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韶

大韶

大韶,簡稱韶,又稱九韶、簫韶等,是舜的樂舞,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傳統樂舞之一,用於泛指美妙的仙樂。傳說為樂師夔(一說質)所作。出自《莊子·天下》:“舜 有《大韶》。”

作品原文


大韶(見於《尚書·益稷》)
大:大(讀作 d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
韶:韶(讀作sháo )古代樂曲名。美:韶光(a.美麗的春光;b.喻美好的青年時代)。韶華(同“韶光”)。
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

作品註譯


夔:(讀作kuí),舜時樂官。
戛:(讀作jiá),這裡指長矛。
鞀:(讀作táo),兩旁綴靈活小耳的小鼓,有柄,執柄搖動時,兩耳雙面擊鼓作響。俗稱“撥浪鼓”。
柷:(讀作zhù),古代打擊樂器,像方匣子,用木頭做成,奏樂開始時敲打。
敔:(讀作yǔ),古代打擊樂器,奏樂將終時,擊之使演奏停止。
鏞:(讀作yōng),大鐘,古代的一種樂器。
蹌蹌:形容行走合乎禮節。

文獻記載


這一套是舜時期的樂官夔(讀kuí)所作的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曲曲,有鍾、磐(讀pán)、琴、瑟、管、笙、簫、鞀(讀táo)、鼓、柷(讀zhù)、敔(讀yǔ)、鏞(讀yōng)等樂器。
有人唱其辭,有人扮演鳥獸、鳳凰而起舞。《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對此套樂曲內容和意義的評論:“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據《論語·八佾》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而孔子談《武》樂只說:“盡美矣,未盡善也。”可見孔子對此曲的高度評價。孔穎達註疏:“樂之為樂,有歌有舞,歌以詠其辭,而聲以播之,舞則動其容,而以曲隨之。”這段話描述了《大韶》的盛大場面。
又《禮記·樂記》所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從這套樂曲可以看出,詩、樂、舞的緊密結合,是中國詩歌產生時期的一個主要特徵。
作為雅樂舞蹈主要內容的六大舞之一的舜樂《大韶》,簡稱《韶》;亦作《韶簫》、《簫韶》、《韶虞》、《昭虞》或《招》。是六樂中最著名的一部,孔子在春秋末年還曾見過。
傳說這個樂舞的創製者是一隻腳的怪獸“夔”,內容是歌頌舜帝能繼承併發揚光大堯的功德,而它的表現形式則是“擊石拊石”,是“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可見它原來也是氏族社會中的原始舞蹈。
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即位,“作《九韶》之樂”。《史記·夏本紀》:“舜德大明,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后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即樂舞由九段組成),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周代用以祭祀四望(向四方遙祭山川。或指日月星海)。
吳季札在魯國曾見《大韶》演出盛況,嘆為觀止。孔子也稱《大韶》為盡善盡美的樂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