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

漢語詞語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元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過程,寫作活動大致可分為“採集—構思—表述”三個階段。與作家的自由寫作、職業人群的專業寫作不同,語文課程意義的寫作,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特定要求用書面語言創造文本,以發展和提高自身寫作能力的學習活動。簡單來說,寫作是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平常說話一樣。寫作就是用筆來說話。

詞語解釋


1.猶寫成。指作詩文、繪畫等。
張孝祥 《蝶戀花·行湘陰》詞:“落日閑雲歸意促。小倚蓬窗,寫作思家曲。”
明 高啟 《擬古》詩之二:“初為 郢中 唱,再奏 邯鄲 吟。不惜努力歌,寫作絕代音。”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吳秋鶴潭友圖詩》:“竹虛 酒酣,潑墨為我寫作《洗石圖》。”
2.書法和文章。
《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 秀娥 ﹞女工針指,百伶百俐,不教自能。兼之幼時,賀司戶 曾延師教過讀書識字,寫作俱高。”
清 周友良 《珠江梅柳記》卷二:“壁間一聯云:‘直把春賞酒,都將命乞花’,寫作俱佳,饒有雅人深致。”
3.寫文章;創作。
《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除了那殿試寫作平平,自分鼎甲無望的不作妄想外,但是有志之士,人人跂足昂頭在那裡望信。”
老舍 《附錄》:“在學校開課的時節,我便專心教書,等到學校放寒暑假,我才從事寫作。”
徐遲 《徐遲自傳》:“這期間,寫作並出版了詩和散文集《最強音》、《美文集》等。”

基本含義


《寫作》
《寫作》
寫作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文化交流的行為,是人類各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信息記錄與傳播方式。作為人類凝聚思想,表達情感,加工與傳遞知識的基本手段。寫作是人類精神生活與實踐的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創作文學作品重要的途徑。
寫作是人類表現無窮創作力的方法之一,這些作品稱為文學。作品的情節可以是虛構或紀實的,可以表現為各式長短的文章、詩詞歌賦、小說、劇本、書信等。
寫作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記錄,是為滿足人類社會活動實踐的需要學習社會知識的需要而產生的。
摘自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新編寫作學》作者:賀鴻鳳、滕西奇、宋家庚、楊傑。寫作就是客觀事物通過作者的主觀意識在恰當的文字形式中的正確反映。
摘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漢語寫作學》
作者徐振東李保初桂青山寫作是一種以一定的文字組合形式使反映主客觀世界的創造性思維具體顯現的傳播手段。
摘自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實用廣告寫作》
作者劉友林寫作是運用文字為主的推理符號來傳播信息交流思想以期發生相應變化的社會活動。
摘自浙江大學出版社《現代經濟寫作》
作者 孫沛然 楊慧瑞凡是為著一定目的,運用書面語言表達一定思想內涵的實踐,都是可以稱為寫作。
摘自河南大學出版社《文章寫作原理》(作者:管金麟)
從操作層面而言,寫作可以這樣進行定義:寫作,是寫作者為實現寫作功能而運用思維操作技術和書面語言符號,對表達內容進行語境化展開的修辭性精神創造行為。
本體論層面,從終極的本質意義上,即生命、人性、存在的意義講,我們可以為寫作給出如下的本質性定義:寫作是人類運用書面語言文字創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築的行為、活動。
這個定義要表述的寫作原理是,寫作行為本身的深層本質在於尋求生命生存的依託、“家園”、“故土”,中國古代聖賢所謂“立言不朽”、所謂“發憤著書”體現出來的優秀寫作文化精神的最終本質也正是在這裡。當代西方學者所謂“我寫故我在”的哲學依據也正在這裡。
在表層上,寫作是一種表情達意、交流信息的行為;在深層上,寫作又是一種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寫作就是對生命秩序的創生行為。因此,寫作行為又具有一種哲學性、生命性。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元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寫作活動具有如下一些顯著特徵:
1、目的性
2、創新性
3、綜合性
4、實踐性
寫作活動的主要作用和意義在於:
1、表達感情、交流思想、傳遞信息
2、現代人才必須具備較高的寫作能力,才能從容應對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諸多問題
3、寫作關係到全民族文化素質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我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一個民族文化水平低,讀、寫水平不高,是難以進入經濟高度發展的文明社會的,也難以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寫作是一種複雜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過程。從現代資訊理論、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寫作是一個收集、加工、輸出信息的整體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過程,寫作活動是有階段性的。大致可分為採集——構思——表述三個階段。具體又可分為採集、立意、謀篇、用語、修改等五個環節。每個階段和環節都有自身的特點、規律和要求。如果人們的寫作活動符合這些規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筆生花”,寫出文質兼備的好文章、好作品。
寫作,作為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過程,不僅僅存在於文學創作領域,還廣泛出現於應用寫作領域(包括公文寫作、經濟寫作、廣告寫作、軍事寫作、法律寫作、科技寫作、英語寫作等)。就當下而言,學科意義上的“寫作”概念已越來越多地指嚮應用寫作這一遍及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實踐活動。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趨勢》中曾斷言:“在這個文字愈來愈密集的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讀寫技巧。”這裡的“寫”主要是指應用寫作而非文學創作。
另外,文字對每個人都會有影響,一篇好的文章,不但是作者的成就,進一步講,是對全人類文明和思想的貢獻。
寫作,也是一種文化藝術,誰能把寫作藝術這個概念說清楚。

舉例


《國風·秦風·蒹葭》寫作特點
1.以景起興,借景抒情。
以景起興,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詩中所寫的“蒹葭”,既是用來起興而懷“伊人”,又是用來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對於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他就不斷克服艱難險阻,希望與“伊人”一遇。詩的每一章開頭都用“蒹葭”起興,引出對“伊人”的追尋,用清秋蕭瑟的景象來烘托主人公空虛和惆悵的感情。
2.重章疊句,迴環往複。
本詩所採用的重章疊句形式,不僅有迴環往複、一唱三嘆之美,有一種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而且有層層推進、步步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為霜”、“未晞”、“未已”,體現了時間的推移,暗示了追尋時間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體現了空間的移動,暗示了追尋對象的飄忽難覓,雖然只用了幾個字來表現,但其間的微妙變化和幽深意蘊卻十分耐人尋味。
3.辭彙豐富,富於變化。
描繪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別用“蒼蒼”、“凄凄”“采采”三個同義的疊詞,表現道路的艱難。分別用“長”、“躋”、“右”,描述道路的遙遠、陡峻、迂曲,表現“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分別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顯示“伊人”位置的移動。在重複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重複。
4.意境矇矓,含蘊不盡。
蒹葭》主旨含蓄,意境矇矓。“伊人”飄忽不定,給人以撲朔迷離、悠渺難測之感。其實,如果把“在水一方”視作一種象徵,它就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這樣,賢才難覓、情人難得的悵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實現的失望等心靈的迴響,也就都可以從《蒹葭》矇矓的意境中得到感應。

賽事


寫作就是表達一個新奇、好玩、有意思的想法;題材不限,可以關注現實生活,可以仰望星空想象未來,只要展現當下青少 年的創新思維;任何形式獨特、內容具有想象力、創造力的原創作品都可以參賽。
參賽作品,可以是單獨的文字,也可以是“文字+X”的表達方式,鼓勵突破傳統寫作模式,大膽挑戰創意寫作的全新形式,追 求 文字和新媒體元素的完美結合。
文字可以是——
文學類(小說、散文、詩歌、劇本、評論、紀實等)
應用類(書信、演講稿、說明書、各種報告、遊戲文本、廣告文案等)
X 可以是——
一切具有創新意識的新媒體元素(天馬行空,任意想象)

英語寫作


1.To join two independent clauses, use a comma followed by a conjunction, a semicolon alone, or a semicolon followed by a sentence modifier.
2.Use commas to bracket nonrestrictive phrases, which are not essential to the sentence\'s meaning.
3.Do not use commas to bracket phrases that are essential to a sentence\'s meaning.
4.When beginning a sentence with an introductory phrase, include a comma.
5.To indicate possession, end a singular noun with an apostrophe followed by an \"s\". Otherwise, the noun\'s form seems plural.
6.Use proper punctuation to integrate a quotation into a sentence. If the introductory material is an independent clause, add the quotation after a colon. If the introductory material ends in \"thinks,\" \"saying,\" or some other verb indicating expression, use a comma.
7.Make the subject and verb agree with each other, not with a word that comes between them.
8.Be sure that a pronoun, a participial phrase, or an appositive refers clearly to the proper subject.
9.Use parallel construction to make a strong point and create a smooth flow.
10.Use the active voice unless you specifically need to use the pa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