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村

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棟川鎮下轄村

長壽村位於雲南省楚雄市姚安縣棟川鎮,地處棟川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1.5公里。東鄰徐光壩,南鄰北街,西鄰官屯鄉山坡村,北鄰地角。轄2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572戶,有鄉村人口6316人,其中農業人口6183人,勞動力340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1人。

全村國土面積7.63平方公里,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15.9℃,年降水量646.12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煙等農作物。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37.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糧食烤煙為主。

地區簡介


該行政村隸屬姚安縣棟川鎮,現有農戶1511戶,有鄉村人口6057人,其中農業人口5982人,勞動力370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2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98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糧食烤煙為主。

自然資源


長壽村[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棟川鎮長壽村]
長壽村[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棟川鎮長壽村]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053畝,其中:水田4374畝,旱地854畝,人均耕地0.83畝,主要種植、糧食烤煙等作物;擁有林地3297.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10.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梨、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4畝,其中養殖面積6畝;其他面積2905.2畝。

社會


基礎設施

長壽村[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棟川鎮長壽村]
長壽村[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棟川鎮長壽村]
截止2011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572戶通自來水。有1572戶通電,有134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49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8%和89.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2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93戶,分別佔總數的88.5%和83.2%。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是水泥路;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很近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8輛,拖拉機42輛,摩托24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374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413.3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3畝。
到2011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6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34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4373畝,有效灌溉率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面積4413.3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面積0.73畝。

文化教育

該村到2011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機構為主,其中,有1040戶居住磚混機構住房,有530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建有小學3所學校,校舍建築面積13036平方米,擁有教師25人,在校學生470人,距離鎮中學2.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53人,其中小學生420人,中學生233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個室5個個、業餘文娛宣個傳隊5大地,大地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長壽村
長壽村

經濟


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縣內,2011年主要產業全村銷售收入948萬元,占農村經總收入的23.6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蠶桑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烤煙、蔬菜、蠶桑產業。專業合作組織2個,已登記註冊2個,參加農民合作組織的農戶數264戶。

人口民族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760戶,共鄉村人口6316人,其中男性3325人,女性3081人。其中農業人口6183人,勞動力340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6319人,彝族77人,白族4人。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30人,占人口總數的23.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090人,參合率82.2%;享受低保16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縣醫院院,衛生所面積為15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戶,占農戶總數的8.14%。 

政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該簽訂簽訂簽訂農業承包合同15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413.3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92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年末集體總收入33.8萬元,有固定資產69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2.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的項目有財務、債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2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82人,少數民族黨員其中其中一男黨員員157人、女黨員25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下設辦公室,下下設辦公室2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215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村組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公益事業無法開展。基礎設施薄弱,村莊道路都是土路,大部分自然村進村道路給村民生產硬給村民生產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3個自然村還在飲用井水,水質未達飲用水標準。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開展招商引資,計劃建一個農產品交易市場。
2、穩抓糧食、烤煙,擴大蠶桑種植面積,使蠶桑成為支柱產業。
3、積極爭取扶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