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莖硃砂根

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

矮莖硃砂根,中藥名。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矮莖硃砂根ArdisiabrevicaulisDiels.的根。分佈於我國西南至台灣,湖北至廣東等地。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利咽,活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咽喉腫痛,癰瘡腫毒,蛇咬傷,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

主要價值


①防治白喉:一鮮矮莖硃砂根二兩。加水二斤,小火煎二小時,濾去渣。分八份,每隔二小時服一次。(《中草藥土方土法》)二鮮矮陀陀三分。切碎后含口中慢慢咽汁,一小時換一次。(《貴州草藥》)
②治喉火:矮陀陀適量。切碎,泡淘米水服或含。(《貴州草藥》)
③治腰痛:矮莖硃砂根,泡酒服,一天服二次。(《中草藥土方土法》)
④治跌打損傷:矮陀陀二兩。泡酒服。(《貴州草藥》)
⑤治風火牙痛:矮陀陀少許。切碎,放於牙痛處,口涎讓其流出,隨時更換。(《貴州草藥》)

形態特徵


矮小灌木,具匍匐生根的根莖;直立莖高10-15厘米,幼嫩時被微柔毛,除側生特殊花枝外,無分枝。葉片堅紙質,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至近長圓形,頂端急尖且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長7-14(18)厘米,寬2.5-4.8(6)厘米,近全緣,具不明顯的邊緣腺點,葉面無毛,背面被細微柔毛,尤以中脈為多,具疏腺點,側脈(7)10-13對,與中脈幾成直角,至近邊緣上彎,連成遠離邊緣的不規則的邊緣脈;葉柄長1-1.5(2)厘米,被細微柔毛。傘形花序,著生於側生特殊花枝頂端,花枝長2-5厘米,除近頂端(即花序基部)有1-2片葉外,其餘無葉或全部無葉;花梗長1-1.5厘米,花長4-5毫米,花萼基部連合達1/3,萼片披針形或卵形,長約2毫米,外面有或無毛,裡面無毛,具腺點;花瓣粉紅色,卵形,頂端急尖,長約5毫米,有時達7毫米,外面無毛,裡面被疏細微柔毛,具腺點;雄蕊較花瓣短,花藥披針形,背部具腺點;雌蕊與花瓣等長,無毛,具腺點;胚珠6枚,1輪。果球形,直徑約6毫米,鮮紅色,具腺點,宿存萼與果梗通常為紫紅色。花期6-7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我國西南至台灣,湖北至廣東(海南島未發現),海拔400-1260米的密林下,蔭濕的地方。
矮莖硃砂根
矮莖硃砂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