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乃茲
音樂
波羅乃茲(英語:polonaise 波蘭語:polonez,chodzony),又被譯為波洛奈茲或波洛內茲,是一種3/4拍子,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源於波蘭。波蘭舞曲不似瑪祖卡那樣富有民間風俗性,而常具有莊重,華麗的波蘭貴族氣息,古典波蘭宮廷貴族衣著華麗,在波蘭舞曲伴奏下以莊重的步伐左邊宮邸大廳,作為舞會的開始。所以波蘭舞曲伴奏的舞蹈,也是一種步行舞,它的典型伴奏節奏是3/4 x xx xx xx。
波羅乃茲起源於16世紀波蘭民間歌舞。中庸速度。三拍子。l7世紀起為作曲家所應用。J.S.巴赫用於所作《法國組曲》(1722年)第六首和管弦樂組曲第二首(1730年後)中。其後W.F.巴赫和莫扎特等都作有這種舞曲的作品。肖邦的鋼琴作品波洛奈茲舞曲16首,特別是其中《軍隊》(1838年)和降A大調(1842年),為此舞曲體裁的代表作。此外,貝多芬、舒伯特、R.舒曼、韋伯、李斯特、穆索爾斯基和柴科夫斯基都曾應用這種舞曲。
頗有反諷意味的是,一生熱愛波蘭的肖邦,卻因為父親的緣故取了法文名字最能代表波蘭的舞曲波羅乃茲,其名稱卻是法文(Polonaise)。17世紀三位法國公主與波蘭即將繼位的國王聯姻,波蘭的貴族們不但接受了公主,而且公主帶來的一種舞蹈也得到他們的青睞,貴族們將波羅奈茲帶到了各個領地,在社交舞會上流傳開來。
波羅乃茲音樂 常見節奏
17世紀末18世紀初,波羅乃茲漸漸成為有教養的鄉村紳士們喜愛的舞曲,他們需要有一種舞蹈和農民們區別開,在波羅乃茲演變時期,仍然保持了邊歌邊舞的形式,歌詞沒有太大的變動,但它的節奏接近文雅的有禮節性的風格。當波羅乃茲進入波 蘭貴族的宮廷里之後,漸漸演變成器樂曲形式,並呈現出它堂皇莊嚴的 面貌,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它持續、威武的節奏,純粹的音樂屬性,而最重要的一點 就是它濃厚的波蘭味道。由波蘭民間音樂滋養成長的肖邦將民族主義注入到波羅乃茲之中,使得波羅乃茲有了與眾不同的氣質。
1826年之前肖邦一直沒有找到一種方法將音樂技巧和音樂的觀念在波羅乃茲這種音樂形式中完美結合。早期的波羅乃茲只有兩首:1817年創作的《G小調波羅乃茲》和1826年的《降B小調波羅乃茲》,其他除了正規編號的波羅乃茲,還有肖邦去世后發現的以及肖邦少年時期的習作被統統列為例外編號。
在蕭邦之前,波蘭舞曲和瑞典的波爾斯卡舞曲很相似,有很多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節奏,兩種舞曲是同出一源。在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巴赫、泰勒曼、莫扎特等作曲家都曾創作過波蘭舞曲,這時代的波蘭舞曲比較慢,節奏平穩。在蕭邦的作品中,波蘭舞曲變成一種華麗而雄壯的鋼琴獨奏曲。他的波蘭舞曲通常是三段體或者迴旋曲式。
肖邦《波蘭舞曲》
《降A大調波羅乃茲》
OP.53完成於1842年,是戲劇性波羅乃茲舞曲中最宏偉的一首,音樂中的騎兵形象原型是波蘭國王索比斯基的騎兵隊,他們在1683年抗擊入侵者時非常英勇,所以也叫《驃騎兵波羅乃茲》。在創作時肖邦彷彿看到他們全副武裝,排著整齊的隊伍威嚴的朝自己走來。作品正是表現了這樣一種情緒和氣氛。這是在異鄉的肖邦對苦難的祖國最真實的內心展露。此時的肖邦在思想上和藝術上已經達到相當成熟。樂曲為復三部曲式,開始是暴風雨般的引子,急急馳騁的半音和帶有強烈重音的和弦。主部主題簡潔節奏堅定,呈現的是激烈搏鬥的場面。中間段落非常難以處理,左手均勻的八度雙音表現的騎兵漸漸馳來的馬蹄聲,右手則像是宏亮的號角聲。音樂一直是勇往直前的前行,音響增加到極限,好像勢不可擋的趨勢。結尾部分引子的主要樂思和主部主題交織在一起,逐步將音樂推向高潮,並在氣勢雄偉的音響中結束。
《幻想波羅乃茲舞曲》
肖邦波羅乃茲舞曲(原作版)
肖邦
肖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為1810年2月22日下午6點左右,其母親以3月1日作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為官方承認出生日期。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滿20歲已出名。肖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四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二十六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四部諧謔曲、三部鋼琴奏鳴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