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晶孫

陶晶孫

陶晶孫(1897年12月18日 - 1952年2月12日),原名陶熾、陶熾孫,筆名晶明館主、晶孫等。江蘇無錫市人。 1906年隨父親去日本,在日本讀完小學、中學和大學,1919年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學。1921年7月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1925年創作的《音樂會小曲》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說,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1927年從日本回中國,一度主編《大眾文藝》和《學藝》雜誌。1929年加入革命劇團藝術劇社,1930年3月2日加入“左聯”。30年代起主要從事醫療衛生、醫學教學和醫學研究工作,成就卓著。1946年去台灣。1950年離台去日本。

人物生平


1929年1月陶晶孫應上海東南醫學院之聘,夫婦倆從日本回國。一到上海他們就落腳在創造社朋友聚集的虹口,最初住在北四川路永安里,后遷居多倫路的燕山別墅,三十年代中期定居山陰路216弄2號。在此期間,他一面進行醫學研究,一面從事文學活動,積極投身於新興文學革命的洪流。
1929年參加藝術劇社。同年11月1日《大眾文藝》2卷1期起由他接編,先後在該刊發表木人戲《羊的素描》和翻譯文學作品《運貨便車》(屋托·密拉)、《秋晴》(小堀甚二)、《兵和兵》(島田美彥)、《公共長凳》(村山知義)、《沿海州紀行》(細川隆之)、《死前的友情》(林房雄)、《鴉片戰爭》(村山之義)、《革命十年間蘇俄的音樂的發展》、《德國新興文學》(中野重治)、《誰最蠢》(威特福該爾)、《村山之義》(貴司山治)等論文與譯作,熱心介紹各國新興文藝。這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正在籌備,他利用《大眾文藝》這一陣地配合了“左聯”的籌備,有效地貫徹了“左聯”的文藝方針。
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為“左聯”發起人之一。當月,他負責編輯的《大眾文藝》即成為“左聯”機關刊,3月和5月,廣泛介紹蘇聯、德國、美國、日本、法國等國的新興文學。他還發起和組織文學大眾化問題的討論,並在該刊2卷3期發表《大眾化文藝》一文。
1931年12月20日《北斗》1卷4期發表他的抗日題材劇本《誰是真正的朋友》。1932年7月《北斗》2卷3、4期發表他對文學大眾化問題徵文。同年6月10日《文學月報》創刊號發表他關於“一·二八”事變的回憶《在炸彈下三日間》。同年12月中蘇兩國政府恢復邦交,“左聯”發布《中國著作家為中蘇復交致蘇聯電》,他在電文上簽字。
1946年去台灣。1950年離台去日本。1952年2月12日在日本死於癌症。

著作書目


《木犀》(短篇小說集)與郭沫若、郁達夫等合集,1926,創造社
《音樂會小曲》(小說集)1927,創造社
《盲目的兄弟愛》1930,世界文藝書社
《傻子的治療》(木人戲劇本集,其中有些劇本系據外國作品改編)1930,現代
《牛骨集》(隨筆、雜論合集)1944,上海太平書局
《晶孫全集》 1941一1944,上海曉星書店
《晶孫日文集》 日文版,1944年在日本出版
《給日本的遺書》(隨筆集,日文)1953,日本創元社

翻譯書目


《密探》(長篇小說)美國辛克萊著,1930,北新
書香門第獨家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