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周正榮的結果 展開

周正榮

中國台灣伶界四大著名老生之一

周正榮(1927-2000.8),男,京劇老生。江蘇蘇州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校,為台灣伶界四大著名老生之一。出生於1927年,逝世於2000年。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3歲入上海戲劇學校,為正字科學生,與顧正秋張正芬為同班同學,啟蒙老師為陳斌雨劉嵩樵等。后經校內外關盛明、張連福劉盛通產保福等諸多名師指點,受益良多,藝業精進。同時,又從校外陳秀華先生學習“余派”唱腔。畢業后參加顧正秋劇團,在上海、南京演出。1946年初,遠赴北平,隨李洪春學靠把老生,北上北京拜師雷喜福學唱做,並從王福山學《打棍出箱》。1978年回上海,赴長沙、貴州演出,隨軍來台。與筱劉玉琴、陳美麟、馬驪珠等合作,在台灣、金門公演。1958年加入陸光國劇隊,1959年至1964年離開陸光,自行搭班。1965年再返陸光,與張正芬、馬維勝、吳劍虹、楊傳英等位長期合作,直到1996年軍中劇團解散。退休后在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任教。
周正榮
周正榮

個人作品


周正榮活躍於舞台44年,演出場次不計其數,以1951年為例,一年中即演出339場。
其拿手劇目
鼎盛春秋捉放曹洪洋洞失空斬
托兆碰碑《打棍出箱》《馬鞍山》捉放宿店
將相和  

創作特點


藝術手法

周正榮宗余、楊派,以深厚沈鬱的韻味取勝,長期鑽研余派楊派正宗劇目,每次演出都能在境界上更提升一層。一生敬業勤懇執著不懈,即使退休后仍維持調嗓練功的每日功課,人格精神堪為典範。唱腔當以規矩為本,不分派別,練習各種可能、吸取各派所長。故他兼學“汪”、“譚”、“劉”、“言”、“馬”、“楊”各派,取各派之長融入自身而成一家,但從不以“周派”自詡。
周正榮先生在台灣京劇界的重要性,超越四大鬚生的評比,進而至於精神典範的層次。他對於京劇的執著堅持乃至於狷介,體現了象徵性意義。對於京劇,他投注的是整個生命;對於藝術的追求,不只是“無一字不講究,無一音不磁實”,更要求整體精神風貌的呈現。他的表演不靠天賦,其實他嗓音條件並不好,但是,用功二字不僅彌補了不足,更創造了藝術奇迹。本來不夠寬潤甚至有點“枯”的嗓音,竟然磨練出一股“枯澹”的韻味,不以高亮寬闊取勝,但內蘊深厚、餘韻無窮,因而有“回甘味醇”之美。深沈澹雅的藝術形象,是表演風格的形塑,更是人格特質的投射。林懷民於1984年邀請他主演《問樵鬧府、打棍出箱》(與吳劍虹合作),看中的除了唱做精彩之外,更是他的特殊性格與氣韻。美學家蔣勛撰文盛讚其塑造了中國書生的典型,並以屈原天問》相比擬,指為中國文學藝術中「失常之變」的極品。另一出《馬鞍山》更體現了「冷澹」卻又「深情內斂」的特殊氣韻,高山流水,知音何在?「追尋中的孤寂」為其題旨。孤寂原為創作的心靈狀態,而孤寂不也正是周正榮精神風貌的總體提煉?《問》劇的執著追尋與《馬》劇的冷澹孤寂,適足以視為周正榮先生人格與風格的雙層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