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三岔鄉的結果 展開
三岔鄉
江蘇省鎮江市句容縣三岔鄉
三岔鄉,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縣城西南,民國18年為建制鎮,民國23年改稱鄉,沿用至今。東連二聖、環城兩鄉,南濱赤山湖,西與郭庄鄉和江寧縣土橋鄉毗鄰,北與石獅鄉接壤。鄉人民政府設在三岔鎮,距縣城14公里。現轄9個行政村,3431戶,分居於34個自然村及一個自然鎮上。1.37萬常住人口中,回族18人,余為漢族。全鄉面積27.4平方公里,是全縣最小的鄉。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0人,僅次於下蜀、郭庄,居全縣第三。全鄉除赤山和東部有少量起伏的崗地外,其餘為平原,屬赤山湖圩區,耕地1.9萬畝,其中水田1.6萬畝,可資利用的水域面積1.28萬餘畝,約佔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
目錄
境內河、塘密布,溝渠縱橫,水源豐富,土地肥沃。解放前,由於水利設施簡陋,每逢雨季,來自北面及東南面800多平方公里的山水,滯屯赤山湖,連年泛濫成災,農業生產低而不穩。解放后,在全縣人民大力支持下,治理赤山湖,重建赤山閘和排灌站,疏浚加固句容河、北河,開挖渠道24條,新建節水閘6座,整修塘壩,形成河湖相通,溝渠排灌成網,使80%以上的耕地旱澇保收,成為全縣水稻高產鄉之一,連續多年人均向國家提供商品糧名列全縣第一,受到省、市、縣人民政府的嘉獎。55%的水域已養殖魚苗,1500畝的赤山湖荒灘已圍堤闢為魚場,堪稱“魚米之鄉”。
鄉村工業發展較慢,到1985年,有紅砂、電石、電鍍、製鞋、針織內衣、農具廠等鄉村工業企業,工業產值880萬元,為當年農業產值的1.6倍。尤以赤山紅砂,質量好,遠銷外地,深得用戶好評。1985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398元。
境內赤山,明《弘治句容縣誌》載曾名絳岩山、赭山、丹山。山上有龍穴祠壇圓寂寺,建於宋乾道八年(1172年),還有般若寺、絳岩寺及半山腰的大茅篷、東茅篷、西茅篷,均為明清時佛教建築。日本侵略期間盡遭燒毀,今遺址尚存。大茅篷前的桂花樹,已有700餘年歷史,為縣內最古老的花樹,開花季節,芳香四溢,沁人心肺。赤山東南角有戛玉泉,泉水清澈,終年不竭,用此水泡茶,水過杯口而不溢,見者無不以一嘗為快。
境內交通稱便,三岔集鎮處於句容河及南北中河彙集點,下通秦淮河。40年代有船商9戶,開設途經江寧湖熟直達南京的航班,為縣內通向外地的第二個水埠。解放后,新建張(廟)謝(橋)公路貫穿東西與寧杭、寧溧公路相連,水運漸衰。
現全鄉有初中3所,小學17所(其中完小9所),廣播站、衛生院、電影隊各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