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山蒟的結果 展開

山蒟

胡椒科胡椒屬植物

山蒟,中藥名。為胡椒科胡椒屬植物山蒟PiperhanceiMaxim.的莖葉或根。植物山蒟,分佈我國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消腫,行氣止痛,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胃痛,痛經,跌打損傷,風寒咳喘,疝氣痛。

物種簡介


酒餅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爬岩香、二十四症、上樹風《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石蒟、穿壁風《廣西中草藥》,滿天香、小風藤《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山萎《廣西本草選編》,綠藤、香藤、鑽骨風《全國中草藥彙編》,臭荖藤《福建藥物志》,辣椒姜《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見風追、過節風、千節風、上樹蛇、抱蛇、水蔞、血姜、山老葉、也側苗《新華本草綱要》

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長10餘米。除花序軸和苞片柄外均光滑無毛。莖、枝具細縱紋,節上生不定根。葉互生,紙質或近革質,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少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或楔形,有時明顯不對稱,葉脈5-7條,最上1對互生,離基1-3厘米從中脈發出;葉柄長5-12毫米;葉鞘長約為葉柄之半。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6-10厘米;總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略長,花序軸被毛;苞片近圓形,直徑約0.8毫米,近無柄或具短柄,盾狀,向軸面和柄上被柔毛;雄蕊2枚,花絲短。雄花序長約3厘米,果期延長;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但柄略長;子房近球形,離生,柱頭4或3。漿果球形,黃色,直徑2.5-3毫米。花期3-8月。
鑒別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細長,直徑1-3mm;表面灰褐色,有縱紋,節膨大,有不定根,節間長2-10cm;質脆易斷,斷麵皮部灰褐色,較薄,木部灰白色,有許多小孔。葉多皺縮,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2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近楔形,常偏斜;上表面墨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質脆。氣清香,味辛辣。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入肝、肺經。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溪澗邊、密林或疏林中,攀援於樹上或岩石上。

主要價值


入葯部位
莖葉或根。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消腫,行氣止痛,化痰止咳。
主治
風濕痹痛,胃痛,痛經,跌打損傷,風寒咳喘,疝氣痛。
配伍
1、治風濕痹痛,①山蒟鮮莖葉30g。水煎服,每日1劑。②山蒟、威靈仙秦艽桂枝川芎各9g。水煎服,每日1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風濕勞傷,爬岩香30g,威靈仙、兔耳風各9g。泡酒或煨水服。(《貴州草藥》)
3、治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山蒟、錦雞兒楓荷梨各30g,大活血15g。加水酒為引,水煎服。(《草藥手冊》)
4、治慢性胃炎,山蒟根、良姜各6g,野花椒3g,烏賊骨12g。共為細末,每服1.5g,每日3次,飯後服。(《草藥手冊》)
5、治月經不調,痛經,消化不良,胃痛,咳嗽哮喘,干山蒟根3-10g。水煎服,日服2次。(《文山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或浸酒。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藥理作用
1、抑制PAF引起的兔血小板聚集。
2、抑制PAF引起的炎症反應。
使用注意
孕婦及陰虛火旺者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採收,切段,鮮用或曬乾。
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濕,強腰膝。治風濕痛,風寒骨痛,腰膝無力,四肢肌肉萎縮,咳嗽氣喘。”
《貴州草藥》:“祛風除濕,理氣化痰,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