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鼎

薛元鼎

薛元鼎,字叔雲,莆田人。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補太學生為第一,每試必在前列,遂以上舍優等登第,聲聞四齣。后遷起居郎,兼太子左諭德,官至給事中。

人物簡介


《薛氏講義》二十卷。(或《詩文講義》
《薛喻德詩文集》
按:明周華《游洋志》有載:薛元鼎“髫齡讀書,一覽成誦,十二歲能文,尤工於賦。溪東先生見而嘆曰:‘此郎學根於道,後來之俊也’”。

人物解讀


南宋一朝,仙游連江里薛氏可謂才俊輩出,登科進士就有12人。南宋孝宗朝良臣薛元鼎,便以博學多才、德政恤民流芳青史。
薛元鼎,字叔雲,生於南宋仙游連江里(今楓亭鎮)霞橋。他自幼聰穎好學,4歲便能日誦《論語》數篇,12歲即以善文聞名鄉里。同邑名士鄭厚觀其文後不禁讚歎:“此郎學根於道,後來之俊也。”紹興三十年(1160年),薛元鼎赴京應試,果然金榜題名高中進士,授惠州教授。不久,相繼調任太學正承事郎、宗正寺簿等職。
隆興元年(1163年),薛元鼎已升任國子監丞,並代理戶部左曹郎官。時值孝宗皇帝當政,詔令群臣輪對,看中薛元鼎才能:“聞卿頗留意職事,民戶詞談,一一料理,書生能如此,可喜也。”薛元鼎遂進陳民生利弊,孝宗贊曰:“卿不惟留意職事,議論亦自疏通。”次日便擢其為秘書丞、軍器少監,兼太子侍講。
薛元鼎博學多才,悉心教導太子趙火享(即後來的光宗皇帝),勤研經史,關心民生,奉公治政。太子視其為恩師,甚感“講解甚明,深有開發”,兼任京師臨安府尹期間政績突出,頗受孝宗讚許。淳熙元年(1174年),薛元鼎因功兼權國子司業
次年,薛元鼎奉詔提舉浙西路,視察太湖一帶水情。他乘舟沿江巡行,見有多處水道淤塞,遂上奏朝廷開鑿運河54里,以泄洪減災、疏通漕運。德政所及,備受當地百姓稱頌。孝宗賞識其賢能,便正式命其為戶部左曹郎官。
淳熙四年(1177年)春,戶部提出專設輸送朝廷貢品戶籍之議,薛元鼎領旨赴秀州(今杭州灣以北沿海地區)考察,欲以一州年收支計盈虧而定貢稅數額,作為全國徵稅標準。他不辭勞累,深入各郡縣細察經濟財政,結果發現均無盈餘,甚至窘迫,百姓無法負擔。於是如實上奏,陳請朝廷撤消專設貢籍之舉。孝宗詳閱其表,准其所奏,稱曰:“卿真實才。”自此,愈加看重薛元鼎,提升為吏部尚書左郎官,又遷起居郎,兼太子左諭德,常徵詢朝政國事。
薛元鼎生性孝順,雖身處京師,卻念念不忘家鄉老母,稍有微疾,便寢食難安,一再陳請回鄉奉母。孝宗重其才,“欲大用之”,不願放行。后聞老母去世,薛元鼎悲痛欲絕,身心俱焚,遂日夜兼程回鄉奔喪。然而未及到家,竟不幸病卒途中,令人唏噓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