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徐無黨南歸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

《送徐無黨南歸序》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寫給學生徐無黨的一篇贈序。至和二年,歐陽修在京城任翰林學士,學生徐無黨高第登進士,在他南歸永康家鄉時,歐陽修作此文相贈。本文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論,勉勵徐無黨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間接批評當時浮奢的文風,指出此類文章永難留存後世。

作品賞析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了穆叔與范宣子論何者為“不朽”的一段名言。范宣子以世祿為不朽,穆叔卻認為世祿不能稱為不朽。他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歐陽修這篇文章里所說的“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全文用了一半篇幅,論三者之所以為不朽。並將“修之於身”(立德)放在最高地位,“見之於言”(立言)排在第三,這自然不無重道輕文的意思。但這篇文章的主旨,又不在權衡文道之孰重孰輕,而另有其深意在。文章重點在第三段————論立言之不可恃。細讀這段文字,會發現文章在立論上有一個矛盾。前面說,聖賢是不同於草木

創作背景


該文作於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是當時作者任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徐無黨,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慶曆初(1041年後)師從作者學古文,皇佑五年(1053年)進士及第,為作者編撰的《新五代史》作過註釋。此次南歸故里,作者作序贈別。

作品淺析


北宋初年,文壇瀰漫一片濃艷浮誇的奢華文風(西昆體)。歐陽修是當時復興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他主張恢復質樸散文風格。本文是歐陽修寫給學生徐無黨的臨別贈言,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論,勉勵徐無黨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另一方面間接批評當時浮奢的文風,指出此類文章永難留存後世。
作者認為古聖賢和鳥獸、草木、眾人一樣,同樣會死亡,不過古聖賢人的肉體雖然消滅殆盡,但精神不滅,因為他們能夠修身立德或者施事立功,又或者能著書立言,故此能留名後世,精神長存。
“三不朽”是指修身立德、施事立功及著書立言,這些也是古聖賢人至聲名不朽、精神長存的途徑。故稱為“三不朽”。作者認為三者中以修身立德最重要,施事立功次之,最後才是著書立說。
修身立德是個人的品德修養,如果一個人具有崇高的品德,他行事為人才會受人推崇、尊重,況且修身是人人之事,只要身體力行,就必有所獲,所以作者認為修身立德是“三不朽”之首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