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1條詞條名為棗園村的結果 展開
棗園村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舊街鄉棗園村
該村是桃河上游主幹支流保安溝較大的村,全村佔地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60畝,全村有四個自然村組成,176戶,658口人,男女整半勞力308個,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600元增加到現在的1950元,棗園村的發展相當於前二十年發展的總和。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棗園村一無企業、二無資源,是個溝壑縱橫、植被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一窮二白的小山村,村民一年的收入就靠幾畝玉米地、穀子地。許多村民一年忙到頭,卻連口糧錢也掙不夠。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一直困擾著村民。棗園村的一個自然村茶臼堰村的百姓要吃水必須到幾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吃上安全潔凈的自來水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是一種奢望。因為生存環境惡劣、生活窮困,村裡的姑娘留不住、村外的姑娘不願來,所以許多年輕人想娶媳婦也成了問題。這個“吃水村外挑、電視沒信號、電話打不到、過河沒有橋、工資打白條、只見哥哥不見嫂”的小山村成了市、區里有名的貧困村。
1997年以來,棗園村村支兩委在馬玉田書記的帶領下,充分發揮棗園村依山傍水,無污染的優勢,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林牧菜果全面發展”的思路,發揚“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大膽創新,與時俱進,以發展經濟,為民辦實事,促進全村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干群團結一致,大幹苦幹,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各項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使昔日貧窮落後的棗園村實現了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成為鄉,區,市的紅旗單位和先進村。現在的棗園村已形成大雨不發洪,小雨不下山,山上生態林,山腰經濟林,河川建大棚,青山綠水的景象。1.主導產業。1999年至2001年投資50餘萬元建成溫室蔬菜大棚88個,年收入44萬元;2002年建成佔地面積8畝的魚池;2002年投資100萬元建成3萬隻雞,年收入130萬元,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養殖小區;2002年組建了山西棗園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註冊了“裕田”牌商標;註冊資金365萬元。2003年3月被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並認證了四種無公害農產品.2.基礎設施建設。97年至2003年,共投資180餘萬元,動用土石10餘萬方,建設主幹壩3條,攔沙壩4條,谷坊壩180條,截潛流工程7座,人字閘5座,新建林區綠化帶盤山通路6公里,2002年至2003年投資134萬元,硬化通村公路3公里及自然村支路;新造水澆地100畝。3.生態環境建設。棗園村開展大規模的持續不斷的生態建設和水利水保治理,截至今年秋季,全村共種植松柏16萬株,速生毛白楊1.5萬株,香花槐15萬株,檸條10萬株,仁用杏300畝,退耕還林860畝,配套還林2000畝,綠化荒山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共投資120餘萬元。4.村民的生活質量。持續幾年的不懈奮鬥,村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村民的收入比1997年提高了1200元,提高幅度達到了200%;建設了自流水工程,家家都用上了方便,衛生的自來水;安裝了有線電視收視系統和程式控制電話,電視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90%和80%;創建了村衛生所;2001年投資10萬元修建了寬6米,長40米,溝通東西兩岸的便民幸福橋;投資30萬元新建了幼兒園,小學教學樓,2003年投資20萬元修建了村委辦公室及村中心廣場。棗園村現今固定資產總計500餘萬元,2003年投資2 0萬元建成純凈水廠,2004年投產,5月份又投資20萬元建設玉泉溝生態園區。
棗園村凝聚了一種精神,那就是“不等不靠,勤奮勤勞,艱苦創業,不屈不撓”。今後棗園村會更加堅定不移地朝著建設生態大鄉,經濟強鄉,文明新鄉的目標前進,創造棗園美好的明天。
造林綠化建設生態家園
棗園村所處的保安溝屬土石山區,山大溝深,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是該村富不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紀90年代以來,棗園村從實際需求和長遠利益出發,按照“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園林格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致力於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在荒山上種植以側柏、元寶楓、刺槐為主的抗旱樹種,在荒地上種植以金銀花、仁用杏為主的樹種,累計綠化荒山5000畝、退耕還林1200畝、種植松柏15萬株、毛白楊2.5萬株。就連昔日滑坡頻發的西坡地如今也變成了一片茂密的刺槐林,農民們再也不必擔心滑坡現象的發生。幾年內,棗園村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對其它村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更為桃河上游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的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此基礎上,該村還積極組織專業綠化隊,建造了環村14公里的綠化帶,使全村總體綠化面積達到7000畝,佔全村總面積的40%以上。
完善基礎設施方便百姓
到棗園村走一遭,你會看到,硬化路四通八達、花草樹木處處可見、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為了改善人居環境、方便農民生活,多年來,該村緊抓基礎設施建設不放鬆,硬化了3公里的通村公路,修建了寬6米、長40米溝通東西兩岸的幸福便民橋,新建了村小學教學樓、幼兒園等。2004年,棗園村投資138萬元對距主村1.5公里的自然村茶臼堰村實施了整體搬遷,76 口茶臼堰村村民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破窯洞,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小二樓。馬家琦是移民搬遷戶之一,現在居住的小二樓面積有160平方米。他說:“搬進這麼好的家,真是圓了俺們幾代人的夢。”
2005年,棗園村實施戶戶通工程,硬化綠化道路5.7公里,安裝了80餘盞路燈,並派專人實施管護,實現了綠化、硬化和街道亮化的統一。
大興農業產業富裕農民
為了實現經濟發展、農民致富,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該村建設蔬菜大棚、綠色苗圃基地,養雞、養豬,積極發展農業產業項目,走農業產業致富的路子。其間,該村投資150萬元建起了88個大棚,每年實現創收55萬元,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元;修建了3000平方米的漁場;投資120萬元建起了規模可達3萬隻雞的養殖小區,每年創收80萬元,養雞戶戶均年收入數萬元;組建了山西棗園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並註冊了“裕田”牌商標;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4種產品被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不但如此,目前,按照“糧食餵豬雞———豬雞糞進沼氣池———沼渣肥地”的循環經濟模式,一個面積約18000平方米計劃總投資2800萬元的郊區棗園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園區正在緊張興建當中。
據了解,興建的園區內規劃有萬頭豬場、雞場、沼氣池、蔬菜大棚等。建成后,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至少可以達到6000元。毫不誇張地說,如今,除了老弱病殘,打壩的、栽樹的、種菜的、養雞餵魚的,棗園村家家有產業、人人有活干,村民們都在為致富忙活著。村民王計花一家6口,現在人均年純收入比全村的人均收入高出一倍,光她家承包的3個日光溫室年純收益就兩萬餘元。
加強文化建設 改善精神面貌
近幾年,棗園村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開拓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如,通過安裝閉路電視和電話,讓村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致富和就業門路,激發了村民們的建設熱情。現在的棗園村,村風正、民風淳、家庭團結、鄰里和睦,進村不聞麻將聲。而且更難得的是,這麼多年,村裡竟然沒有發生一起幹部集體矛盾,沒有發生一起村民到鄉里上訪的事件。
1998年至2004年連續16年沒唱過廟戲的棗園村,如今不僅年年唱戲,而且每逢過年過節,新成立的秧歌隊、鑼鼓隊、大頭娃娃隊、高蹺隊等文藝隊就會走街串戶、鬧紅火。全村600餘口人中,參加了秧歌隊和鑼鼓隊的就有百餘人。2005年,棗園村又投資約20萬元,建起了佔地2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廣場,配備了20餘件健身器材,為村民健身、娛樂搭建了平台。此外,該村還成立了精神文明、環境衛生、計劃生育、文體娛樂、治安防範等組織機構,積極開展“三德”教育、“文明村民”和“五好家庭”活動,以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改善村民精神面貌,全村十星級文明戶達到95%以上。2006年,棗園村獲得了“三晉百強和諧文明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