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寶山街道

招寶山街道

招寶山街道位於寧波市鎮海區東部沿海,甬江口北岸,東起外游山,南沿甬江,隔江與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侖區小港街道相望,與蛟川街道接壤,北瀕杭州灣灰鱉洋,至七里嶼與舟山市金塘鄉交界。東南北三面環水,總面積20.8平方公里,轄10個社區,人口6.23萬。招寶山街道辦事處駐勝利路200號,距寧波市中心約18公里。1985年10月,鎮海縣建制撤銷,劃分為鎮海、北侖二區,城關鎮仍為鎮海區政府所在地。1992年5月,原城關鎮、俞范鎮、臨江鄉合併為新城關鎮,2001年析為招寶山街道、蛟川街道,以境內招寶山而得名,目前為鎮海老城區。

融合相關徠領域和專業特色,由國內外富有經驗的策劃、文化、旅遊、規劃、景觀、建築、公共藝術等方面的專家和設計單位組成項目團隊,重點圍繞產業提升、項目策劃、文化底蘊的挖掘、歷史文脈的傳承、城市特色的營造和城市品牌的營銷做文章,描繪了鎮海老城美好的明天。

建制沿革


招寶山街道由原城關鎮劃分而來。城關古稱浹口,別名蛟川,泛稱鎮海,秦漢時屬句章東境,處東海岬角。軍政建置始於南北朝,據《南齊書》載,武帝永明四年(486)已置浹口戍,駐永軍。唐元和四年(809)設望海鎮,置鎮將。乾寧四年(897)錢據吳越時,更望海鎮為靜海鎮,始建泥城。後梁開平三年(909)在此置望海縣治,未已改定海縣。城廂區劃,宋時屬清泉鄉上湖裡。嘉定八年(1215)編為19坊城區市。明時為東管鄉清泉里,下轄4街22巷,清初仍屬東管鄉,城廓分為東、南、西、北四隅,巷弄襲明制,是時設有小南門、大南門、小西門、鼓樓前四市。
民國19年(1930)改建鄉鎮制后,屬第一區,設南熏、鎮遠、清川、向辰東、向辰西、橫街、上字、梓蔭、鼓樓、朝宗、武寧等11鎮。23年(1934)后屬東管區辦事處,並為南熏、向辰、朝宗、武寧四鎮,下設保甲。29年(1940)7月武寧鎮遭日本侵略軍焚毀,鎮廢。35年(1946)析朝宗鎮,分別並為南熏鎮、向辰鎮。是年10月南熏、向辰合併稱蛟川鎮,下轄13保,195甲。
19徠49年5月26日解放,9月改名為城關鎮。1952年11月改稱城關區,1956年2月復稱城關鎮,由縣直轄。1958年10月後,鎮海縣划入寧波市,設城關鎮人民公社,1959年7月改鎮海人民公社。1961年11月稱鎮海鎮,1963年初縣市分治,為城關鎮人民公社,1980年12月復稱城關鎮。1992年5月,俞范鎮、臨江鄉併入城關鎮。1996年,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石塘下、漲鑒碶、新老周、迎師橋、張陳傅、中官路、中一、水琚王、清水浦、沿江、沈家、孫家畈、渡駕、五里牌、虹橋、俞范、廟后張、陳家、五豐、棉豐、后施、南洪、三合、棉海、順風、灣塘、中星、殿跟、核心、嵐山30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城關鎮(嵐山、灣塘2個村併入澥浦鎮),設立招寶山街道和蛟川街道;以境內招寶山而得名。招寶山街道轄8個社區、1個行政村,面積20.8平方千米,總人口6.22萬人。2002年,轄城東、勝利路、總浦橋、后大街、順隆、蛟川、西門、白龍8個社區,港務、航務、建築3個居委會,張鑒碶1個行政村。2006年末轄城東、勝利路、總浦橋、后大街、順隆、蛟川、西門、白龍、張鑒碶、古塘10個社區。

行政區劃


轄10個社區:城東、勝利路、總浦橋、后大街、蛟川、順隆、西門、白龍、古塘、張鑒碶,另外還轄有后海塘港口物流園區。

地理環境


鎮海區轄街道。區政府所在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區境東部,甬江北岸。東南北三面環水,東起外游山,南沿甬江,隔江與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侖區小港街道相望,與蛟川街道接壤,北瀕灰鱉洋,至七里嶼與舟山市金塘鄉交界。面積21.71平方千米,人口6.69萬人(2010年)。轄10個社區。辦事處駐勝利路200號。

街道建設


規劃中的老城總體職能定位為“長三角濱海旅遊休閑小城;浙東生產性港口物流中心商務服務區”。以旅遊休閑業為支柱產業,輔之以商業和教育業。規劃中的老城將充 分展現其海防之樞、海絲之門、重教之邑、和諧之城的文化特質。空間結構上,老城大體上延續了傳統的城市格局,特色鮮明,形成了甬江軸線、城河軸線、古塘軸線、南街軸線“三橫一縱”的城市開放空間結構。根據對現有城市空間結構的分析,老城將形成三大板塊的城市功能分區:即以沿江景觀帶為載體的海絲文化板塊;以南大街為歷史中軸線及周邊區域為載體的城市精神+社區文化板塊;以古塘景觀帶及招寶山為載體的海防文化板塊。其中,在海絲文化板塊是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城市景觀空間,東側以招寶山為起點,西側以海絲之門、六王廣場為終點,將布置海事博物館區、明州第一碼頭、零公里碑+神舟古船等項目;城市精神+社區文化板塊的規劃設計包括中軸線起點(甬江)、線性空間延伸(南大街)、鼓樓廣場(鯤池廣場)、大校場路、城牆廣場(尚武廣場)、撐半壁天(視線終端)等;海防文化板塊規劃設計包括古城塘、烽煙門、城堡旅館和堡壘咖啡、水上演出中心、撐半壁天、城市北入口及“花的海洋”、青少年訓練營等項目。另外,規劃還對老城的產業發展及再生營銷作了詳細策劃。

旅遊特色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招寶山旅遊風景區有著千年的人文積澱,是集海天風光、人文景觀、海防遺址、宗教文化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景區。登上招寶山可俯視招寶山大橋、甬江、甬江入海口、東海和跨海大橋。景區內主要景點有:始建於唐昭宗乾寧四年的古海塘,素有“城塘合一,天下第一”之美譽;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的威遠城,功勛卓著,氣勢雄偉;始建於清光緒十年的安遠炮台,風骨傲然、威武雄姿;有招寶山標誌性建築和海上航運的航標——鰲柱塔,登高望遠,海天一色;有全國最大的露天財神“招寶天尊”,掌管東方財庫,庇佑東方商賈;有著象徵財富的招寶文化苑,豪聚天地靈氣,廣納四方之財;有由國家領導人江澤民題詞的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陳列著歷史上珍貴的海防史料和豐富文物;有陳列鎮海籍當代著名油畫家陳逸飛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的陳逸飛紀念館;集娛樂、保健和教育功能為一體的鎮海兒童樂園設置有太空漫步、旋轉木馬、星球大戰、海盜船、水上自行車、歡樂旅行、兒童淘氣堡、碰碰車等近10個兒童遊樂項目。招寶山因為“潮汐出入可經”,波濤洶湧,駭浪滔天,又名候濤山。又因山巔原建有“插天鰲柱塔”,故又稱鰲柱山。其他處海口,“商舶所經、百軫交集”,改稱招寶山,寓“招財進寶”之意。招寶山“固六邑之咽喉,全浙之關鍵,而為商船出入之要道也,歷來是兵家的必爭之地,為了抗擊外來的侵略和騷擾,多少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在這裡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招寶山山勢峻險,景色秀麗。主要景點有“鰲柱插天”、“千帆破浪”、“蜃樓現幻”、“山樓觀旭”、“龍洞出雲”、“梵台秋月”、“棋子枰”、“半山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