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南

浦南

上海浦南,在上海市南部和杭州灣北岸,因為處在上黃浦江中、上游段以南地區,習慣上,稱為浦南地區。

黃浦歷史


黃浦江,是歷史上,太湖水排泄入海的“三江”水道之一,古稱“東江”、“橫潦涇”。它發源於太湖,東流經青浦區澱山湖,其上游分段為攔路港、泖河、斜塘、橫潦涇、豎潦涇,至松江米市渡以東,始稱黃浦江。到閔行區鄒家寺嘴折向北流,在上海市中心白渡橋,接納蘇州河(原稱吳淞江),到吳淞口注入長江。黃浦一詞,南宋出現記載,曾名黃浦塘、黃浦港、黃浦、大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別名黃龍浦、黃歇浦、春申浦等。黃歇浦、春申浦等名稱,皆因後人附會黃浦江是戰國時春申君黃歇開鑿的而得名。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黃浦口淤塞不通,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湖水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掣淞入瀏”),又疏浚上海縣城東北的范家浜(即今黃浦江外白渡橋至復興島段),使黃浦從今復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注長江,此後吳淞口實際成了黃浦口,故有“黃浦奪淞”之說。後來海瑞主持在古東江(時通稱橫潦涇)金匯港口東側修壩建閘港,使東江大部水量在閘港之前的鄒家寺嘴轉而北折改走當時叫黃浦的一條中小水道,向北匯入吳淞江,沖刷了吳淞江下遊河床,使吳淞江淤積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而“三江”之一的吳淞江也成為黃浦的支流;橫潦涇水北流后始成今日的黃浦江,同時僅有少量來水過閘港,走舊水道直接入海,使古東江下遊河道不斷淤積,以後這段河道也通稱閘港。以後隨著這條黃浦水道的拓寬,“東江”之名也為“黃浦”替代。

地區介紹


包括上海市金山區、奉賢區、松江區浦南部分。
浦南(大眾)公交公司(曾為金山公交公司),曾為整個浦南地區的公交公司。松江區浦南中心衛生院,設在泖港鎮上,服務於松江的浦南部分。奉賢區南橋鎮、金山區亭林鎮、張堰鎮,都曾一度被當地老百姓俗傳為“浦南首鎮”。
上海石化地區,包括石化廠和生活區,生活區曾為上海市“衛星城”,現已與金山縣合併為金山區,區政府設在金山區山陽鎮,石化生活區(今稱石化街道)以北一直到山陽鎮以北、張堰鎮南部部分為金山新城規劃範圍。
浦南地區,秦時屬會稽郡海鹽縣,古海鹽縣城最早設置在金山張堰東南。三國時,屬海鹽校尉轄地,南北朝,前京縣城也設於大金山腳下;南北朝時,再立古胥浦縣,胥浦縣城設在今金山區中部。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分出海鹽縣東北境、嘉興縣東境和崑山縣南境置華亭縣。五代,金山地區設有浦東、橫浦兩大鹽場。明代金山地區設有金山衛城,轄今上海市沿海防務;清代正式建立以金山為名的縣。今金山區有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分別為楓涇鎮與張堰鎮。境內朱涇鎮為金山百年古縣城所在地。亭林鎮處金山東北方,因為相對靠近奉賢、松江,遠接上海市區,是金山東北對外門戶。

奉賢東部


奉賢東部地區,與奉賢西部地區,在當地分別俗稱“東鄉”與“西鄉”。奉賢縣城位於西鄉南橋,南橋以西的柘林庄行等地接壤金山、松江,與金、松地緣相親、人員往來親近。“東鄉”則在地理上與浦東南部(原南匯)接壤,方言上、在風俗習慣上比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