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遠

明代雕刻核舟的藝術高手

王叔遠,原名王毅(生卒年待考)大約明熹宗朱由校時期。江蘇常熟人,又名叔明,號初平山人,明代著名微雕家。有著名微雕作品:明朝桃核舟。他能用直徑僅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皿、人物以及鳥獸、樹木、山石,無不依照事物原來的紋樣,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刻得各具情態,惟妙惟肖。

個人經歷


王叔遠生下來剛滿月時,根據鄉村“抓鬮兒”的習俗,父母在他面前擺了幾件物品———書、小刀、鑰匙、銀子,讓他自己抓一件,藉以預測他的未來。小叔遠的手在筐子里抓來抓去。爹娘多麼希望他的小手抓住書,讀書做官、光宗耀祖啊!可是,叔遠的小手偏偏抓住了那把小刀。“哦———”父母先是驚愣,接著哈哈大笑道,“兒子將來要投身戎馬呀!”也許“抓鬮兒”有點準兒,叔遠從小就愛玩刀。但是,他從來不摸大刀、長劍,性格也沉穩,平時沉默寡言。每當看著他把小刀握在手裡轉來轉去、飛上飛下時,爹娘就常常覺得奇怪:這樣安靜的孩子怎麼會成為立馬橫刀的武士呢?是啊,當爹娘的萬萬沒有想到過,王叔遠的手中刀不是揮舞在戰場上,短劍也不是指向敵人,而是游刃於樹木、山石、瓜果等等東西上。他常常揣著小刀,跑到村北的森林裡去,一去就是一整天。那兒是他的天堂,他細心地觀察各種鳥獸,把它們刻在樹榦上、石頭上,他刀下的鳥獸栩栩如生,形態各異。可是,畢竟刀法不嫻熟,常常劃破了手指。每次回到家,爹娘見兒子指間有殷紅的血跡,追問起來,他總是笑著告訴他們:“不用擔心,是鋸草劃破的。”

個人成就


核舟
核舟
王叔遠曾到過浙江寧波,並創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藝術作品是“明朝桃核舟”,這枚桃核舟船篷一側,有一明顯為“明”字的標誌,是王叔遠的簡稱,其題款的方位與明朝著名學者魏學洢核舟記》中記載的“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情況完全一致。同時,此枚明桃核舟首尾長2.9厘米、高2厘米,共刻有5個各具神態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軸,可靈活開關,與《核舟記》描述相吻合。此核舟應為王叔遠晚年力作。專家認為,桃核舟用身著禪衣的佛印正在侍弄一盆盛開的菊花來暗示蘇東坡游黃岡赤壁時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設計,突破了王叔遠早期作品中通過在畫舫的小窗上刻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名句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或“天啟壬戌秋日”等文字來點題的格局。
《核舟記》原文及注音,作者魏學洢[yi]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mí)勒,袒(tǎn)胸露(lòu)乳(rǔ),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shǔ)。卧右膝,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歷曆數(shǔ)也。
舟尾橫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 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ruò)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zhuàn)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藝靈怪矣哉!
譯文
明朝(有一個)技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以及飛禽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順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泛遊赤壁的情景。
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刻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兩腮長著濃密的鬍鬚的人是蘇軾(蘇東坡),佛印(一個和尚,蘇軾的朋友)在右邊,魯直(黃庭堅)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橫幅的書畫手卷。蘇東坡用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轉(身子),他們的兩膝互相靠近,各自隱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佛,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卧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臂上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櫓)。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著錐形髮髻,仰著臉,左手放在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撫著火爐,爐上有個茶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的聲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細小得像蚊子的腳,一筆一畫清楚明白,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文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文字是紅色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文字共計三十四個。而且量它的長度,竟不足一寸。原來是挑選了一個長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