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遺址

史家遺址

史家遺址坐落在桓台縣田莊鎮史家村南,南北長約600米,寬約500米,是一處重要的岳石文化遺存。清理出三疊城壕和夯土、墓葬、灰坑、窖藏、祭祀坑等諸多遺跡。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文物標本,年代自龍山文化至漢代時期。史家遺址的發掘,為遠古人類告別愚昧進入文明社會後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那兩片刻有文字的甲骨,更是東夷故土的先人文明程度的有力佐證。

歷史沿革


1996年

淄博市文物局、博物館和桓台縣文管所組成考古發掘工作隊,對史家遺址進行兩次搶救性清理髮掘,揭露面積1300餘平方米,清理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以及龍山至商的三疊城壕和夯土,及岳石文化大型木架結構祭祀坑,出土岳石文化和商代的刻字卜骨、商代中晚期多字銘文與族徽銅器以及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及戰國和漢代的陶、銅、骨、蚌、石、玉、漆等文物500餘件。清理岳石文化至西漢時期墓葬14座,水井7口,灰坑11個,岳石文化大型木架結構祭祀器物窖藏1處,商代殺殉祭祀坑1個,祭牛坑1個,殉豬祭坑3個,房基2座;清理龍山文化至商代城牆基槽3條截面探溝,其中在祭台上發掘出岳石文化時期大型結構祭祀坑,坑內分土層放置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共356件。其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便是位於祭祀坑底部的兩片殘缺甲骨文。它的歷史年代,比著名的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早三個世紀以上。這兩片甲骨上有明顯的鑽灼痕迹,其性質和製作方法與商代殷墟甲骨文具有同一性和傳承關係,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發掘清理史家遺址的同時,對周邊李寨遺址和唐山遺址、新城遺址、葵丘遺址進行調查鑽探和試掘,發掘李寨大汶口文化墓葬100餘處,龍山文化房基、灰坑遺跡60餘處,商周墓葬10餘處,鑽探出李寨、唐山、葵丘、新城等城壕遺址,出土一批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玉器和龍山文化陶器、玉器、骨器。

1997年5月

來自國家、省、市的12位專家對史家遺址及出土文物進行現場評審和鑒定,認為該遺址中部溝壕壁為土台遺跡,遺留有加工痕迹,其使用年代自龍山文化至商代。“井”字型木架祭祀坑為岳石文化晚期遺存,這種結構方式的祭祀遺跡,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對於研究和認識岳石文化的社會發展進程及東夷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岳石文化祭祀坑底層出土的2件刻有文字的卜骨,形態較為原始,約在公元前15世紀以前,屬岳石文化晚期,為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甲骨文。唐山遺址和史家遺址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時期古文字的出現,不僅有助於深入研究我國古文字的發展演變,而且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來自齊魯大地的物質佐證。遺址壕溝北部的商代墓葬,出土數十件商代青銅器,其中帶有族徽銘文的銅器近20件,證明當時是一處貴族墓地。我國發掘出土的商中期青銅器數量較多,但出現銘文、族徽的比較少見,被考古學界和史學界視為重大考古新發現。

建國后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數千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清理,基本確定了北辛文化(約公元前5400年~前4100年)、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的發展序列,初步揭示了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然而,典型龍山文化的發展趨向仍是一個謎。直到1960年平度縣大澤山嶽石文化(約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被發現,考古界提出岳石文化是龍山文化發展的觀點后,這一發展趨向方見端倪。但仍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學術問題。隨著岳石文化遺址的不斷發現和發掘清理,岳石文化的學術之爭才逐步平息。桓台史家遺址的發掘整理,尤其是出土的諸多罕見的岳石文化遺物,更加進一步證明龍山、岳石、夏商文化發展序列的提出,是完全能夠立得住的科學論斷。

發掘文物


史家遺址及其周邊遺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充分展示了桓台縣原始文化的雄厚底蘊。桓台縣前埠、唐山、樓子、李寨等遺址的文化堆積中,發現北辛文化文物;前埠、史家、唐山、李寨、新城、荀召、大寨、小龐等遺址出土大汶口文化時期的文物,其中的陶器和彩繪紋飾多為水波紋、三角紋、太陽紋、花瓣紋、弦紋、網紋、日月紋等,富有時代特色;葬俗形式也是唯一而獨特的,其中李寨大汶口時期墓葬區約30平方米,且早中晚三個時期沿一線延續下來。依隨葬品多寡分析,大汶口中期后已出現貧富懸殊,母系氏族社會中期已經不是純粹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氏族特權階層已經產生。

墓葬特點


在墓葬中,發現多個成年男性手握鹿角、環繞女性而葬,而女性墓中卻發現有脖子上帶圓柱體項墜、在胸前放置一至二枚烏龜頭的葬俗。無論男女都存在死後頭顱整形和鑿掉前門齒的葬俗,與史載“東夷人有鑿齒陋習之俗”相吻合。但魯北和魯南存有生前鑿齒或死後鑿齒的區別,從而為進一步研究大汶口文化的東夷地域南北兩大譜系提出了新的課題。龍山遺址的文物和遺存都具備同時期的發達水平,陶器、石、玉、骨、蚌器等品種繁多,製作精良,造型優美,其中蛋殼黑陶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繼而在李寨、前埠、史家、唐山、新城等發現岳石文化和夏商文化的遺址,不僅發掘出土一批陶、石、蚌、骨器,還出土了一批商代甲骨文和青銅銘文,這批青銅器從鑄造到紋飾都達到了同期最高水平,是一批難得的珍品。桓台縣境方圓數十公里的遺址群,為21世紀的人們提供了完整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夏商文化發展序列的史料和實物證明,從而串起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長河。其密度之大、文化內涵之豐富在國內少見,是非常難得的古文化遺址群體,致使史學界和考古界不得不重新看待東夷文化在各個時期的地位以及東夷文化對夏商文化的直接影響。

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看,方圓百里之內存在著桓台史家、新城、李寨、唐山、前埠以及臨淄田旺、鄒平丁公、章丘城子崖、壽光邊線旺等九個城址群體,這正是《左傳》中所載爽鳩氏始居的範圍。這一密集城群證明了魯北平原、渤海地域在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時期是一個文化中心,而9個城址中桓台境內就有5個,且這5個城址又位於其它4個城址腹地的中心,因而又可以清楚地表明桓台縣是魯北平原、渤海地域文化中心的重心所在。

有關信息


岳石文化由龍山文化發展而來
發生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間,它的下限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商之際,1960年在山東省平度縣東嶽石村首次發現,因而被命名為岳石文化。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史家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