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志海
仇志海
1936年10月出生在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徠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956年入伍任濟南軍區文化部創作室創作員。曾參加毛主席紀念堂雕塑工作。2002年,仇志海在坐落於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趵突泉公園西的萬竹園杏院設立仇志海黑陶藝術陳列館。生前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理事、山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山東雕塑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一級美術師。
仇志海,早在六十年代他就被軍內外譽為“泥人仇”和“戰士雕塑家”。他成功地創作了石雕、銅雕、陶雕等藝術名作。他的雕塑名作——“鞠躬盡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形象地鐫刻出周總理清癯的臉龐和睿智的眼睛,我們彷彿看到周總理正在為人民日夜操勞忘我工作的身影,欣賞仇先生的作品更增添了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
仇志海
仇志海先生博學多才,兼學別藝。他在致力於雕塑之餘,廣泛涉獵邊沿藝術,特別是對民間傳統文化更是喜愛有甚,精心研究。有次我到貴州出差,特地從安順為仇先生捎回徠一塊蠟染工藝品,沒想到仇先生看后愛不釋手,稱讚不已,高興地給我講述了傳統蠟染的歷史沿革、製作方法及其藝術價值,繼而高度評價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當談到現在蠟染藝術品出現機械生產時,仇先生臉上露出了對傳統手工藝質量的擔憂。他指出:中國傳統藝術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具有極大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去欣賞她、去讚美她,就在於她有一種內在美的張力,中國的書法、繪畫、石刻、青銅器等,它們都是靠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所創造的,機械只能做為某一階段創作中的工具,不能完全靠它去構思去設計,去完成複製的藝術品。否則,作品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經不起歷史的檢驗。仇先生的議論,充分體現了他對民族文化的把握和理解,至深至精。仇先生的書法成就為他的仇氏黑陶所復湮,鮮為人知。因為對書法有共同愛好的原因,我每次去拜訪,他總要拿出書法近作讓我欣賞,其中不少是他人囑作。仇先生擅長行草,書法遒勁古樸,婉轉流暢,點畫精到,蒼潤有致,有如玉之溫涼把之有味。
仇志海先生藝術有成,光環罩身,來源於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他常說:“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時候家境貧寒,無力讀書,少年參軍。如果有所成就,首先是軍隊這所大學校使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創造了發展藝術的客觀環境。其次就是我對藝術的苦苦追求和探索,我所鍾情的雕塑藝術,就是我的生命。”仇志海先生從小對家鄉的泥土有著獨特的感情,黑黑的土地使他迷戀,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一種藝術的衝動和慾望,他決心有一天讓這些最普通的泥土變成美麗的藝術品,還她應有的價值。他以頑強的拼搏精神,進行著雕塑藝術的不懈探索,從沒有任何理由使他終止過自己的藝術追求。’他終於成功了。由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我國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他的雕塑作品《春》、《海螺女》、《鄧世昌》、《東方》等已成為一些城市的名勝景觀和標誌,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值此,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現有的成就和聲譽,過舒適的生活。然而,仇先生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奉行的是“藝無止境”。
1981年,仇志海先生毅然放棄過去的成就和榮譽,為發掘消失了四千多年的黑陶藝術,以多病之軀開始了探險性的艱苦跋涉。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帶領兒子仇世森來到千里之外的偏僻農村,卧薪嘗膽,棲土枕窯,苦苦探索五年之久,經過不知多少次的失敗。多少次的磨難,終於使神秘的磨光黑陶重放異彩。
薄如絮、黑如墨、亮如漆,扣之金聲、撫之若膚、氣質高朗、返璞歸真、大巧若拙。作品問世后,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藝術界人士和廣大觀眾的高度稱讚。當時任總參謀長的遲浩田副主席親自撰文,高度評價了仇志海、仇世森父子對中國文化事業的偉大貢獻。文稱:仇氏黑陶“諸多藝術品的陸續問世,這些黑色的精靈跨躍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斷代,帶著撼人心扉的全新姿態,使現代人驚嘆不已。”他的黑陶藝術被學術界、藝術界評價為‘本世紀最輝煌的藝術成果之一”。作品被人們譽為“仇氏黑陶”。“仇氏黑陶”被國家定為贈送外賓的國禮,在89年、90年分別榮獲四項中國及世界大獎,1992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簽署命令,給予仇志海先生記一等功。1996年6月,仇志海先生獲“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江澤民,主席中央軍委領導參加頒獎並親切接見了仇志海先生。仇志海先生又一次成功了。從此,仇先生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大量的傳世名作,如華夏諸神、舉手佛、濟公、父子親、祭母、交警銅像等,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批耀眼的精神財富。
2002年“仇志海黑陶藝術館”在趵突泉公園內落成開放。仇志海在從事藝術工作40餘年的時間裡,創作了數千件黑陶作品,其獨特的技術、工藝和藝術創作內涵獨樹一幟,其作品被譽為“仇氏黑陶”,使古老的黑陶文化煥發了新的風采。“仇志海黑陶藝術館”坐落於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趵突泉公園萬竹園內,佔地120平方米,展廳內陳列著由仇志海後人無償捐贈的仇先生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部分黑陶作品及30餘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