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永慶寺

古代“澄邁八景”之一

永慶寺位於海南省澄邁縣,盈濱半島旅遊區。永慶寺始建於北宋時期,為古代“澄邁八景”之一,是海南歷史上有名的禪林聖地。經后歷朝歷代不斷擴建,形成一定規模。寺院有佛殿三座、東西廂房十多間和山門等建築物。殿宇分別擺設如來佛、觀世音佛及多尊菩薩,為瓊北人民禪林聖地。善男信女常臨祈禱,香火縈繞不斷。其時周圍林木茂盛,遮天蔽日,景色秀麗,環境清幽,為古代澄邁縣著名八景之一。

人文歷史


名賢曾沂曾以《永慶叢林》為題賦詩:“梵宮森植有叢林,苑翳虯盤院宇深;四際不聞鐘鼓響,在中只見是陰陰。”宋宰相李綱,宋進士樞密院編修胡銓、宋進士資政殿學士李光等名臣亦曾游此寺。據史料記載,曾有李綱、李光、胡銓等眾多歷史名人賢士慕名遊歷該寺,使之名播四方,法音宣流於瓊州各地。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數度前往禮佛參學,並寫下感人肺腑的詩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明代名賢曾沂曾以《永慶叢林》為題賦詩:“梵宮森植有叢林,苑翳虯盤院宇深;四際不聞鐘鼓響,在中只見影陰陰”。
海南永慶寺
海南永慶寺
寧紹聖四年( 1097 年)六月十一日,北寧著名詩人蘇軾渡海來瓊,夜宿老城驛通潮閣,次日游永慶寺,為此處美景所陶醉,欣然作詩云:“幽懷忽破散,詠嘯來天風”。元府三年( 1100 年)六月,他獲赦北歸,二十日到達澄邁縣治再游該寺又詠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千古佳句,流傳至今。
亂世中,古廟不存;逢盛世,古寺重建,延續千年佛脈。
古永慶寺后毀於戰荒。今逢國家盛世,得社會各界鼎力相助,共襄盛舉,榮以重建永慶寺,並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佛教協會會長根通長老住持。
海南永慶寺
海南永慶寺
重建之永慶寺,位於澄邁老城開發區盈濱半島,為現今瓊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佔地約80畝,建築面積約9200平方米,按宋代“伽藍七堂”的形制布局,殿宇高廣,莊嚴瑰麗,包括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文殊殿、藏經閣等諸多建築。大雄寶殿飛檐翹角、氣勢恢宏,高約23米,建築面積達1200平方米,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與十八羅漢等,其中三尊大佛高約9米,每尊重達30餘噸。在大雄寶殿四周建有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方丈室、禪堂等,青瓦之上,碧空無限。大雄寶殿及各殿供奉之四十二尊佛像均採用整塊緬甸白玉精雕細琢而成,法相殊妙,瑩白光潤,乃世所罕見。

旅遊信息


海天福地 佛掌明珠
永慶寺倚海重建,碧海藍天、景色怡人;環境幽靜、空氣清新。寺院中遍植與佛學相關聯的五樹(菩提、貝葉棕糖棕大青檳榔)、六花(雞蛋花文殊蘭、荷花、黃緬貴、黃姜花和地涌金蓮)等植物,突出綠色及佛界的威宏博大、肅穆清靜,達到返樸歸真,天地—人—佛合一的境界。
寺院掠影
寺院掠影
永慶寺開光后,僧眾們將嚴守戒律,盡心盡責;發揚佛教之愛國愛教、利國利民的傳統,上不負諸佛菩薩的慈悲,下不負眾生的期望,為僧眾講學弘法、學佛修行及培養僧才提供莊嚴清凈的正 法道場;為信眾禮拜、供養、觀想、發願,學佛修行、凈化心靈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園。
永慶佛教文化苑建成后,將成為集參禪禮佛、學佛修行、弘法教育、禪修養生、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大型佛教文化苑,為廣大信眾、遊客提供一種內在的、清凈的心靈體驗,讓美麗的亞熱帶生態濱海風光和豐厚的佛教文化共同演繹理想、和諧的樂章,並為促進瓊北地區社會、文化事業及旅遊觀光產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永慶佛教文化苑將充分利用海南發展國際旅遊島的便利條件,大力開展佛教思想文化交流活動,廣邀世界各地佛教界高僧大德、有識之士前來開壇宣講,交流佛學研究成果,力求發展成為在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具一定影響力的佛學文化中心。

寺內景點


天王殿

天王殿為山門內的首進殿堂,結構挑高,氣勢恢宏,一進殿門,即可見袒腹笑顏的彌勒菩薩

鐘樓

鐘樓是四面開放的亭廊式建築,青色疏璃瓦,四角斜屋頂的叢林造型。

觀音殿

觀音殿為重檐歇山頂式,莊嚴瑰麗的殿堂,高8.9米,建築面積138平方米。“千手觀音”:六大觀音之一。

文殊殿

文殊殿位於觀音殿北側,高8.9米,建築面積138平方米。圓滿清凈,澄澈定靜。

藏經閣

藏經閣位於大雄寶殿之後,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高14.4米,兩層面積864平方米。

普賢殿

普賢殿外形與文殊閣基本一致。由緬甸白五精雕而成。

地藏殿

地藏殿其外形跟觀音殿基本一致。由緬甸白玉雕琢而成的地藏王菩薩盤坐於蓮台之上。

伽藍殿

伽藍殿高14.4米,建築面積395平方米。伽藍手拈鬍鬚,身穿文袍。

大雄寶殿

矗立寬闊清凈的寺院廣場中央,高23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建於一米高的石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