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山

土樓山

土樓山又稱北禪山,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距離市區約3公里。山之上半部為紅土沙岩,因長期的風剝雨蝕,致其形似土樓,故稱土樓山。

目錄

正文


北魏酈道元所注《水經》記載,以及此山現存文物遺跡考證,這裡闢為宗教活動場所,始於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4),距今已有1900年的歷史。東漢年間,漢王朝河湟地區置護羌校尉,對諸羌實行統治。東漢章帝章和二年(88),漢朝張掖太守鄧訓任護羌校尉,鄧訓對河湟諸羌採取安撫政策,諸羌紛紛來歸,並得到很好安置,河湟各族安居樂業,鄧訓也深受河湟各族的愛戴,東漢和帝永元四年(92)鄧訓病逝,河湟各族按照民間信仰在土樓山為鄧訓建聖賢神祠以示懷念。後來佛教道教相繼傳入河湟地區,土樓山神祠逐漸成為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依山勢佛教修了寺廟,道教修了洞觀。明清以來,以靜修為主的道教在土樓山的活動佔據優勢。土樓山便成為道教活動場所。1983年11月16日,西寧市人民政府根據道教界的要求,將土樓神祠改名為“土樓觀”,正式劃歸道教界使用,由西寧地區道教前輩趙理璞(1909-1987)主持教務,道士喇宗靜主管道觀建設和山坡綠化等事。自古以來,土樓山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經佛教、道教僧、道人等和民間信眾的修建,使之不僅成為後來道教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而且也是西寧地區各族群眾登高遊覽的勝地。近十幾年來,由於植樹造林搞得好,松柏楊柳鬱鬱蔥蔥,土樓山己成為西寧童禿北山中的一塊綠洲。每逢節假日,各族群眾紛紛登山遊玩;每年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夜晚,總有數萬群眾登上此山,通霄達旦環繞篝火跳舞唱歌,論古說今,觀賞高原古城的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