨闢蹊徑,自創“瘦金書” ,為一代書法宗主。並將此書體文字鑄於錢 上."崇寧通寶"及是活例。宋徽宗更因鑄錢精絕,而於王莽並稱“錢法二聖”。錢體厚重,青銅質,銹色古舊,開門的老生坑。之所以謂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錢文四字飽 滿,寄廓接緣。“寶、寧”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長點“崇”;斜丁“寧”;高走“通”等,與被公認的各譜均載的大字“崇寧通寶”雷同。除錢徑略小外,輪廓寬窄、穿孔大小亦基本一致。
真假鑒別:市場上錢幣的作偽比較普遍。錢幣的作偽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是改刻,就是用普通錢幣改刻成珍貴錢幣;另一種就是臆造錢幣。
泰昌通寶 天啟通寶
天啟通寶
天啟通寶
泰昌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歷史


明朝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鑄造。明光宗泰昌年間並未鑄錢,因其在位僅數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於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形制
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厘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2.4厘米的小錢。
現狀
存世量不大,較一般明朝錢幣為少。另有一種名曰“心泰”的種類,存世甚少,十分珍罕。
天啟通寶 合背錢
明光宗未鑄錢,。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明熹宗鑄泰昌通寶錢只一年,次年便開鑄“天啟通寶”,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所鑄錢幣主要用于軍需,軍隊的鑄錢爐只保留西北三鎮,東南的一律取消,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幣中心,分別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