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傷心咖啡館之歌的結果 展開
- 美國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創作的中篇小說
- 戲劇
- 英美1991年西蒙·卡洛執導電影
傷心咖啡館之歌
美國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創作的中篇小說
《傷心咖啡館之歌》是美國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創作的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傷心咖啡館之歌和其他故事》中,發表於1951年。
該小說圍繞著一個南方小鎮兩男一女之間的三角畸戀展開,作品採用第三人稱的全知全能的回憶敘事模式。敘述者對敘事進程的干預以及倒敘和插敘的使用使得敘事時間在過去與現在之間跳躍,人物性格發展、敘事因果以及故事邏輯等歷時性因素並非呈線性發展,而是以摺扇式的層次鋪開。
封面
美國南方典型特徵是對宗教和自然的虔誠信仰,許多南方人在步入現代化的進程中,喪失了信仰和觀念。宗教文化環境促使麥卡勒斯有意識地運用聖經原型來展示20世紀美國人道德喪失和信仰危機的狀況,以期尋求宗教層面的救贖。《傷心咖啡館之歌》突顯了孤獨與精神隔絕這一主題。
卡森·麥卡勒斯童年的家庭教育比較嚴格,特別是宗教聖域的美國南方,淑女形象的束縛,讓她寂寞、叛逆。耳染目睹與父親打交道的商人的奸詐貪婪,與外祖父一樣的農場主的頑固、自私和貪財,都給卡森·麥卡勒斯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是她形成極度自尊和敏感性格並終其一生的主要本源。卡森患病後,希望自己身體強健,這一點在《傷心咖啡館之歌》中有強烈的反映,並鮮明地體現在主人公愛密利亞·伊文斯身上。
愛密利亞
主人公愛密利亞是咖啡館的主人,有錢又心靈手巧。但作為女人,她卻長得黝黑高大,體格健壯,充滿力量,神情嚴峻粗獷且生性孤僻,常“穿著工褲和長筒雨靴”。愛密利亞在外貌、穿著甚至力量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男性化特徵和氣質。她醫術高明,但對婦科方面的疾病束手無策。男性化的表現顯然是對自身不自信的一種表現。愛密利亞的這些特點在她和鎮上的人們相處的過程中也充分體現了出來。她斤斤計較,但凡與其利益有關的事情,她都要訴諸官司去解決。她能幹又精力充沛並且有錢。甚至由於免費為人們醫病而贏得了鎮上人們一定的尊重。除了女性方面不具備優勢以外,可以說她的強勢表現得非常全面。這種強勢的男性化特徵是對自身女性性別的背離,顯示出她對自身性別的焦慮。
李蒙表哥
羅圈腿、雞胸駝背,長著大腦袋、深陷的藍眼睛和薄嘴唇的生性敏感、好嘩眾取寵的小侏儒。李蒙表哥的出場,從形象上為讀者傳達了他的諸多信息:弱小無助、形單影隻、無意中迷失、意欲尋親、需要團聚等。後來證明事實也的確如此,他矮小體弱,前來尋認表親。由此一來,“走散的牛犢”中的“走散”可以被理解為對孤單、與親人團體失散的隱喻表達。關於他的事件,很有意思的就是他不僅出人意料地實現了他到鎮上的來意——被愛密利亞小姐接受並留了下來,而且在後來還獲得了愛密利亞的愛情。然而,他卻在馬文·馬西出現后,從此迷戀並追隨於後者。
馬文·馬西
馬文·馬西是個很有意思的角色,他以愛密利亞前夫的身份出現。他作惡多端卻在遇到愛密利亞小姐后懂得了愛。在遭到痛苦的折磨后犯罪被投入監獄,后又回到當初弔兒郎當、玩世不恭的樣子。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竟然引起了充滿盲目自豪感的羅鍋的青睞甚至迷戀。他是作品中主要人物關係的一個神奇紐帶:以他為中心輻射,同時從愛密利亞和小羅鍋兩個人的角度,為讀者傳遞著有愛的人們不能正常互愛的無望狀態,是缺乏正常的愛的能力的體現。
主題思想
在《傷心咖啡館之歌》一開始,麥卡勒斯就描繪了一個荒誕的世界:小鎮是“沉悶的”的,“像是一處非常偏僻、與世隔絕的地方”,鎮上最大的建築上有一種“古怪的、瘋瘋癲癲的氣氛”,有時會從裡面探出一張“恐怖,模糊不清的臉”,給這個孤寂的小鎮打下了陰森怪誕的基調,然而,就在這麼“寂寞”和“憂鬱”的小鎮,也曾經出現過一個熱鬧的咖啡館,給小鎮增加了一抹亮色,“飄舞著彩色的紙帶”“熱鬧非凡”,但現在這個咖啡館已經關閉了。這些都在預示著在這個孤寂虛無的小鎮上,曾經發生了一些荒誕的事情。在隨後的故事中,主人公陸續登場,而無論是愛密利亞,還是李蒙和馬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被異化的畸形人——身體的殘疾者或精神的病態者,愛密利亞有一雙鬥雞眼,而且身為女性的她在外表、行為和舉止方面卻和男性無異,甚至在面對患者的“婦女病”時,她像男性一樣窘迫和尷尬;李蒙的外貌更像個怪物,“那雙細細的羅圈腿似乎都難以支撐住他的大雞胸和肩膀後面的那個大駝峰”,而且愛哭、羅嗦、喜歡搬弄是非,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愛密利亞的意中人;連故事中最英俊的馬文也是一個精神上殘缺的人,他冷酷殘忍,剁過松鼠尾巴,“口袋裡經常一隻風乾鹽漬的人耳朵”,雖然改邪歸正了一段時間,但愛情受挫后,又回歸到以前的秉性,而且變得更加邪惡。三個畸形的人之間上演了三段荒謬奇特的愛情,但三段愛情都以幻滅結束,最終,三個人都回到了怪誕的起點,甚至他們的生存狀態變得更加悲慘。而鎮上唯一可以交流的中心——咖啡館也變成了廢墟,這個咖啡館是愛密利亞對李蒙愛情的象徵,但最終卻變成了背叛和復仇之地,所有對愛情和重生的努力也都隨著咖啡館的關門兒灰飛煙滅,小鎮又恢復了往日的沉悶和孤獨。
在《傷心咖啡館之歌》中,小鎮是整個怪誕的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這個隔絕的小鎮上,三個被孤獨異化的畸形人為了擺脫孤獨的困境,都做出了各自的選擇,但他們在獲得絕對的選擇自由同時也衝擊、制約著其他人的自由。這就意味著每個人的選擇和三者構成的選擇鏈中的其他人存在著錯綜複雜的聯繫,導致了他們的選擇之間是衝突和矛盾的,這也註定了在擺脫困境的過程中,他人在成為我的地獄同時,我也成為了他人的地獄。小說藉助三個主人公之間的故事揭示了世界的荒謬和人類擺脫困境的徒勞。在荒誕的世界中,人們在痛苦中掙扎,在掙扎中尋找拯救自己的出路,但掙扎帶給他們的是更深的痛苦,並使他們陷入到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如薩特所言:“人們所做的種種努力只能使人更加孤獨和痛苦,並因外部環境的陌生、危險和敵視而感到恐懼、焦慮。”所有的努力都以幻滅結束,小鎮又回到了荒誕虛無的起點。在這個荒謬的世界中,孤獨和絕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宿命。
藝術特色
時序
時序,即是故事內容在文本中具體呈現出來的時間狀態。在文學作品中,作者為了更加貼切作品的主旨會使人物超越故事時間的限制。傷心咖啡館的故事並不是按照傳統的線性形式展開情節,而是現在,過去,現在的環形的敘事方式。
小說整個故事可以按照時間分為現在的小鎮——過去的小鎮——現在的小鎮。故事的第一部分描繪了一個陰鬱沉悶的南方小鎮,用感情色彩極濃的辭彙:憂鬱、非常偏僻、與世隔絕的的小鎮;陰冷或是熱的發燙的天氣;古怪的、瘋瘋癲癲的房子;可怖的蒼白的噩夢中般的鎮民的臉來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由環境描寫起而到小鎮的陰鬱、陰沉,然後自然的提及到鎮上以前的熱鬧,渲染出空白:為何以前的熱鬧都不復存在?
故事進而回到過去的咖啡館,講述了三個主要人物之間的感情糾葛及伴隨著咖啡館的出現、興起和衰敗的故事。小說的最後一部分又從過去回到現在,回到了沉悶孤獨的南方小鎮。最後作者獨開一章寫了十二個活著的人,那是一群苦役隊的人。他們在一起,可是卻是孤獨的,作者以部分的人再一次印證了現在的小鎮的孤獨和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絕。
敘事
迴環追溯的敘事手法,使得故事在清楚和空白中,伴隨著孤獨的氛圍緩緩道來。從現在寫到過去,而後有回到現在:現今的小鎮孤獨沉悶,以過去咖啡館的熱鬧歡樂反襯現在的悲,今與昔的對比,最後留下的也只有今的悲,使得故事充滿了強烈的悲劇色彩,凸顯了孤獨主題。
在小說的結尾處,作者再一次採用了第二人稱敘述視角,“在鎮子里真是沒有什麼可乾的......你不如到叉瀑公路去聽苦役隊唱歌呢。”以同樣的敘事視角,同樣的筆觸使得讀者又回到了沉悶的八月小鎮,回到了那彷彿擺脫不了的孤獨。
故事的第三人稱的視角主要地用在描寫過去,而第二人稱的敘事視角集中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也就是對現在的小鎮的描寫中,使用第二人稱削弱了說話者自己所描述的主觀性,增強了畫面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使讀者體會到一種感同身受的孤獨感。傷心咖啡館的過去無比的熱鬧,充滿著歡樂,而在此時作者大量的採用的全知的第三人稱破壞逼真性,盡量削減了此時的熱鬧而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彷彿咖啡館此時的熱鬧和歡樂都是虛幻和短暫的。
故事以第二人稱敘事開始也以其結束,以作者期望讀者所感受的無盡的孤獨開始和無盡的孤獨結束,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所描述的不真實的熱鬧反襯其中。
中國現代作家莫言在閱讀了李文俊翻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之後,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後者,寫出了小說《民間音樂》。
書名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
傷心咖啡館之歌 | 李文俊 | 上海三聯書店 | 200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