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訓
鄧訓
鄧訓(40年―92年),字平叔,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東漢官員,高密侯、大司徒鄧禹第六子,其女鄧綏是漢和帝的皇后,官至護羌校尉。
公元86年,盧水胡反叛,任命鄧訓為謁者,前往武威,即姑臧,拜任武威太守。公元88年,鄧訓任護羌校尉,安撫招納羌胡各部。公元92年,因病死於任上,時年五十三歲。公元105年,漢和帝追封鄧訓為平壽侯,謚號敬侯。
人物關係
鄧訓
永平年間(公元58年―公元75年),朝廷下令疏理虖沱河和石臼河,從都慮直到羊腸倉,想使這兩地之間通漕運。太原的官吏百姓苦於勞役,連續多年沒有完成,漕運所經過的三百八十九個險要的地方,前後落水淹死的人不計其數。
公元78年(建初三年),漢章帝劉炟任命鄧訓為謁者,派他監理此事。鄧訓經過考察測算,知道這件事難以成功,把情況全部彙報給漢章帝。漢章帝聽從他的意見,於是停下這一工程,改用驢車運輸,每年節省費用數以億萬計,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幾千人。
適逢上谷太守任興想殺赤沙烏桓,烏桓懷恨圖謀反叛,漢章帝下詔命令鄧訓統率黎陽營的士兵屯守狐奴,以防烏桓叛亂。鄧訓安撫邊境地區的百姓,使幽州地區百姓有所歸順、寄託的地方。
公元81年(建初六年),鄧訓提升為護烏桓校尉,黎陽營的老部下大多扶老攜幼,很高興地跟隨鄧訓搬遷到邊疆。鮮卑人聽說了鄧訓的威望恩德,都不敢向南接近邊塞。
公元83年(建初八年),舞陰公主的兒子梁扈有罪,鄧訓因犯私自和梁扈通信的罪,受召免去官職回老家。
公元86年(元和三年),盧水胡反叛,任命鄧訓為謁者,乘坐驛站的車子來到武威,拜任武威太守。
公元88年(章和二年),護羌校尉張紆誘殺燒當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都非常憤怒,謀划想報仇,朝廷很擔心這件事.大臣們推薦鄧訓替代張紆為護羌校尉。羌人各部落十分憤怒,於是相互解除前仇締結婚姻,相互交換人質結成盟約,會集四萬多人,約定黃河結冰后渡河攻打鄧訓。此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內,能作戰的二三千騎兵,都驍勇健壯,每次和羌人交戰,常常能夠以少勝多。雖然他們首鼠兩端,但漢人也時常收容並使用他們。當時迷吾的兒子迷唐,另與武威種羌合兵共一萬多騎,來到塞下,不敢攻打鄧訓,先想脅迫月氏胡人。鄧訓護衛延滯,使雙方不能交戰。謀士們都認為羌人、胡人互相攻擊,對漢朝有利,用夷人攻打夷人,不應該阻止他們交戰。鄧訓說:“不對。現在張紆不講信譽,羌人各部落大舉行動,漢朝平時屯守的兵力不少於二萬人,運送軍需品所花費的,耗盡了倉庫的錢財,涼州的官吏百姓,性命岌岌可危。追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滿意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對他們的愛護和信譽不夠。現在趁他們處境危急,用恩德來安撫他們,可能會有用處。”於是下令打開城門以及他自己住處後園的門,驅使所有的胡人的妻子兒女進來,派重兵守衛。羌人搶劫沒有收穫,又不敢逼近胡人各部落,於是就退兵離去。從此湟中的胡人都說“漢朝常想讓我們相互爭鬥,現在鄧使君用恩德信譽來對待我們,開門收容我們的妻子兒女,我們這才得以與父母團聚”。大家都高興地叩著頭說:“我們只聽鄧使君的命令。”於是鄧訓收養了其中年輕勇敢的幾百人,把他們作為隨從。
羌人、胡人的風俗以病死為羞恥,每當病重到了危及關頭,就用刀自殺。鄧訓聽說有人病重,就把他抓來綁好,不給他刀子,派醫生用藥治療,治好的人很多,大人小孩沒有不感激高興的。接著又送財物給羌人各部落,讓他們相互招引,前來歸順。迷唐的伯父號吾就帶著母親和部落的八百餘戶,從塞外來投降。鄧訓於是徵發湟中的秦人、胡人、羌人的士兵四千人,出塞在寫谷襲擊迷唐,殺死並俘虜六百多人,繳獲馬、牛、羊一萬多頭。迷唐就離開大榆谷、小榆谷,居住於頗岩谷,部眾都被打散了。這年春天,迷唐又想回老地方從事耕種,鄧訓於是徵發湟中六千人,命令長史任尚統率,縫皮革做船,放在木筏上渡過黃河,襲擊迷唐的帳下豪強,斬殺俘虜不少人。又乘勝向北追擊,恰巧任尚等人夜間被羌人攻擊,於是自願隨從的羌人胡人并力打敗偷襲的羌人,前後殺敵一千八百多人,抓獲俘虜二千人,繳獲馬、牛、羊三萬多頭,迷唐部落差不多全被消滅殆盡。迷唐於是會集他剩下的部眾,遠遷營帳,西去一千多里,以前歸附於他的各小部落都背叛了他。燒當部落頭領東號前來叩頭請罪,其餘部落也都叩塞門前來繳納入質。於是鄧訓安撫、接納前來歸附的人,威信極大地建立起來。於是罷除守邊的士兵,讓他們各自回原郡。只留不帶刑具的犯人二千餘人,分散邊關屯田,幫窮人耕種,修理城郭堡壘而已。
公元90年(永元二年),大將軍竇憲率兵鎮守武威,竇憲認為鄧訓通曉對付羌胡人的方針策略,上朝請求派鄧訓與他同行。鄧訓當初和馬氏交情深,不和竇氏族人親近,到竇憲被殺時,他因此沒有受到牽連。
公元92年(永元四年)冬,鄧訓因病死於任上,時年五十三歲。官吏百姓和羌人、胡人愛戴他,早晚來哭吊的每天有幾千人。戎人習俗:父母去世,以悲哀哭泣為羞恥,都騎著馬歌唱叫喊。等聽說鄧訓去世,沒有人不大吼長號,有人用刀子割自己,又殺死自己的狗、馬、牛、羊,說“鄧使君已死,我們也一起去死吧”。先前鄧訓任烏桓校尉時屬下的官民都奔走於弔喪路上,以致城中人都走空了。官吏抓住他們不讓走,並寫狀子報告校尉徐偽。徐偽嘆息說:“這是深情大義呀。”便釋放了他們。於是烏桓家家為鄧訓立祠位,每有生病,就在鄧訓祠位前祈禱求福。
公元105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因為鄧訓是皇后鄧綏的父親,派謁者拿著符節到鄧訓墓前,賜策書追加封號,追封為平壽侯,謚號敬侯。皇后鄧綏親自哭祭,文武官員大舉集會。
鄧禹,官至大司徒,封高密侯,謚號元侯。
鄧震,封高密侯。
鄧襲,封昌安侯。
鄧珍,封夷安侯。
鄧鴻,官至度遼將軍、行車騎將軍。
兒子
鄧騭,官至大將軍,封上蔡侯。
鄧京,官至黃門侍郎。
鄧悝,官至城門校尉,封葉侯。
鄧弘,官至虎賁中郎將,封西平侯。
鄧閶,官至侍中,封西華侯。
女兒
和熹皇后鄧綏,漢和帝劉肇的皇后。
鄧鳳,鄧騭之子。
鄧珍,鄧京之子,封陽安侯。
鄧廣宗,鄧悝之子,封葉侯。
鄧廣德,鄧弘之子,封西平侯。
鄧甫德,鄧弘之子,封都鄉侯。
鄧忠,鄧閶之子,封西華侯。
《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東觀漢記·卷八》
鄧訓雖然心胸開闊能容人,但對於家庭內部很嚴格,兄弟們沒有不敬畏他的,子侄輩來見他,從來沒有給他們座位和顏悅色對他們。
《後漢書》:“少有大志,不好文學,禹常非之。”
《後漢書》:“訓樂施下士,士大夫多歸之。”
《冥報記》:“鄧訓歲活千人,遺和熹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