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張繼鋼執導的京劇

《赤壁》是由國家大劇院以正史《三國志》為底本,結合小說《三國演義》和傳統三國戲改編的京劇劇目。

該劇徠由張繼鋼執導,於魁智、孟廣祿、李宏圖李勝素等主演,於2008年12月22日晚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首演。

作品內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八十三萬水陸大軍南犯。消息傳來,東吳群臣惶恐,戰降不一,吳主孫權莫衷一是。
諸葛亮舌戰群儒,陳述利害;周瑜謀略在胸,曆數勝算;小喬為靖國難,不惜挺身赴死。終於使孫權下定孫劉結盟,共御強敵的決心。
風雲際會,赤壁鏖兵,英雄逐鹿,各領風騷。團結凝聚了力量,政治演化為智慧,軍事上升為藝術。
孔明周瑜,草船借箭,火燒連環,百萬曹軍頃刻間灰飛煙滅。
孫劉聯軍歡慶勝利,諸葛亮卻獨立赤壁,酹酒祭江。

主創人員

職位人員
總導演張繼鋼
作曲朱紹玉
舞美總監高廣健
執行導演石宏圖
配器楊乃林
服裝設計宋立
監製王玉珍

表演人員

劇中人扮演者
諸葛亮於魁智
曹操孟廣祿
周瑜李宏圖
小喬李勝素

角色人物

劇中人行當角色介紹
諸葛亮老生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丞相。
周瑜小生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
小喬東漢末年時期的美女,周瑜之妻

劇情安排

第一場:銅雀興兵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一座金碧交輝的銅雀台映入眼帘,高台之上,漢獻帝帶同文武群臣大開筵席,銅雀台下,一時笙歌樂舞,百戲雜陳。
而後,曹操到來。他“尊天子令諸侯”,想要達成追窮寇、掃江南、踏天塹、納四海、雄霸天下的野心。在曹操三兩句話的逼迫下,漢獻帝畏懼不已,無奈下詔南征。
詔令一下,曹操立即動身。點齊水路軍馬共八十三萬后,曹操親為統帥,以雄師百萬之勢,欲要南下剿滅孫劉,蕩平江南。
第二場:舌戰群儒
密集的戰鼓之聲,預示著曹軍就要逼近東吳的地界——舞台亮起,另一邊,東吳滿朝文武竊竊私語,慌亂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文臣虞翻急急上前,“大事不好了!曹軍又取了江陵!”這消息在群臣中炸開,群臣議論紛紛,吵成一片。眾臣分為兩派,文臣主降,武將主戰,有的說“曹軍勢大,不如早降”,有的道“水來土掩,兵來將擋”。
當群臣猶在“是降是戰”的爭辯中爭吵不休時,鏘的一聲鑼響,諸葛孔明步入殿中,他此番便是要說服吳侯孫權共御曹軍。
接下來便是一場激烈的唇槍舌戰。諸葛孔明言辭越來越激昂,指出曹軍號稱百萬之眾,但多為降兵敗將,同時又不習水性,遠途行軍兵必已疲憊,一番話駁斥得東吳文臣張口結舌,武將轟然喝彩。
送諸葛孔明去館驛休息之後,孫權依然猶豫不決,正欲問計於周瑜之際,這時心懷鬼胎的虞翻上前,指出周瑜近來羞憤成疾,是被曹操希望“攬二喬於東南”的狂妄言論所氣。孫權聽后勃然大怒。
第三場:結盟定計
此刻,柴桑郡的都督府中,小喬正準備了酒飯欲去寬慰周瑜,存心挑唆的虞翻登門造訪。
虞翻裝作探訪周瑜,實則是去挑撥小喬和周瑜的關係,指出小喬才是周瑜的病根,一番話說得小喬心中天旋地轉,癱倒在椅上。
小喬萬般思量之後,決定捨身以保全周瑜名聲。幸被周瑜及早發現,而她與周瑜的對唱中,一番不輸於男兒氣節的唱詞,既體現了小喬的善解人意,又說明了她對周瑜的情深意切。
二人的一唱一和正好被門外的吳侯孫權和孔明、魯肅一干人聽得一清二楚。大受感動的孫權終於決定孫劉結盟,共擊曹操。孔明與周瑜意氣相投,惺惺相惜,就連想出的以“火攻”破曹的方法都一模一樣。
第四場:泛舟借箭
在江北燈燭通明的曹軍大營里,曹操正與眾將在樓船夜宴。而在長江之南側,周瑜與孔明正泛舟江上。當船離曹軍大營越來越近時,周瑜開始撫琴,琴聲借霧傳遞,更顯清亮。
周瑜與諸葛孔明早已準備好一次“虛假”攻勢:二人小船之後,二十隻快船為一組,兩組快船先後朝曹營駛去。曹操生性多疑,而且這大霧之中,曹操也不敢輕舉妄動,又見周瑜親自立於船頭擂動戰鼓示威,勃然大怒,下令調集全數弓箭手,登時萬箭齊發!箭雨之後,船上的東吳將士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贈箭!”曹操此刻才發覺上當,又悔又恨,但為時已晚。
第五場:備戰借風
曹軍處“借來”的十萬支羽箭,解了東吳箭矢不夠之急。此時東吳的江邊練兵場里一片歡快的氣氛,東吳將士有的運送羽箭,有的練兵操練,周瑜、孔明和魯肅登上觀武台觀看練兵。
這時,小喬率領各位文臣武將的女眷來到軍中,送來征衣戰袍,為東吳將士鼓舞士氣。東吳軍士對此大為感動,三軍操練起來,軍威雄壯。此時的西北風吹動旌旗獵獵作響,周瑜頓時笑容全無,憂慮的大呼“不好!”
徠周瑜所憂之事,諸葛孔明早已猜透,“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孔明心中早已有數,告訴周瑜,三日之內,浩蕩的東風必定降臨。
第六場:火燒赤壁
曹操雖然狂妄,但也同樣了解到鐵鎖連環戰船的死穴——“船皆連鎖,固然敵用火攻,分解不開,一焚俱焚。”聽了曹操這一席話,曹操左右的將領頓時慌亂不已。曹操哈哈一笑,成竹在胸:“爾等看旌旗旗舞旗角飄南,這隆冬豈會有東風轉蟠?”
正在曹操大笑之時,忽聽風聲獵獵,旌旗北飄,曹操頓時大驚失色。遙遠的天際,泛起一線微弱的紅光,俄而,紅光越來越艷,那正是乘風而來的東吳的硝磺火船。
此時,周瑜、孔明意氣風發,豪氣千雲的指揮軍士拼殺,借著衝天的火勢,殺得曹軍人仰馬翻。孫劉聯軍火燒連營,水天皆被染紅。最終,八十三萬曹軍灰飛煙滅,曹操僅在少數兵將的護擁下狼狽不堪的逃走。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獲全勝。但見諸葛孔明在三軍慶功之餘,站在赤壁磯頭,遠眺滾滾長江,把酒祭江。

作品鑒賞


劇本內涵
京劇《赤壁》的劇情在有限的時空內,三條矛盾線索交織糾葛,串起了散落在三國戰火中的閃光“珠璣”:曹操與孫劉橫刀立馬的軍事對抗;東吳內部文臣武戰降不一的激烈紛爭;周瑜與小喬的愛恨情仇、生離死別,以及“流言”作為殺人不見血之利器對於故事情節的“催化”和“激化”。英雄義、兒女情、家國愛貫穿其間,三國紛爭跌宕起伏。
唱詞表現
《赤壁》全劇截選六大歷史片段:銅雀興兵、舌戰群儒、結盟定計、泛舟借箭、備戰借風、火燒赤壁,使整個故事更加“抓人” 。“舌戰群儒”一段,諸葛亮與群僚頂著唱、連著唱、咬著唱,70多句唱一氣呵成。“舌戰群儒”同時也是多種板式的集體亮相,包含了西皮原板、西皮快板等。在“泛舟借箭”中,諸葛亮、周瑜、曹操各表胸懷、同時開唱,8分多鐘的聯彈是京劇舞台首創。小喬在飲毒酒時,周喬二人的對唱成為劇中的一個高潮。而諸葛亮“把酒祭江”的大段【反二黃】,則盡顯豪邁悲愴的大氣魄和胸懷天下的大情懷,成為全劇的點睛之筆。
舞美表現
不同於以往京劇的“純粹寫意”,《赤壁》的演出中,舞台上“萬箭齊發”的借箭場面,“百面旌旗畫東風”的獨特構思,熾烈通紅的“火燒連營”,艨艟戰船的分崩離析,都帶來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赤壁》的舞美設計暗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很多細節均有“奇招”;有形演繹無形,百面旌旗刻畫東風。
人物刻畫
不同於以往同題材的戲曲、電視與電影,京劇《赤壁》在人物形象刻畫創新力度很大,劇中對諸葛亮、周瑜等人物有著更為深刻的心理刻畫,還原歷史而不同於歷史,人物形象更為豐滿。諸葛孔明的足智多謀、周瑜的虛懷若谷、曹操的不可一世、小喬的柔弱嬌媚,都有不同的展示
京劇火燒連營的故事,千古風流的演繹,膾炙人口的佳話,作為國家大劇院打造的首部原創京劇,大型新編史詩京劇《赤壁》被譽為京劇舞台上“令人新奇、耐人尋味、發人深思”的一部作品。京劇《赤壁》故事凝練、唱詞優美、唱腔動聽,引人回味。全劇截選六大經典歷史片段:銅雀興兵、舌戰群儒、結盟定計、泛舟借箭、備戰借風、火燒赤壁,使整個故事更加“抓人”。此外,《赤壁》唱詞更是精緻、優美、藏韻、留香。“舌戰群儒”70多句唱頂針續麻,一氣呵成;“泛舟借箭”,諸葛亮、周瑜、曹操各表胸懷、同時開唱;飲毒酒時,周瑜、小喬的對唱纏綿動人;諸葛亮“把酒祭江”的一段唱更是全劇點睛之筆,帶來了悠遠的意境。不同於以往京劇的“純粹寫意”,《赤壁》的舞台創意充分、盡顯視覺奇觀。
《赤壁》可以說是京劇界的“好萊塢”。把這樣一出京劇拍成了大片兒的感覺,相信劇組的每一個人都付出了相當的艱辛和努力。從表演形式上講,大劇院版《赤壁》堅守了京劇這塊陣地,但同時又引進了許多新的元素,如音響效果、視覺效果、場面、現代化的技術運用等方面都非常出色。(觀復博物館創辦人、館長馬未都評)
將這麼長一段歷史緊縮在6場戲之中,結構緊湊又精妙,就足以說明編者功力的深厚。同時在許多細節的處理上也非常講究。在歷史中,“赤壁之戰”的真正統帥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在大劇院版《赤壁》中,還原史實,展示了周瑜在“孫劉結盟”中的重要地位和全新形象。而在老“三國戲”中,經常被神化的“諸葛亮借風”的段落也被非常巧妙地弱化,這樣的處理更符合現代人的思想意識。結尾處有諸葛亮吟唱的大段“祭江”,通過勝利者之口來表達對於戰爭的反思,極具深意,同時在幾個主要人物的分量上也做到了平衡,非常巧妙。(京劇編劇、學者徐城北評)
赤壁[京劇《赤壁》]
赤壁[京劇《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