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做客的結果 展開

做客

漢語詞語

做客,讀音zuò kè,是指去別人家拜訪,或者在別人家留宿。

詞語簡介


1.謂外出經商。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父親叫做蔣世澤,從小走熟廣東做客買賣。”
2.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
3.客氣。
“作客”和“做客”的區別:
在報刊和電視上,經常看到有人將“作客”和“做客”二詞用混。如:
①到了凌晨,作客方總要歸去,吳明依依不捨地把他送到十字路口。
②他大學畢業後去了海外,後來一直做客加拿大,將近二十年了,我和他沒見過一面。
其實,①句中的“作客”應為“做客”,②句中的“做客”應為“作客”。那麼,“作客”和“做客”有什麼區別呢?
作客:《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寄居在別處。如:作客他鄉。
做客:《現代漢語詞典》釋為: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如:我到外公家去做客。

詞語辨析


相同點:兩個詞讀音相同,都讀 zu ò k è ;詞性相同,都是動詞;結構相同,都是動賓式:“做客”的“做”和“作客”的“作”這兩個字都可理解為“當”、“充當”、“為”、“作為”。
不同點: 1. 從目的來看,“作客”通常是因為求學、謀生、創業等原因而寄居在他鄉,現實功利性比較強:“做客”則是因為接受別人的邀請或主動探訪別人,目的是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等。
2. 從時間來看,“作客”時間長,“做客”時間短。
3. 從處所來看,“作客”之處一般是地方、區域,“做客”之處一般是單位、家庭。
4. 從參照對象來看,“作客”者是相對於當地人而言,“做客”者是相對於主人而言。
綜上所述,“作客”與“做客”二詞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人們混用二詞,可能是因為“作”和“做”兩個字的常用義相同。只要掌握了這兩個詞在表意和用法上的區別,要用准它們也並不是很難。

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本處一個財主,將五千貫錢,教小人來此 山東 做客,不想折了本,回鄉不得。”
《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父親叫做蔣世澤,從小走熟廣東做客買賣。”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父親叫做蔣世澤,從小走熟廣東做客買賣。”
沈從文《紳士的太太》:“有時頂小的少爺,一定得跟到母親做客,總得太太裝作生氣的樣子罵人,於是姨娘才能把少爺抱走。”

做客禮儀


在新春佳節到來的時候,帶上一點“薄禮”去走親訪友幾乎是每個人在春節假期中的必修親情科目。我們是帶著誠意與祝福去的,可是卻不一定能讓主人心懷感激,因為,有時候做客時的失禮行為能讓你的“善心”大打折扣。
正像清代人柴萼在《梵天廬叢錄》中所描述的:“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拜年是我國民間一種傳遞親情與祝願的傳統習慣。從大年初一開始,街上隨處可見提著禮物去拜年的人,甚至到了集中拜年的“時段”連打車都得費九牛二虎之力。
儘管我們在拜年時是帶著一種祝福的善意去登門的,但我們畢竟是客人,畢竟需要尊重主人的建議,因此,我們在做客、拜年的時候也必須要遵循這個文明時代的做客禮儀,不合時宜的到訪反倒會讓你成為不速之客。
由於在過年期間,大家都對自己的假期有了預先的計劃,而突然而來的客人勢必會打亂主人家原定的行程安排。趕客人走吧,有違待客之道,是種失禮;陪客人聊吧,心中又裝著心儀已久的計劃。有時候,對於有“任務”在身的主人而言,這些唐突造訪的來者似乎有一點“不速之客”的味道。即使主人沒有外出計劃,在做客前給主人打個招呼也是十分必要的。預先向主人家透露即將來訪的計劃,將給主人預留出相對充裕的時間來收拾、打掃房間,或者是更換掉比較不雅的家居服裝,以整潔的個人儀容和家庭風貌迎接客人的到來。
因此,在有關做客的諸項禮儀中,給所要拜訪之家的主人打個電話、通個氣兒就是首要的要求。在拜訪前,客人最好用電話或書信等方式與主人約好時間,然後依照約定的時間準時赴約。如遇特殊情況,要事先與主人打招呼,重新約定拜訪時間。同時,講究拜訪禮儀的人還會注意選好拜訪時間。盡量迴避被訪者的用餐時間。

做課短文


做客原文

做 客
游 睿
(1)今天是青青的十歲生日。放學后,青青並沒有像往常一樣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說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2)青青坐在山頭上的一塊大石頭上,一陣微風緩緩吹過來,柔柔地撫摸著她的頭髮她的臉。
(3)10歲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帶大的。青青生下來不久,爸爸媽媽就外出打工。幾年來青青只和媽媽通過幾次電話。每次通話都很短暫,媽媽總會在電話那頭哭,爸爸總會搶過電話,說青青乖,打長途貴,過年的時候我和媽媽回家看你。說完,就掛了電話。但是過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媽媽誰也沒有回來。
(4)說不出為什麼,今天青青特別想爸爸媽媽。青青想,要是爸爸媽媽回來陪我過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媽媽為什麼都不回來呢?
(5)此刻,青青坐在山頭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層層疊疊、高低起伏。奶奶說過,山的盡頭,就是爸爸媽媽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現在用力喊,爸爸媽媽會不會聽見呢?青青站了起來,她把手罩在嘴前,試著喊了一聲,爸爸,媽媽!很快青青就聽見對面山上傳來自己的迴音:爸爸,媽媽。青青有些高興了,趕緊又喊了一聲,山上又傳來了一陣迴音。
(6)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你們回來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氣喊了起來。青青聽見,自己的聲音不斷在山谷里回蕩,一聲接著一聲,一層連著一層,一直傳到看不見的地方。她看到,層層疊疊的山很快都變成了爸爸媽媽的臉。爸爸媽媽說,青青乖。爸爸媽媽說,我們過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聲音就小了下來,她哭了。
(7)爸爸,媽媽!就在擦眼淚的時候,青青突然聽見身後傳來了一陣喊聲。她扭過頭,不知什麼時候村裡的幾個夥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後。這些夥伴和青青一樣,也都好幾年沒見到自己的父母了。他們說,青青,我們一起喊吧。頓時,山谷里“爸爸、媽媽”的呼喚聲一片,整齊又悠長。
(8)孩子們,先停一停好嗎?正在大家喊得起勁的時候,應聲走來一位戴眼鏡的叔叔。青青認識這個戴眼鏡的叔叔,今天在學校,青青看見這個叔叔和老師在說話。後來叔叔還和老師一起到教室做了個調查,大致是問哪些同學的父母不在家,結果全班同學都舉了手。
(9)我是電視台的記者。眼鏡叔叔自我介紹說,剛才你們的喊聲吸引了我。我能幫你們把願望帶給你們的爸爸媽媽。
(10)真的嗎?怎麼幫?青青和夥伴們一起圍了上去。叔叔指著攝影機說,我可以用它把你們要說的話錄下來,然後在電視上播放,你們的爸爸媽媽在遠方就能看見了。
(11)太好了!我要錄,我要錄。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往鏡頭前拱。
(12)叔叔說,你們別急,一個一個來。你們每個人對著鏡頭說一句話,說的時候想象著爸爸媽媽就在面前,說最想對他們說的話。
(13)……
(14)在場的幾個夥伴都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鏡頭對準青青,示意她說話。青青看著烏黑的鏡頭,雙手在胸前絞動,嘴唇動了幾動,卻一直沒說出話來。
(15)說吧,不怕。夥伴們也為她加油。
(16)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後,終於小心翼翼地探出頭,輕輕地對著攝影機問了一句話:爸爸媽媽,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們家做客嗎?
(17)青青看見,眼鏡叔叔的眼睛瞬間就濕潤了。
(選自《小小說選刊》2011年第9期,有刪改)

短文題目

1、“做客”一詞出自小說中青青的一句話,意蘊豐富,令人回味。請結合全文回答問題。(6分)
(1)“做客”有什麼含義?
(2)小說以“做客”為標題有什麼作用?
2、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為什麼還要寫那群小夥伴?(3分)
3、第(13)段省略了小夥伴們說的話,請結合上下文,發揮想像,把其中兩個小夥伴說的話填補在下面橫線上。(4分)
第一個小夥伴說:
第二個小夥伴說:
4、品讀下面句子中劃線的詞語,分析青青說話時的心理。(4分)
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後,終於小心翼翼地探出頭,輕輕地對著攝影機問了一句話:爸爸媽媽,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們家做客嗎?
5、戴眼鏡叔叔為孩子們拍攝的視頻在電視台播放,請你為這段視頻擬寫一句公益廣告語。(20字以內)(3分)

短文答案

答案:
1、(1)“做客”是指爸爸媽媽外出打工的時間太長了,青青都快忘記他們“一家人”的身份了,覺得他們是客人一樣,放假到“他們家”做客。
(2)誰做客?到誰家做客?設置懸念,引人入勝;家人做客,反映社會現象,引起讀者思考。
2、起襯托作用,通過小夥伴們也想念爸爸媽媽來襯托青青,她也只是她們中的一員;更加廣泛、深刻地反映主題,提醒人們關注“留守兒童”現象。
3、示例:第一個夥伴說,爸爸媽媽,你們回家過年吧。
第二個夥伴說,爸爸媽媽,我數學考了100分。
第三個夥伴說,你們放心掙錢吧,我已經很聽話了。
4、運用神態和動作描寫,“狠狠”地“咬”說明青青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為她不想讓爸爸媽媽為她操心;“小心翼翼”是因為今天是青青的10歲生日,她特別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回來陪她過生日,所以“探”出頭來;“輕輕”地“問”說明青青特別懂事,只是婉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希望能到爸爸媽媽身邊去一起過生日。
5、示例:1爸,媽,我多麼希望你們能回來陪我過生日。2為了孩子,為了明天,為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