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
漢字
豎,漢語常用字,讀音sh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最早見於先秦時代。基本含義為直立,直立的,與“橫”相對:豎立;引申含義為童子,未成年的人。
豎的常用組詞為豎井。包含豎的常用成語為橫三豎四。
豎,形聲字。從臤,豆聲。形旁臤本義與奴僕有關,表示豎字本義亦當與僕役相關;聲旁豆是食器之象,在豎字中表聲,豎與豆並舌音、侯部。古文字中大量見到豎字是在戰國,通行體是從臣、豆聲,一般作上臣下豆,個別的作右臣左豆,也有的豆或訛作王。由於臣與臤聲義並近,所以戰國時也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從臤、豆聲字,但不及上臣下豆數量大。形旁臤中構件又或作攴,屬於形義皆近偏旁之通用,或作斤。《說文》籀文從“圖A”,構件殳與又、攴一樣,是形義皆近偏旁之互用。《說文》不從戰國通行體之從臣、豆聲,而以量少的從臤、豆聲為正,隸變后楷書作豎,主要是筆勢變化。隸變時出現了一個無理據的俗字豎(立非聲),但後來以它為正體,而淘汰了異體豎,而後豎被簡化為豎,成為現代漢語正體。籀文的隸定“豎”字由於極少使用,實際被自然淘汰。
本義是奴僕。鳳凰山168號漢墓竹簡:“牛車一兩(輛),豎一人。”馬王堆3號墓遣策竹簡:“馬豎五十人衣帛。”引申指宮中小臣。《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杜預註:“豎,左右小吏。”假借指豎立。《後漢書·靈帝紀》:“御殿後槐樹自拔倒豎。”用作人名,包山楚簡有“犯豎”,漢印有張豎、馮豎、臣豎等。
豎
1. 直立,直立的,與「橫」相對:~立。~井(一種垂直的礦井)。~琴。~起耳朵聽。
2. 漢字筆形之一,自上往下。
3. 上下的或前後的方向,與「橫」相對:~著寫。
4. 舊稱未成年的童僕,小臣,引申為卑賤的:童~。~子(a.童僕;b.鄙賤的稱呼,如「~~不足與謀」。亦稱「豎小子」)。
竪、豎 shù
〈動〉
豎,豎立也。——《說文》
豎,立也。——《廣雅》
槐樹自拔倒豎。——《後漢書•靈帝紀》
(佛印)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 明· 魏學洢《核舟記》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 三國魏· 邯鄲淳《笑林•長竿入城》
又如:豎櫃(一種直立的較高的柜子,前面開門,有的裝有隔板或若干抽屜,多用來存放衣物等);豎一個目標來向它射擊
詞性變化
◎ 豎
竪 shù
〈形〉
● ● 縱。與「橫」相反 [longitudinal;vertical]
緅色斜臨,霞文橫豎。——南朝· 梁簡文帝《明月山銘》
● ● 又如:豎井
● ● 短小 [short]。如:豎褐(貧民所穿的短窄粗衣)
◎豎
竪 shù
〈名〉
● ● 童僕 [young servant]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 楊子之豎追之。——《列子•說符》
● ● 又如:豎人(童僕)
● ● 宮中供役使的小臣 [petty officers in the palace]
晉侯之豎 頭須。——《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 ● 又如:豎臣(小臣);豎宦(宦官)
● ● 書法的直筆畫,從上一直向下 [vertical stroke in Chinese character]
努者,中心豎畫也。——張紳《法書通釋》
● ● 又如:王字是三橫一豎
● ● 童子,未成年的人 [boy]。如:豎子(小子。含貶義);豎兒(小人)
● ● 古時對人的蔑稱、賤稱 [fellow]
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史記•留侯世家》
● ● 又如:豎夫(低賤的人);豎儒(對知識分子的鄙稱;沒見識的儒生);豎褐(古代童僕或窮人所穿的粗布短衣)
● ● 對宦官的蔑稱 [eunch]
閹豎恐終為其患。——范曄《後漢書》
● ● 姓
豎
豎立也。從臤豆聲。䝂,籒文豎從殳。臣庾切文四,重一。
堅立也。
堅立謂堅固立之也。豎與對音義同,而豎從臤,故知為堅立。《周禮·內豎》鄭云:“豎,未冠者之官名。”葢未冠者才能自立,故名之豎,因以為官名,豎之言孺也。
從臤。豆聲。
臣庾切,古音在四部。
籒文豎。從殳。
文四重一。
《唐韻》臣庾切《集韻》《韻會》上主切,並音裋。《說文》豎立也。《徐曰》豆器,故為豎立。《後漢·靈帝紀》槐樹自拔倒豎。《魏志·鍾繇傳》起偃為豎。
又《韻會》貞也。《字彙》直也。
又《廣韻》童僕之未冠者。《列子·說符篇》鄰人亡羊,請楊子之豎追之。《宋書·周朗傳》婢豎無定科。
又內廷之小臣也。《周禮·天官》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注》豎,未冠者之官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注》豎,左右小吏。
又凡鄙者皆曰豎。《史記·留侯世家》豎儒幾敗乃公事。《晉書·阮籍傳》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又姓。《左傳·昭十六年》鄭大夫豎柎。
又《韻會》通作裋。《史記·秦始皇紀》寒者利裋褐。《注》一作短,一作豎。謂褐衣豎裁為勞役之衣,短而且狹,故謂之短褐,亦曰豎褐。《荀子·大略篇》衣則豎褐不完。《注》僮豎之褐,亦短褐也。《集韻》或作。
又《正韻》《字彙補》並殊遇切,音樹。《通鑒》龎涓曰:遂成豎子之名。胡三省讀去聲。 《集韻》籀作䝂。或作。俗作豎,非。
豎
豎
豎篆書
3張
草書
3張
楷書
3張
隸書
3張
行書
部首: 立
部外筆畫: 4
總筆畫: 9
五筆86: jcuf
五筆98: jcuf
倉頡: leyt
筆順編號: 225441431
四角號碼: 27108
鄭碼: kdxs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7AD6
豎琴、橫豎、仆豎、強豎、踢豎、建豎、倒豎、森豎、宦豎、內豎
橫倒豎卧、七橫八豎、橫七豎八、五尺豎子、橫針豎線
◎ 贛語:hɛɛ5 shuu5
◎ 粵語:syu6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兩漢 | 東漢 | 魚 | ||
魏 | 魚 | juo | ||
晉 | 魚 | juo | ||
南北朝 | 齊梁陳北周隋 | 虞模 | ju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ʑ | ǐu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ʑ | juo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dʑ | iuo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ź | ju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ʑ | ǐu |
字頭 | 韻書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豎 | 廣韻 | 遇 | 上聲 | 麌 | 禪 | 合口呼 | 三等 | 全濁 | 臣庾切 | ʑjuo |
增修互注禮部韻略 | 上聲 | 麌 | 臣庾切 | |||||||
中原音韻 | 去聲 | 魚模 | 審 | 全清 | ʂiu | |||||
中州音韻 | 去聲 | 魚模 | 徜注切 | |||||||
洪武正韻 | 上聲 | 四語 | 上庾 | |||||||
去聲 | 四御 | 殊遇 | ||||||||
分韻撮要 | 陽去 | 第四諸主著 | 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