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風景名勝區

廣武風景名勝區

廣武風景名勝區位於朔州市山陰縣張家莊鄉,地處黃土高原東部,距朔州市區40多公里,申報面積17.36平方公里。廣武風景名勝區是古代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接壤地帶,自古就有“廣聚武將之地、兵家必爭之地、咽喉要塞之地”的稱謂,承擔著中原農業文化與游牧草原部落文化既衝突又融合的重要角色,具有鮮明的邊塞文化特點。景區主要景觀資源包括宏大神秘的漢墓群,雄渾險要的遼金時代舊廣武城,蜿蜒盤桓的明長城,明代造型奇特的新廣武城等。

簡介


廣武風景名勝區
廣武風景名勝區
2012年12月24日,山陰縣廣武景區被山西省政府認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公布的還有右玉縣殺虎口、平定縣娘子關、陽泉市翠楓山、平順縣通天峽、大同縣火山群5處景區。
廣武風景名勝區位於朔州市山陰縣張家莊鄉,地處黃土高原東部,距朔州市區40多公里,面積17.36平方公里。廣武風景名勝區是古代漢族和北方少數名族的文化接壤地帶,自古就有“廣聚武將之地、兵家必爭之地、咽喉要塞之地”的稱謂,承擔著中原農業文化與草原部落文化既衝突又融合的重要角色,具有鮮明的邊塞文化特點。景區主要景觀資源包括宏大神秘的漢墓群、雄渾險要的遼金時代舊廣武城、蜿蜒盤桓的明長城、明代造型奇特的新廣武城等。
廣武邊塞文化遺址較多,考古價值大,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2012年,山陰縣圍繞文化抓旅遊,深入挖掘、有效整合開發旅遊文化資源,打造以邊塞文化、古軍事文化、回歸自然生態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文化品牌,把特色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山陰縣重點培育以廣武邊塞文化為主的文化旅遊產業,促進旅遊和文化互融共進、共同發展,推動旅遊業做大做強。

廣武漢墓群

到廣武城尋幽訪古的人們,往往會被廣武城北邊廣闊原野上的眾多土堆吸引。遠遠望去,這些土墳堆大多都有十來米高,頂部呈方形,範圍綿延達好幾公里,東西南北竟望不到盡頭,頗為壯觀。這是一個全國罕見的古墓群,據說它的歷史足有兩千年之久,因為旁邊有廣武古城的緣故,被稱為“廣武漢墓群”。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幾千年來,演繹了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活劇,直至今天,依舊餘音裊裊,在民族後人的心頭上難以落幕。廣武漢墓群的東邊一直到新舊廣武城,西邊一直到朔縣白庄村的廣闊土地。古墓群無遮無攔,素麵朝天,裸露在廣袤的荒野。一個土堆就是一個墓穴,也有人說其中許多是一個合葬墓。高的有十幾米,矮的也有四、五米。它們神秘的由來以及歷史的悠遠使它們成為了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對象。
但這些漢墓群是否是古代士兵的埋骨之處,至今仍爭議不斷。有一種說法是,這些土堆叫作亂冢,亂七八糟的什麼人都埋在裡面,分不清誰是誰家的。這個說法也是現今最被人們信服的說法。有學者認為:由於歷史上廣武經常發生大規模戰爭,大量士兵喪命於此,得不到裹屍還鄉的待遇,只能在戰場上匆匆掩埋,並堆砌於此……長年累月,隨著死亡人數的增多,這些土墳堆也慢慢地變多變大。
但是,關於這些土堆是古墓群的說法,當地人卻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在《山陰縣誌》的地圖上,這塊地方的標誌是“謊糧堆”。有人說,這些土堆是宋朝時候楊家將為了蒙蔽遼人,在這裡建造的。楊六郎巧用“謊糧堆”智勇退遼軍的傳說,在這一帶廣為流傳。
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對漢墓群提出異議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在“漢制”里,對墳墓封土的高度有著嚴格的界定,墳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和封土高度成正比的。然而,廣武漢墓群古墓的很多封土高度都超過了十多米,這顯然不可能是普通將士的墳墓。而且從廣武已經發掘的13座漢墓的從隨葬品來看,確定只是一些富裕百姓的墳墓,而不是陣亡將士的墳墓……太多的謎題,只能等待時間來為我們解答了。

舊廣武城

舊廣武城坐落於恆山山脈的雁門關下白草口處,即史書上所稱的西陘出口。據《遼史》記載,舊廣武城始建於遼、金,為雁門關之山前防禦據點。今存較完整的古城牆系明、清修建。古城城牆周長1701米,總佔地17272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城牆總高7.35米,下寬5米,頂寬3.4米,外表全部磚砌,石條作基。最上沿矮牆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個城牆共施馬面12座(包括城門馬面),馬面緊貼牆體,雄偉穩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牆東、南、西三面設城門,不置北門,原城門上有門樓,在解放前和“文革”當中破壞。城內街道建築布局基本保留原制。城內聳立著兩株挺拔茂盛的古柏樹,據考證古柏樹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兩香柏一雌一雄,相距4米,高約17米,雌柏周長3.2米,雄柏周長3.14米,此雙柏在全國罕見。舊廣武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遼代古城,是研究遼金以及明清城池的重要實物資料,對研究我國古代軍事文化有著獨特的意義。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長城

據有關資料和碑文記載,廣武明長城系明洪武七年(1374年)修築,屬內長城,全長約20公里(從新廣武到西安峪),土牆尚存13公里,剩餘部分為殘跡。沿山脊緩行,隨山勢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見的巨龍。

新廣武城

廣武風景名勝區
廣武風景名勝區
相比舊城而言,新廣武城要著名得多,因為它與廣武長城相連,是雁門關防線的主要防禦陣地。新廣武城在舊廣武城東面2公里左右,周長2公里,城高10米,如今只剩下兩個城門和斷斷續續的城牆。從殘留的遺跡來看,新廣武城比舊廣武城地勢更為險要,更有利於作戰,它倚山傍險,虎踞要衝,內長城拱衛兩側。明清兩代均在此設重兵駐守。相傳在明朝末年,明朝大將曹變蛟率其部下,正是憑藉新廣武城的城高壕深,和數倍於己的清兵血戰7天,終於將清兵打回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遺憾的是如今的景象讓人有些遺憾——城內的許多城牆都已破敗不堪,甚至連基石都被挖去不少。新廣武城周圍幾里範圍內的磚砌長城都成了夯土長城,新廣武城也只剩下南北兩個城門及少量的幾截城牆。城的北門頗為高峻,城門頂上現存有已倒下的高3米左右的一塊石碑,石碑上的字跡已漫漶不清,城樓前石匾上“三晉囗關”幾個字還隱約可辨。幾十米長的城門洞仍然是村民來來往往的重要通道。好在,長城還比較完整。史料記載,整個廣武長城,全長大概有20公里,大致東起雁門關,西到寧武舊城,極目望去,通向遠方的長城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座烽火台的遺跡,在陽光照耀下顯得十分滄桑。

廣武新舊城對比


我們從新舊廣武村的建設思路來看,他們之間有著基本的不同。新村重開發,舊村更重保護;新村重新農村規劃,舊村更重美學價值;新村重經濟建設,舊村更重精神文明建設。兩村一母同胞,同氣連枝;卻又風格迥異,互不干涉。建設者能否做到統籌兼顧?雖同為山陰縣村落,新村走的是新城鎮步伐,舊村走的卻是傳統村落步伐,二者能否步調一致,共同發展,如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我們知道,“傳統”是老祖宗留下的財富,是歷史的源泉;而“創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是歷史的發展。沒有“傳統”,“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傳統”就成了破銅廢鐵、一紙空文。如果我們再把人類社會比作一條河流的話,傳統和創新就是歷史長河中一左一右兩條支流,沒有傳統和創新的結合,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源遠流長。他們更像是一對兄弟,互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維繫著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摘自山陰縣委組織部李明《中國城鎮的新與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