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特磬的結果 展開
- 古代打擊樂器
- 都江堰文廟藏品
特磬
古代打擊樂器
特磬,特懸磬,玉或石制。殷墟出土的有半圓形與稍作曲折形的兩種,后多作曲折形。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古鐘的出土與歷時5年的西北戰事的奏凱,原本獨立的兩件事被聯繫起來,加之乾隆帝對古鐘的鑒定,使得鎛鍾的製造充滿了神秘、吉祥的氣氛。鎛鍾與特磬,歷代樂志均有記載,唯明代空缺。現鎛鍾已有,特磬也應具備,正為“金聲必兼玉振”。因此眾臣上奏皇帝,請求添置特磬,與鎛鍾俱為特懸,以備中和之盛。並請采和闐美玉,琢為特磬,較過去所用靈璧石磬更勝一籌。至此,特磬之制隨鎛鐘的產生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詔定。最初所造特磬,因時間緊迫,仍採用靈璧石料,並由產地限期運往京師樂部。清代首用特磬應始於乾隆二十六年冬至圜丘大典。以後隨著新疆玉石的不斷進貢,特磬乃改用碧玉。
特磬是清代宮廷雅樂--中和韶樂中的重要樂器,質地多為碧玉,也有靈璧石。整套十二枚,以應十二律。磬體為鈍角矩形,長邊稱鼓,短邊稱股。整套特磬磬體大小相同,而以厚薄為次,定音高。磬兩面飾描金雲龍紋,一面為篆文乾隆帝御制銘,另一面為本律磬名,磬孔系絲繩而懸。十二磬各懸一簴,簨簴與鎛鍾架大致相同,只是上簨左右雕以鳳首,左右兩簴承以白羽朱喙的卧鳧。十二磬使用與鎛鍾同,按月律單陳,位於編磬之西。凡作樂,宜先擊鎛鍾以宣其聲,樂將止,擊特磬,以收其韻,即所謂“金聲玉振”之玉振。
清代特磬的製造,起因緣於鎛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