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教育學

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思潮

批判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保羅·弗萊雷阿普爾、金蒂斯、亨利·A·吉魯克斯、貝瑞· 康柏、鮑爾斯等人。代表著作是保羅·弗萊雷的《被壓迫者的教育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發展歷程


批判教育學從產生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它的基本認識是“教育應該是政治的”,基本立場是站到弱勢群體的一邊,基本方法是階級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學把實踐理解為在民主授權的合法性前提下規範的政治活動。以上特徵使它與其他相關學派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以說,批判教育學的產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發展的道路卻不可能一帆風順。

流派


批判教育學流派可分為具有創新風格的英美流派和具有保守性的德國流派,它產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被認為是教育領域中最具活力的競爭者。批判教育學在教育理論、課程及教育管理等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學者多從以上視角對其思想進行梳理,本文從方法論角度考察批判教育學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批判教育學流派思想複雜,基於不同的思想基礎與社會背景,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特點。但是,不同流派追求對傳統教育的批判與“解放”,強調運用批判理論通過批判的研究方法進行教育研究與分析,是各流派批判教育學的共同特徵。從某種意義上說,批判教育學的批判性是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理性的追求,更是一種方法論。

主要觀點


1.教育沒有促進社會的公平,而是社會差別和對立的根源;
2.教育再生產了佔主流地位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以及經濟結構;
3.批判教育學就是要揭示了看似正常的教育現象背後的利益關係,使師生對自己的周圍的教育環境敏感起來,以此“啟蒙”;
4.教育從來不是公平的,不能用唯科學的方式研究,而應該用客觀的批判思維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