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魚的身上經過
風從魚的身上經過
《風從魚的身上經過》,記錄了一個男孩在花季泥濘的路上留下的每一步足印。或許走得蹣跚,但每一腳都那麼堅定。此書飽含了作者從高中到踏入大學校園這段時光里成長中的辛酸與甜蜜,其中不乏作者對人生理想的思考,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以及萌動與懵懂愛情的回味。那段日子是夾在幼稚與成熟間的小路。當你把那段日子裡的傷痛拋在腦後走向成熟時,心裡便會不免失落與悵然。願此書獻給經歷過又想去追憶那段日子的朋友們!本書可以讓您更好的回憶過去。
每個人都會經歷過青春,每個人的青春都會留下刻痕。《風從魚的身上經過》了,遠逝了,留下的悲歡停留在魚的心裡。
散文集《風從魚的身上經過》,記錄了一個男孩在花季泥濘的路上留下的每一步足印。或許走得蹣跚,但每一腳都那麼堅定。
此書飽含了作者從高中到踏入大學校園這段時光里成長中的辛酸與甜蜜,其中不乏作者對人生理想的思考,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以及萌動與懵懂愛情的回味。那段日子是夾在幼稚與成熟間的小路。當你把那段日子裡的傷痛拋在腦後走向成熟時,心裡便會不免失落與悵然。
願此書獻給經歷過又想去追憶那段日子的朋友們!
陳錦江,筆名陳子寒。福建安溪人。大學法學專業在讀。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泉州市作協會員。2006年度全國新星作家銀星獎、首屆泉州青年文學創作獎·作品集獎、第六屆慈恩文學獎獲得者。曾以慕藍、聖拉為名發表作品。有散文入選《新世紀精美散文隨筆選》。著有散文集《風從魚的身上經過》。
首屆泉州青年文學創作獎·作品集獎
頒獎詞: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每個人青春都會留下刻痕。散文集《風從魚的身邊經過》,紀錄一個男孩在花季泥濘的路上留下的每一個足跡。也許他走得蹣跚,但是步伐堅定。年輕的陳錦江的青春訴說雖然略顯青澀,人們也許可以指責文字的稚嫩,卻無法否定它放射的文學活力。文學,只要是真情的,就可以打動人心。只要努力,文學之門就不會關閉。陳錦江的執著給泉州年輕的文學作者一種正面的啟示。
三重奏
——品《風從魚的身上經過》
一
本著作家一般不在文學院誕生的觀念,我對那些半路出道的文學工作者總是心懷好奇。而今,突然輕而易舉地從學長那借到這位年輕的筆者的散文集《風從魚的身上經過》,心境卻又歸於平靜,決心要用心去品讀它,儘管結果會差強人意。
風從魚的身上經過,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背鰭在風的暗涌下左右搖擺。風的泡沫擦拭著身體,泡沫破裂前魚鱗瞬間乾癟,舜即重歸於水。魚兒離不開水,風只好與流水搏鬥、挑戰,以十二分的氣力去接近那柔軟的身軀,儘管觸摸的概率那麼低。
薄薄的小冊子,映入眼瞼的是張著嘴卻發不出聲的魚,和風的對話。一片片青翠的落葉,是風給它的禮物。滿滿當當的淺藍、深藍、紫藍,淡然而隱忍,期待著別人去摸索它那繁瑣而又充實的內涵。
二
淚水只是盈滿眼眶卻未垂落,像錦江的字包含感情卻未崩裂。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的沉默訥言的性格怎會在一朝一夕內更改。就像我的手機一直是靜音狀態,其實它有鈴聲,很美。但再美再溫和的聲音對於一顆沉思的心都是嘈雜的。安靜地看著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安靜地懷想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安靜地用心撫慰失去了生機的老屋牆瓦。
看著他的文字總讓我想起周董和朴樹。雖是截然相反的人,但他們都對生命充滿熱愛。周董用溫和的嗓音表達對身邊所有人的愛,朴樹用歷經滄桑的面孔和聲音表達他的內心世界,錦江則用尖細的筆端,低調而用心地袒露自己的內心,袒露他對未曾照面的姐姐、愛他的爺爺、撫育他的老屋……對這一切的真摯的愛。
從懷舊的戀上留音筆到熾熱地守望幸福花到淡泊的心往夢中岸,短短的章節卻是他心路的痕迹。就像讀者說的他孤獨的生命期待緣分,寂寞的心靈期待友愛,無奈的人生期待解脫。這個時代的人,剛剛承擔起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頭縈繞的是純粹的淡淡的憂傷。清新的桂花香也會在雨後的空氣中凝滯成淡淡的憂愁,凝視著下巴抵在筆上的少年的心靈。
春雷已過,瀰漫的雨絲漸次褪去,出現在眼前的是日益晴朗的天,藍的那麼純凈,萬物在一片新生的氣息中爭相成長。那游曳的魚,也能感受到微風拂動的漣漪里的一片溫暖,在這片藍色里游弋的更遠更深。
三
儀式進行到最後一項,我依然在這個漆黑的深夜,吃著酸牙的桔子在做總結。
青春總會有花季雨季,在這些季節里留下我們懵懂心事的印記,或親情,或友情,或愛情。《風從魚的身上經過》,清新的筆風,淺淺的愁緒,潛藏的情感,在沉靜的深夜裡似一支晚笛,飄揚在心扉,憶起青春少年時的種種,肅穆而又幼稚。
吾校有子錦江,文采初長成。連跳三級入散協並未給他加上一道道光環。在偌大的校園裡,他依然靜默地行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他是一尾得水又順風的徜徉在文學殿堂里的魚。
作者:王奇兵,福建師大文學院2008級學生,《福建師範大學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