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藏寺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華藏寺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有兩座華藏寺,一座位於該區松江鎮,一座則位於該區多悅鎮

松江鎮


地理概況

東坡區松江華藏寺
東坡區松江華藏寺
東坡區華藏寺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松江鎮光榮村,在成樂高速公路上也可以看到叢林掩映中的寺院殿宇。從松江進站路往修文方向走約500米,道路左邊有通往華藏寺的指路牌,轉折穿過橫跨成樂高速公路的天橋,就到了華藏寺。
這是一座正在修繕中的寺院,大門還沒有建好,只在西側開了一道簡易的小門。
松江華藏寺,又名凈永寺,據說始建於唐朝初期,是一座比丘尼道場。華藏(huá cáng)亦作“華臧”,是蓮華藏世界(或華藏世界)的簡稱。在佛教語中,華藏是指釋迦如來、真身、毗盧舍那佛、凈土,是佛教的極樂世界,由寶蓮花中包藏的無數小世界組成的。
華藏寺是不是建於唐朝,尚無法考證,但據《眉山縣誌》載:“華藏寺,(眉山縣)治南三十里。上有蘇東坡讀書台古迹。”說明至少在北宋時,華藏寺確已存在,但後來被毀。
現在的華藏寺是由四川省政府宗教局於1999年批准開放的,目前只建起了天王殿,其他的殿宇正在施工之中。天王殿也很簡陋,供奉彌勒佛,階檐下的兩尊天王高大威嚴,倒是比較少見。
天王殿右,是大悲殿。佛語說,救人苦難之心,謂之悲;佛菩薩悲心廣大,故稱大悲。裡面供奉著觀音大士。天王殿北,是正在修建中的大殿——觀音寶殿。

歷史傳說

蘇軾栽植的荔枝樹
蘇軾栽植的荔枝樹
觀音殿前,一棵蔥蘢繁茂的荔枝樹,據說是蘇東坡親手所栽。樹下立有一碑,刻著蘇軾與華藏寺的佛緣。
蘇軾少年時曾在華藏寺讀書。後來還傳說傳龍王三太子也曾在此拜讀於蘇東坡門下。1059年秋末,蘇軾回家服母喪期滿,離眉赴任前夕,將母親的一些遺物捐贈給了華藏寺。1068年仲冬,蘇軾返眉守父孝及葬妻后,赴任前在家鄉手植了兩株荔枝樹,一株植於現在的三蘇祠啟賢堂前,是一株並蒂丹荔,另一株就植於華藏寺。90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幼苗已成參天大樹,荔枝青青思故人,碩果累累成祭品。
蘇軾離開家鄉后,再也沒能回到故鄉,但他十分懷念故土,也惦記著親手栽下的荔枝。據說,蘇軾曾寄回一首小詩,天涯遊子的拳拳鄉思,清晰躍然: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枝待我歸。
荔子已丹吾發白,猶作江南未歸客。

多悅鎮華藏寺


位置簡介

多悅鎮華藏寺
多悅鎮華藏寺
多悅鎮華藏寺位於位於眉山市區西北26公里的東坡區多悅鎮北面,距多悅鎮大約5公里。這裡本是鄭軍鄉,該鄉是1934年設立的,取境內鄭山口與將軍廟兩場中各一字定名鄭軍鄉,最早,鄭軍鄉鄉政府的駐地就在華藏寺。2005年5月,鄭軍鄉併入多悅鎮,因此,華藏寺現在屬於多悅鎮華藏村。華藏寺地處五峰山上,一到山腳,就看到青翠的五峰山上,高高矗立著一尊大佛,頗為壯觀。
五峰山,又名盤龍山,山形蜿蜒起伏,層巒疊嶂,自然天成,山上綠樹蒼鬱成蔭,白鶴成群,雲霧如炊,山澗清溪環繞,靈氣氤氳。
華藏寺原來不在五峰山,而在現在山腳下的一所學校內,現在這個地方已成為部隊的一個訓練基地。據說,華藏寺過去有位方丈叫智覺禪師,曾留下“離垢五峰”的密文機語,但當時一直無人能解讀。直到華藏寺在五峰山重建之後,人們才恍然大悟。“離垢”是佛教語,也稱無垢地、凈地,入於此地得守清凈戒行,遠離煩惱垢染。因此,簡單地說,“離垢五峰”,就是說五峰山是一處清修凈地,在這裡,能遠離塵世煩惱。

寺院歷史

華藏寺天王殿
華藏寺天王殿
據介紹,華藏寺歷史悠久,曾是聞名省內外的佛教勝地之一。據該寺一銅鐘上記載,該寺始建於漢代(公元280年),後於初唐(公元625年)由曾任知州、翰林學士的一歐姓進士(大邑縣人)擴建。建築格局按唐代古剎宮殿式修建,布局7個殿堂、塔林、銀板作奠基的藏經樓,整個寺院幅員達2.5平方公里,建築高雅雄偉,氣勢恢宏。從此華藏寺名盛一時,一直旺盛唐、宋、元、明。後來寺廟毀於紛飛戰火,僧人逃離、廢牆殘墟,十室九空、滿目瘡痍,到解放初期(1951年),500多羅漢僅餘7尊,現存於三蘇博物館
1991年,華藏寺從原址的學校內遷往附近的五峰山進行重建。

主要建築

現在的華藏寺,佔地50畝,依山而建,自下而上,層疊建有山門和四重大殿——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千手觀音殿,此外,還建有祖師殿、藏經閣、蓮花地宮、禪房、客堂、廂房等,建築面積共計3700平方米。

旅遊看點

寺院殿堂
藏經樓
藏經樓
來到寺前,寺門簡陋狹小,但寺門內卻塑著高大威猛的哼哈二將。兩位金剛力士面貌雄偉,滿臉忿怒之相。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體,手執金剛桿,左邊的力士怒顏張口,為發出“哈”的“哈將”,右邊的力士則忿顏閉唇,為發出“哼”聲的“哼將”。兩位門神侍立山門,保衛佛國與佛法永遠不受侵害。
爬上一小段石階,迎面是天王殿,殿前的兩座石獅,氣勢不凡。天王殿內,照例是彌勒佛居中,兩側是四大天王。只是殿後塑的是阿彌陀佛,這個好像有點不合儀軌。
天王殿後,是大士殿,即觀音殿,再后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右邊,是祖師殿,正中供著達摩祖師,右邊就是智覺禪師,左邊這位則是海果法師,彭祖山上慧光寺就是他主持修建的。
五峰山
五峰山
再往上,是藏經樓,內塑千眼千手觀世音、十二圓覺和觀音三十二應身。十二圓覺是密教崇奉的著名菩薩群體,圓覺即“覺性圓滿”之義,又叫無上覺,是佛教中覺的三種境界之一,指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十二圓覺“修行得道,功德圓滿”,往生清凈佛國,即身成佛。
據《楞嚴經》卷六載,觀世音菩薩為拯救苦難眾生,示現32種應化身,以為之說法和救護,此32種應化身即為觀音菩薩三十二應。
藏經樓旁,是華藏寺蓮花地宮。地宮也叫極樂堂,是存放骨灰的地方,據寺廟管理人員介紹,生意還不錯,幾千個位置已經賣出去三分之二了。
吃齋飯
五觀堂
五觀堂
祖師殿正前方,是五觀堂。五觀堂就是寺廟裡的食堂,是僧人吃飯的地方,即齋堂。因為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五個方面的事情,把吃飯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正由於吃飯要觀想五事,所以把齋堂稱為五觀堂。
旅遊和居士可以在五觀堂吃齋飯,齋飯一人五元,味道不錯。但在這裡,吃完之後,一定要自己洗碗,據說這樣可以積功德。
眉州大佛
吃過齋飯登山,進入聖山佛境,眼前赫然矗立的,就是眉州大佛。據了解,眉州大佛,高42米,體大12米,這是一尊阿彌陀佛接引聖像。
眉州大佛
眉州大佛
大佛腳踏蓮花,右手掌心朝上,將一朵蓮花托在胸前;左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接引世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雄偉的大佛屹立於五峰山上,佛光普照,將慈悲護佑未法眾生苦難的心靈,堪稱“眉州第一大佛”。
大佛蓮花佛座之上,塑有四個托座力士,正面兩力士,左右兩側各有一力士。
在大佛左右,還各塑有一頭金色麒麟和一條巨龍。麒麟、龍與鳳、龜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
山頂竹林
順著大佛右邊的山道,還可以登上山頂,山頂之上,是一片竹林,林蔭如蓋,滿目青翠。
在游道邊的牆壁上,貼滿了這些頗有佛理的警言警句,慢慢讀來,也很有意思。

周邊景點

下得五峰山,再往西北行約1公里,就是兩河口水庫。
望月湖
望月湖
兩河口水庫又稱望月湖,1973年11月動工修建,1974年3月完成主壩,1976年開始受益,該庫集雨面積28.8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500多畝,總庫容1591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128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35萬畝,是東坡區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庫。這是水庫大壩,壩高33米,長137米,頂寬3米。站在大壩上,還有遠眺五峰山上的阿彌陀佛。
水庫主體分為兩叉,蜿蜒曲折,層巒疊秀,溝塹叢生,縱深十多公里。有機動船供旅遊瀏覽兩岸風光,遍觀湖光山影;有手划船、腳踏船供愛好者享受划船樂趣。岸上曲經通幽深處有建於唐代的佛像雕刻,有滴水穿石而成名的天然洞。
據說,望月湖岸邊有尊天然石雕,遠遠望去正如那千年前望月的蛤蟆坐化於斯,脖頸仰得老高,彷彿還正忘情入神地望著那天邊正緩緩升起的月亮,它是那樣的專心致志,使人不忍驚醒它,因此有“蛤蟆望月”的傳說。此外,離望月湖不遠的紅色村,據傳是二郎神擔山填海的地方,在擔石頭時,因扁擔斷了,石頭便一個掉在村頭,一個掉在村尾,扁擔也飛到了核桃洞,如今這兩個巨石依然尚存。
水庫環境清幽,空氣新鮮,大壩右邊建有古典風格的茶樓——望月樓,可供旅遊者休憩、娛樂,亦可坐於亭中,端一杯清茶,憑欄遠望湖光山色,倒也清靜幽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