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春秋

亂世春秋

《亂世春秋》是由弗蘭克·洛伊德導演,黛安娜·溫亞德、克里夫·布洛克等主演的一部劇情片,片長為110分鐘,於1933年1月上映。

影片介紹


亂世春秋 (Cavalcade)
上映:1933年1月5日
類型:劇情片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時長:110分鐘
顏色:彩色
聲音:單聲道

內容介紹


三十年代初是英美電影交流的黃金時代,1933年的第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更是競爭激烈,共有十部影片角逐最佳影片,而改編自英國同名舞台劇的本片則脫穎而出,最終獲得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弗蘭克.勞埃德榮獲最佳導演獎。描述1899年布爾戰爭時,羅伯特.馬利奧特和妻子珍.馬利奧特被徵召前往戰場,從此馬家與世界時局息息相關。1900年羅伯特榮歸故里,但鐵達尼號船難使長子喪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幼子奔赴戰場,不幸為國捐軀。馬利奧特夫婦厲經時代的嚴峻考驗,始終恩愛如初,也從未對國家失去信心。克里夫.布魯克和黛安娜.溫亞德的表演也非常精彩。

精彩影評


英美兩國同文同種,有如兄弟之邦。大部分的美國白人移民來自大西洋的彼岸,因此對英國家鄉的生活動態亦特別關心。這種情況,表現在電影界尤其明顯。三十年代初是英國電影開始在美國耀武揚威的時刻。一部描寫英國家庭三十年來成長故事的電影《亂世春秋》勇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另一部描寫英國宮闈秘史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則讓其貌不揚的英國演員查理士勞頓榮登影帝寶座,而且兩部影片都在美國電影市場上取得極大成功,堪稱是英美電影交流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這一屆的奧斯卡金像獎其實競爭相當激烈,共有十部電影提名角逐最佳影片項目,其中不乏留名影史的佳作,包括:根據海明威原著改編的戰爭文藝片《戰地春夢》 (A Farewell to Arms)、被譽為史上最佳歌舞片之一的《四十二街》(Forty-Second Street)、溫馨感人的黑社會浪漫喜劇《一日貴婦》 (Lady for a Day)(此片在六十年代曾被重拍為《錦囊妙計》 ,成龍自導自演的香港片《奇迹》亦取材於此)、被公認為拍得最出色的一個電影版本的《小婦人》(Little Women)、表現英皇亨利八世曲折離奇婚姻史的歷史傳奇片《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幽默睿智的喜劇珍品《女歪男錯》(She Done Him Wrong)、重拍十年前默片名作的感人電影《笑著過去》(Smilin' Thru),和首次以美國博覽會為故事背景的《我心已許》 ( State Fair)。《亂世春秋》能從這些強敵中脫穎而出,顯然有它優勝的地方。但是在今天看來,它也有很多明顯的不足。本片情節從1899年的布爾戰爭展開,這是一場英國人對南非布爾人的戰爭。主人翁羅伯特馬利奧特(奇里夫布魯特飾)和珍馬利奧特(黛安娜溫亞德飾)夫婦在除夕夜慶祝20世紀的到來,在歡欣中也帶著離愁別緒,因為羅伯特接獲徵召令,即將開赴戰場。同時間,他們家的僕人布黑奇(赫伯特芒丁飾)也有類似遭遇,兩個家族的際遇從此跟世界局勢的演變息息相關。諸如1900年,英國成功吞併南非為殖民地之後,羅伯特和布黑奇榮歸故里;1911年,世界最大郵輪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沉沒,發生1513人罹難的史上最大船難,馬家長子愛德華和女友就在此次災難中喪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伯特和馬家幼子約翰奔赴戰場,約翰偶然巧遇已成為歌舞紅星的布黑奇女兒,兩人享受了一段甜蜜的愛情,但後來約翰又不幸為國捐軀。馬利奧特夫婦雖然歷經時代的嚴峻考驗,卻仍恩愛如昔,也沒有失去他們對國家的信心。只是到了1930年代初期,已垂垂老矣的馬家夫婦卻又再面臨戰爭再起的陰影(德國納粹黨崛起,希特勒在1933年正式成為新獨裁者),於是他們向世人提出嚴正呼籲:慎防再度出現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爆發。本片就是以這種緊貼歷史教訓的視野和動人的愛國情操感動了美國影藝界的同仁,令他們甘心投下「最佳影片」的一票。平心而論,本片開場的新世紀來臨之夜拍得相當平淡,節奏的處理甚至可稱為沉悶冗長。第一個大型場面出現在英國軍隊乘船遠赴南非的生離場面,馬家平靜的生活自此出現危機。其後,觀眾的情緒逐漸入戲,關切到馬家成員在生活上的酸甜苦辣,戲劇效果開始發揮,反戰主題的表現也逐漸清晰。雖然由於製片資金所限,不能如實交代片中多段歷史大事,只能用側筆作輕描淡寫(例如布爾戰爭就完全沒有出現作戰鏡頭;泰坦尼克號的船難更是只用船上的一個救生圈就象徵過去),但大型的群眾場面還是出現不少,故仍能大致烘托出整個歷史氣氛。其中二戰時的戰鬥場面,導演運用了蒙太奇的寫意技巧交代戰況的激烈和軍人死傷的慘重;而宣布戰爭結束的好消息,則採用寫實方式把倫敦音樂廳中的歌舞表演遭突然打斷,待主持人宣布戰爭結束時眾人爆出狂喜之狀,都是頗能俘虜當年電影觀眾的恰當安排,因此本片在1933年紐約首映時能夠獲得美國觀眾激動地起立鼓掌歡呼。不過,今天已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觀眾,不免覺得這部影片拍得太小兒科了。類似的情況出現在十年後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忠勇之家》 (Mrs. Miniver)身上,此片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採用「現在進行時」來描述一個英國家庭以堅忍不屈的精神渡過難關的勵志故事,對正在作戰的英美兩國國民都產生了鼓舞民心士氣的正面作用,藝術成就比《亂世春秋》又更上一層樓,故獲得最佳影片獎可以算是“觀眾集體意識”的另一次準確反射。曾以《薄命花》(The Divine Lady)在第二屆金像獎獲最佳導演獎的法蘭克勞埃德,因成功重現時代氣氛而憑本片再度獲得最佳導演獎。美工師威廉達林跟導演取得良好默契,利用出色的布景陳設烘托出很多盛大壯觀的場面,取代了費時費錢的實地拍攝,而在畫面上仍能表現得逼真精彩,因此獲得了最佳美工獎。

影片花絮


奧斯卡歷史久遠,其間難免有走眼的時候,比如口碑頗佳的<公民凱恩>居然未獲1941年的最佳影片獎,而是輸給<青山翠谷>這樣沉悶的影片;還有著名的奧斯卡失意導演馬丁·西科塞斯,他的《憤怒的公牛》和《好傢夥》分別在1980年和1990年被《普通人》和<與狼共舞>奪走小金人;《首映》此次揪住奧斯卡紕漏不放的行為難免讓人想起“撥亂反正”這個詞,不過,《首映》也不一定就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人們對於電影的評價往往偏於主觀,其評選出的十佳和十差榜單一出,也必然會引起爭議,因此這個榜單純粹是一種參考和娛樂,電影好看與否,關鍵還是要看能否打動自己。2007年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前,美國權威雜誌<首映>做出個“清算舊賬”的行為———評選出以往78屆奧斯卡中10部最爛影片:1. <壯志千秋>Cimarron:本片在當年曾是1931年的話題影片,但現在,卻只有那些懷念路易斯安娜的人才會想起這部電影。2.《亂世春秋》 Cavalcade:1933年獲得第六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三項獎,曾有影評家評論其導演弗蘭克·勞埃德的作品是“沉悶、沉重且單調的”,這種批評現在看來是非常客觀的。 3. <歌舞大王齊格飛> TheGreatZiegfeld:好萊塢人一定非常喜歡百老匯最大的歌舞團齊格飛歌舞團的創辦人佛羅倫斯·齊格飛,因為喜歡,所以大家甘於忍受3小時觀看《歌舞大王齊格飛》。4.《國王班底》 (又譯《一代奸雄》)AlltheKingsMen:這部影片是1949年第22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導演羅森是個天才,但他是有缺陷的,他想在影片中闡述更多關於政治和腐敗的力量,這使得影片笨拙得成為一堆麻煩。5. <戲王之王>TheGreatestShowonEarth:塞西爾·B·戴米爾,這位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大師,執導了《十誡》、《十字軍東征》、《埃及艷后》這些作品的導演,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表示《戲王之王》並不是他最好的作品。6.《80天環遊地球》 :當年獲獎很大程度是因為人們的新鮮感,而現在看來,這部影片並不值得如此高的評價。7. <窈窕淑女> MyFairLady:導演喬治·庫克的這部作品比起《飄》、 <費城故事>等要遜色許多。8.《霧都孤兒》 Oliver!(1968):這個版本並不如1948年由曾拍攝過《桂河大橋》、 <阿拉伯的勞倫斯>等名片的英國著名導演大衛·里恩執導的版本,不過這個版本倒是傳下一些膾炙人口的曲目。9. <美國麗人>American鄄Beauty:1999年第7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影片畫外音過多是這部影片的一個不足,它抵消了影片的緊張效果,在開場時就揭示了結局,且故事非常冗長沉悶,透露著導演一種乏味的自我滿足感。10.《芝加哥》 Chicago:《芝加哥》的獲獎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紅磨坊>大獲成功的春風,相比之下《芝加哥》顯得粗俗許多。

導演介紹


弗蘭克·勞埃德 Frank Lloyd 男,生於1886年2月2日 英國蘇格蘭逝世於1960年8月10日 美國加州聖莫尼卡星座:水瓶座弗蘭克·勞埃德1886年2月2日出生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市。1909年隨父母到加拿大,1913年到美國,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同年在第一部電影短片<陰影中生活>出演角色,接著在《聖母的貧民窟》《死胡同》《冤枉被告》《涉嫌》《間諜》以及<最後一次小夜曲>出演主角或配角,但這些電影大部分都是短片。到1916年四年間已經演出影片61部,其中一部分還是編劇或製片人、場記等。他一邊做演員,一邊學導戲。他的導演處女作是1914年的短片影片<法律需要物證>當時他才28歲。本年度共拍了10部短片,如《墨西哥的最後行動》《生活中的另一天》等等。1915年開始拍攝長片,它的第一部電影是《10000美元》,隨後1917年的《雙城記》1918年的《賽車手的紫色聖人》《彩虹步道》1920年的《淪落風塵一婦人》以及1922年<孤雛淚>和1924年的<海鷹>都不難看出他在一天天積累著舞台經驗與導演實踐,並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身價。1929年由他導演的三部影片《厭倦河》《女神》《寄生蟲的阻力》在1930年第二屆奧斯卡上同時亮相,均獲最佳導演提名,其中<女神>獲第二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影星科琳·格里菲斯獲第二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接著由他導演的影片《亂世春秋》在1933年第六屆奧斯卡頒獎會上獲最佳導演獎。同時該片獲得最佳影片;威廉·S·達琳獲最佳藝術指導等三項大獎。影星黛安娜·溫亞德獲最佳女主角提名。1935年由他導演的影片<叛艦喋血記>在第八屆奧斯卡又獲得最佳導演;克拉克·蓋博查爾斯·勞頓、弗朗肖·托恩三位最佳男主角;Margaret Booth最佳電影剪輯;Nat W. Finston最佳音樂;朱·弗思曼、塔爾博特·詹寧斯、凱莉·威爾遜最佳電影劇本等七項提名。影片最終榮獲最佳影片將稱號。這些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他艱辛地工作和堅信不疑的信念。另外有他導演的影片還有《東部四季》《伯克利廣場》《如果我是國王》 <太陽之血> 《上海故事》《最後指揮》都是很上座的影片。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還聘請他為該院董事。他一生導演影片130多部,編劇40多部。做製片人27部。1942年由他擔任製片人與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任合作拍攝了電影《海角驚魂》 。有關他的介紹“世界電影導演”第一冊683—688頁。他的星光大道位置是6669好萊塢的友情。

相關信息


三十年代初,有關英國題材的電影在好萊塢大受歡迎,描寫英國家庭三十年命運的《亂世春秋》勇奪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另一部描寫英國宮闈秘史的《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則讓其貌不揚的英國演員查理士勞頓榮登影帝寶座,而且兩部影片都在美國電影市場上取得極大成功,堪稱是英美電影交流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本片情節從1899年的布爾戰爭展開,這是一場英國人對南非布爾人的戰爭。兩個家庭的命運從此跟世界局勢的變化息息相關。諸如1900年,英國成功吞併南非為殖民地之後,羅伯特和布黑奇榮歸故里;1911年,世界最大郵輪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沉沒,馬家長子愛德華在此次災難中喪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伯特和馬家幼子約翰奔赴戰場,約翰偶然巧遇已成為歌舞紅星的布黑奇女兒,兩人享受了一段甜蜜的愛情,但後來約翰又不幸為國捐軀。雖然由於製片資金所限,不能如實交代片中多段歷史大事,導演只能一些側面描寫的方法來將一些大事件一筆帶過(例如布爾戰爭就完全沒有出現作戰鏡頭;泰坦尼克號的船難更是只用船上的一個救生圈就象徵過去),但大型的群眾場面還是出現不少,故仍能大致烘托出整個歷史氣氛。其中二戰時的戰鬥場面,導演運用了蒙太奇的寫意技巧交代戰況的激烈和軍人死傷的慘重;而宣布戰爭結束的好消息,則採用寫實方式把倫敦音樂廳中的歌舞表演遭到突然打斷,待主持人宣布戰爭結束時眾人爆出狂喜之狀從這些處理中都可以看出導演的功力所在。女主角黛安娜·溫亞德是來自英國的一位很受歡迎的戲劇演員,在英國利物浦和倫敦的戲劇舞台上都取得很大成功。在劇中她飾演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