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蹕

漢語詞語

警蹕,漢語詞語,拼音是jǐng bì,意思是古代帝王出入時,於所經路途侍衛警戒,清道止行。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詞語解釋


古代帝王出入時,於所經路途侍衛警戒,清道止行,謂之“警蹕”。 出為警,入為蹕。

引證解釋


古代帝王出入時,於所經路途侍衛警戒,清道止行,謂之“警蹕”。出為警,入為蹕。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厲王以此歸國益驕恣,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稱制,自為法令,擬於天子。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警蹕,所以戒行徒也。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故云出警入蹕也。至漢朝梁孝王,王出稱警,入稱蹕,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蹕,路也,謂行者皆警於塗路也。
黃遵憲 《不忍池晚游詩》:前呼後擁蕭蕭馬,猶記將軍警蹕聲。
龔自珍 《以事詣圓明園和內直友人春晚退直》:“警蹕聞傳膳,樞廷述地方。”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他同戎政大臣商定,從京營中挑選三千精兵,從後天黎明時起沿途“警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