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和平村

東和平村

1964年,設有1個班級,學生25人,教師2人。 1985年,學生305人,其中畢業班38人。 2005年設有15個班級,學生599人,其中畢業班49人。

鄉村概況


東和平村位於東鳳鎮政府偏東4.7公里處,雞鴉水道西南岸,呈線、點狀分佈,交通發達,
西北接廣珠公路,東南接太澳高速,東阜公路貫穿其中。全村佔地面積2.7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民小組(含東河、西河、下側和保生),常住人口3972人,外來人口1萬人。
二0一0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5516萬元,同比增長11%,其中工業總產值52558萬元,同比增長11%;農業總產值2958萬元,同比增長24%;經濟總收入55516萬元,同比增長11%;人均純收入13231元,同比增長12%;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100%的村民小組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工作;農村勞動力和就業轉移充分,就業率達95%以上;新增勞動力100%就業,富餘勞動力接受職業培訓率超過90%,實現轉移就業率為82%,農民自主創業有新進展。隨著全村經濟建設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在不斷增強。

歷史由來及地理位置


東和平村含東河、西河、下側和保生。先後有順德縣和本市黃圃、小欖等地人遷居於此,築成天成圍、永順圍和保生圍,1958年各圍與吉昌合併稱和平大隊,1964年析出稱今名。該村位於石岐北偏東19.3公里,鎮政府4.7公里處,聚落在雞鴉水道西南岸,呈線、點狀分佈,東阜公路西北接廣珠公路,雞鴉水道通橫門水道,可航行1000噸位船隻。

基本情況


區域劃分
1950~1958年,稱和平鄉,下轄24個生產隊;1958~1982年,稱和平大隊,分四個片:1片和2片屬和平村,3片和4片屬現吉昌村;1982~1985年,稱和平管理區,下轄15個生產隊;1985~1997年,稱東和平管理區,下轄15個生產隊;1998~2005年,稱東和平村民委員會,下轄15個村民小組。
人口、姓氏、總面積及90歲以上的老人
解放初,和平與吉昌合併,稱和平。總面積3600畝,總耕地面積3117畝。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1953年),總戶數612戶,總人口3123人,其中男1575人,女1548人;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總戶數856戶,總人口4367人,男2161人,女2206人;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1982年)(已分出吉昌村),總戶數636戶,其中農業戶600戶,總人口2909人,其中農業人口2879人;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總戶數862戶,其中農業戶839戶,總人口3460人,其中農業人口3424人;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總戶數956戶,其中農業戶894戶,總人口3815人,男1946人,女1869人,外來人口805人。全村共有姓氏48個,其中前十名姓氏戶數有:李姓125戶,陳姓66戶,黃姓52戶,周姓49戶,梁姓46戶,林姓45戶,楊姓44戶,黎姓42戶,譚姓41戶,何姓39戶。總面積3600畝。2005年全村總戶數1007戶(其中非農戶76戶),總人口3983人(其中非農戶99人),其中男2017人,女1966人。
道路交通、河流、橋樑
①交通道路:
解放后,逐步重視道路建設。60年代前,道路是狹窄的泥路,交通極不方便。
70年代初,開始重視道路建設,發動各生產隊社員擴寬小路,鋪上石粉,當時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農艇。隨著經濟的發展,主要道路逐步鋪設水泥路面,購買自行車的農民逐漸增多,1980年,自行車373輛,小農艇剩下280隻,當時沒有汽車,自行車和小農艇是主要的運輸工具。1990年,深入貫徹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和市有關指示,確立以開路促開發,開發促經濟的方針,興建和平大道和永和路。據統計,全村擁有自行車2032輛,摩托車15輛,運輸機動船24艘,魚用運輸機船6艘,貨車7輛,機動艇16艘。1995年,東阜線建成通車,摩托車逐漸增多,船隻的運輸逐漸被貨車取代,自行車的運輸被摩托車取代。2000年,全村擁有汽車101輛。公共汽車路經村西南面,村民乘搭汽車往廣州,石岐等地都較為方便。2003年“美的”、“鐵將軍”等大型企業落戶本村,更為重視道路建設,擴建和平大道及安裝了路燈,並發動各村民小組完善“一河兩岸”的建設,村內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05年,全村擁有摩托車850輛,機船10艘,貨車40輛,汽車80輛。
②河流:
村邊有雞鴉水道,通往橫門水道,通過村堤邊長1200米,寬300寬,水深12米,可航行1000噸船隻。
村內河道窄、淺、多,九曲十三彎,水潮低時只能小農艇通過。分別有東河:長1500米,寬8米,深2米;西河:長2000米,寬7米,深2米;寶生河:長300米,寬8.5米,深2.5米;下側河:長2400米,寬7米,深1.8米;永順河:長900米,寬20米,1.5米。
③橋樑:
全村共有17座大小橋樑,從橋樑性質分:村鎮橋5座,農用橋4座,地養公路橋8座;從技術分類:二類橋11座,三類橋3座,四類A橋1座,四類B橋2座。

社會公共事業


學校
1937年,天成學校建校,在現在的校址位置,茅草校舍。設有1個班級,學生30人,教師2人。
東和平小學
東和平小學
1952年,天成小學改名為和平小學,磚瓦結構。設有3個班級,學生90人,教師5人。1964年,設有1個班級,學生25人,教師2人。1974年,原磚瓦結構的教室改建二層磚混結構,投資8萬元。設有6個班級,學生230人,教師9人。1980年,設有10個班級,學生394人,其中初中1個班:學生50人,小學9個班:學生344人,其中畢業班41人。教師17人,其中公辦7人,民辦10人。1985年,學生305人,其中畢業班38人。教師16人,其中公辦5人,民辦11人,開始六年制教學。1992年,建設三層混凝土結構教室(中間),投資30萬元。設有17個班級,學生759人,其中畢業班98人。教師28人,其中公辦18人,民辦3人。1997年,建設三層混凝土結構教室(東面),投資60萬元。設有22個班級,學生1016人,其中畢業班148人。教師36人,其中公辦25人,民辦1人。2001年,原二層磚混結構教室改建三層混凝土結構,投資130萬元。設有15個班級,學生660人,其中畢業班151人。教師25人,其中公辦17人,民辦1人。2005年設有15個班級,學生599人,其中畢業班49人。教師31人,其中公辦17人,民辦8人。和平小學現位於東和平村東河東路30號之一,佔地面積15畝,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港澳同胞捐資助學5.6萬元。經過68年的歷史,現建有燈光籃球場3個,自然實驗室、圖書室等教學功能室,並實現單機版教室。1994年被評為市“四優”達標學校;1998年參加五年級奧數賽獲省二、三等獎;1999年吳嬋英老師在全國第三屆語文教師範文寫作比賽中獲三等獎;1992年前已有3名優秀學生考入中山紀念中學。
醫療衛生
衛生站位於和平大道村府橋邊(自1971年開始),有醫務人員3人,醫務設備比較簡單,一般診治感冒、發冷發熱,腸胃問題等小疾病,嚴重病例要去小欖、東鳳、石岐等高一級醫院就醫。2000年全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數3576人,合作金額8.94萬元。2002年村投入60萬元整改、創建市衛生村,2004年投入50多萬元創建省衛生村,並順利通過市、省愛衛辦驗收的工作。
華僑及港澳同胞
有華僑及港澳同胞30戶186人,其中香港23戶140人;澳門4戶18人,美國2戶20人,加拿大1戶8人。
美國華僑同鄉會主任劉應同捐助人民幣1萬元,香港同鄉會負責人朱漢清、朱明清、朱祥清捐助港幣3萬元,電視機1台,計算機8台,鄧銳江捐助港幣5千元,黃華芳女士捐助港幣5千元,羅惠芳捐助港幣3千元,黃志昌捐助港幣3千元。
人民生活
該村屬經濟作物區,建國前村民靠農業收入來維持生活,農業收入人口佔總人口的90%,其
村民
村民
它則靠小手工業、當小販或到省、港、澳謀生,不少的家庭靠外匯幫補家用。
解放后,經過減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活動,徹底消滅剝削制度,解放了生產力,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於工作中的失誤、自然災害的侵襲等種種原因,生活改善的步子不大,特別在國家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村民的生活出現了較大的困難。1963年人均收入112.44元。
1979年,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各項政策,實行改革開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連年獲得豐收,人民的生活明顯改善。據統計,共有縫紉機153部、收錄兩用機8部、收擴音機326部、電視機3台、自行車30輛、磚屋戶420戶,人均收入827元,是1963年的的7.3倍。 1985年10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鄉、鎮企業興辦中外合資、“三來一補”、外資獨資、集體、個人等各種形式的工商企業,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據統計,全村只剩下9戶住茅房,購置自行車的數量增加到1118輛,摩托車只有1輛,縫紉機520部、電視機112部(其中彩電2部),錄音機112部,電飯煲198個,電風扇624台,電冰箱1部。人均收入882元,是1963年的7.8倍。1990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跟著不斷提高,提前達到小康水平。農民家庭擁有耐用品有:組合櫃45個、照相機14架、石油氣175戶、電話戶16戶、縫紉機694部、洗衣機25台、收錄機158台、熱水器5部、電冰箱1部、電風扇、鴻運扇1650台、電飯煲353個、音響組合8套、鐘錶1913隻、沙發61套、紅木傢具5套、電視機311台(其中彩電123台)、自行車2032輛、摩托車15輛,農村人均分配1382元,是1963年的12.3倍。1995年,實行承包改投包政策,剩餘的勞力向工商企業轉移,人均收入2972元,是1990年的2.15倍。2000年,改革開放逐步深入,工業逢勃發展,中外合資、外資、私營和股份企業引進外來勞工,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一個新台階。電話、手機、摩托車基本普及,小車也逐漸增多,人均收入4608元,是1995年的1.55倍。2005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2000年1.3倍。
籃球之鄉
早在50年代,該村已有正式的村籃球隊,每逢假日農閑、茶餘飯後,村小學的籃球場便聚滿了打球看球的人。60年代,村籃球隊在村小學老師、教練何作添的調教下,整體實力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球隊在鎮內已名列前茅,在周邊鎮區的公開賽、邀請賽中,亦屢獲佳績。70年代和80年代是村籃球隊的鼎盛時期,這時期鎮內的籃球比賽,冠軍非東和平隊莫屬。村籃球隊曾代表鎮參加中山市“農民杯”籃球賽、代表市銀行系統到佛山參加全省銀行系統籃球賽,皆獲第三名。濃厚的氛圍,多年的“征戰”使村籃球隊高手輩出,湧現出侯全興、歐華法、侯右興、侯左興、李盛昌等優秀的運動員。另外,村大部分村民會打球、會看球、會評球。在文化娛樂比較貧乏的年代,經常出現球隊出外比賽,幾百村民前往觀戰助陣的情景。一年一度的公開賽或邀請賽,成為村民最盛大的節日。
村籃球隊曾經歷過一段青黃不接的時期。近年來,村黨支部、村委會高度重視,決定重振籃球雄風,並把它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和諧鄉村的重要工作來抓。除了重新組建新一代的籃球隊,聘請教練指導外,還建設了三個燈光球場,添置了電動記分牌,恢復了每年一次的公開賽。目前,村籃球隊又進入鎮內三甲水平。

經濟發展狀況


農業經濟
該村原屬經濟作物地區,以農業為主,主產稻穀、甘蔗和塘魚,次為香大蕉。
解放初時,由於生產成本少,生產技術低,產量不高,特別在集體化時間,很多社員出勤
農田
農田
不出力,吃大鍋飯的思想嚴重。1973年,蠶桑種植面積297畝,畝繭108斤;塘魚962畝,畝產297斤;甘蔗423畝,畝產4.1噸;禾田1117畝,年畝產1141斤。1979年,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連年獲豐收。據統計,當年蠶桑種植面積297畝,畝產繭208斤,在全社排第13;塘魚生產962畝,畝產384斤,在全社排第10;禾田1117畝,年畝產1428斤,在全社排第2;甘蔗435畝,畝產2.666噸,在全社排第11;甘蔗歷年產量最高年是1965年,畝產6.3噸。1985年,加強農業生產的管理,積極完善延長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連年獲豐收。據統計,全村稻穀種植面積1846畝,畝產1506斤,比1973年增長365斤;塘魚1002畝,畝產799斤,比1973年增加502斤;香大蕉119.1畝,畝產2000公斤,農業總產值248.2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50.6%。1992年,深入貫徹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加強對農業的領導,積極推動農業向優質高效益方向發展。當年引進“七黃占”等水稻品種,引進水魚、羅氏沼蝦桂花魚、甲魚等優質品種的養殖。全村塘魚放養面積962.4畝,畝產1020斤;香大蕉365畝,畝產1500公斤;三鳥3.8萬隻,上市2.7萬隻;生豬5025頭,上市3120頭;稻穀2020畝,畝產1529.8斤,農業總產值887.9萬元,是1985年的3.58倍。1994年,深化改革農村土地,推行土地分包改投包政策,農民有了自己種養的自主權,農業朝著“三高”目標邁進。當年村委決定縮小禾田、甘蔗的種植面積,增加水果地、蔬菜地、飼料地等,禾田面積縮小到420畝,甘蔗面積57畝,水果地面積增加到365畝,蔬菜地面積173畝,飼料地面積增加到829.56畝,塘魚放養面積保持956.44畝,畝產1020斤,生豬5830頭,上市3760頭,三鳥總飼養1.98萬隻,上市1.41萬隻,水果生產365畝,畝產1810公斤,農業總產值927萬元,比1992年增長39.1萬元。 2000年,引進新品種,推廣科學種養技術。村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實現了水產、畜牧、蔬菜、花卉、水果增產增收。優質養殖方面:穩定桂花魚的養殖,鼓勵發展甲魚、觀賞魚等品種。畜牧業方面:擴大瘦肉型豬生產。全村發放土地經營許可證,強化農村經營合同管理,農村勞動力2440人,農業佔978人,佔40%,60%向工商、個人企業和其他行業轉移,農民的收入逐漸增多,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業生產總產值1236萬元,是1994年的1.33倍。2003年,“美的”、“鐵將軍”等知名企業徵用了部分村民小組的土地,該村由農業逐漸向工業轉型。2005年,農業生產總產值659萬元。
工業經濟
解放初期,該村沒有工廠企業。60年代末,興辦磚廠,1973年,磚廠發展到13間,糧食加工廠1間。
1979年,全社掀起大辦磚廠的熱潮,帶動了運輸業的發展。據統計,運輸機動船12艘,176噸358匹馬力,大船22艘,水泥船22隻,企業個數8個,從事企業人數189人,外出合同工6人,企業總收入26萬元。 1986年,由於政策開放,個體運輸業、個體商業、飲食業同步發展。運輸
在建廠房
在建廠房
業總產值70.06萬元,商業總產值18.46萬元,飲食業總產值2.8萬元,農村工業總產值182.18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31.6%。1990年,工業發展仍然緩慢,土地開發、道路建築發展速度慢,村委按實際情況向運輸業、個體飲食業、小型商業等發展。據統計,工業勞動力197人,占農村勞動力的9.4%,飲食業總產值4萬元,商業總產值56萬元,運輸業總產值65萬元,建築業總產值61萬元,工業總產值213.6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19.4%。1995年,東阜公路通車,道路交通有較大改善。村積極發展“三來一補”企業,把發展個體、私營企業作為增強村經濟實力的途徑。當年,共有企業8家,企業職工133人,工業總產值530.7萬元,占社會總產值的26.38%,是1990年的2.5倍。 2000年,鎮實施“工業立鎮”戰略,實行“走出去,請進來”、“以商引商”的辦法。村積極配合,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採取優惠政策,對企業實施轉讓、租憑和股份等改革,企業從8家發展到16家,企業職工發展到344人,工業總產值2566.3萬元,比1995年增長2032.6萬元,增長483.56%。2005年企業間數發展到30家,“美的”、“鐵將軍”等一批大企業的落戶投產,使該村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勢頭,企業職工發展到 15000多人,是2000年的43.6倍;工業總產值9246萬元,比2000年增長6679.7萬元,是2000年的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