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下頜反射
角膜下頜反射
此反射正常人並不存在,僅見於雙側皮質腦幹束損害的假性球麻痹患者。雙額葉廣泛損害也能引出此反射。反射出現為間腦-中腦及中腦平面受累的表現。
用一搓緊的棉花片,直接對角膜中央作強而快的刺激,可產生同側翼狀肌收縮,使下領偏向對側,且伴有向前運動。對於清醒的患者,在觸及角膜時,應令其放鬆領骨,並稍張開,且不要縮頭。作者將能反覆引出明顯的CMR者,列為陽性。CMR可分為迅速型(反射持續時間少於1秒,潛伏期較長)及緩慢型 (反射持續時間1一2秒左右,潛伏期較短)。迅速型見於清醒的或木僵的、有可逆性病變的患者;緩慢型可作為顱內結構性病變的體征,僅見於深昏迷患者,其預后不良,死亡率達17/39。一旦昏迷患者好轉,緩慢型可轉變為迅速型。當神志完全恢復時,CMR亦可完全消失。健康睡眠者或麻醉患者一般無CMR。勿將CRM與角膜頰反射混淆。角膜須反射是刺激角膜后所出現的同側頗收縮(正常人常有)。年齡小於3天的26例嬰兒中的19例,72例帕金森氏綜合征患者中的35例有此二種反射之一。隨著強烈的角膜刺激或用力閉眼所出現的強而快的對側下領偏斜,是隨著閉眼動作發生的,這是一種面神經一三叉神經聯帶運動,這種現象與清醒患者的迅速型CMR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