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18世紀前,居住在台灣西半部平原地區及蘭陽平原的原住民族。在語言上,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Linguistic Family)的一支。
平埔番
Pingpu Fan
清朝統治台灣初期,依土著歸化與否,分為熟番與生番。又以居住地的特性,將熟番分為倚山熟番、平埔熟番、邊海熟番與淡水熟番等。日治初期,日籍學者將原住民重新分類為
平埔族、高砂族兩大類。平埔族包含噶瑪蘭族(Kavalan)、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
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Makattao)等族。
平埔各族,在文化上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Malayo-Polynesian)文化系統,採取農耕、狩獵與採集并行的生計;隨自然環境、聚落型態的不同,各族發展出獨特的社會文化,而擁有雕刻、編織、制陶、築屋等精美工藝。自17世紀漢人陸續遷入台灣之後,噶瑪蘭族南遷
花蓮;中部平原各族集體遷入埔里盆地,甚至翻越
中央山脈,進入蘭陽平原;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或遷至
高雄、屏東的山麓地帶或沿楠仔仙溪、荖濃溪,深入中央山脈,有的繞道恆春、台東,分散到東台灣的縱谷與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