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生

開國少將

楊俊生(1916—1998),1916年3月生,江西瑞金人。原名楊衍柱。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長,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員炮兵指揮所司令員,北京衛戍區政治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等職。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任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98年,病故於北京。

簡歷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參中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第二師二團連指導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五支隊營教導員,冀魯豫軍區第八軍分區七團政治委員兼團長,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一旅旅長,第二野戰軍十六軍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大戰和陽泉破襲戰,潘溪渡奪炮,奇襲八公橋,夜襲清豐,血戰南樂,光復東平,激戰陽谷,圍攻曹縣,巧奪湯陰等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參加平漢戰役、集寧保衛戰、魯西南戰役、高山鋪戰鬥、淮海戰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領導剿匪作戰。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炮兵指揮所司令員,參加了夏季反擊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經歷


楊俊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戰爭時期,楊俊生任115師343旅685團2營5連指導員,在平型關 戰鬥中受重傷,仍指揮全連與日軍撕殺,殲敵百餘,所在連被授予“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稱號。1941年他任魯西軍區教導3旅7團政委,和團長一起率部在潘溪渡伏擊日軍,殲滅日偽軍百餘人,繳獲九二步兵炮1門。楊俊生后擔任過有“冀魯豫 鐵拳”之稱的老7團的團長兼政委。1944年,他率老7團連夜急行160里,突襲清豐 ,從城東北角一舉突破,連續擊退敵人7次反衝擊,斃敵200餘人,俘虜1300人。7團當時還繳獲兩輛汽車,因無人會開,用八頭黃牛拉著走。1945年9月,楊俊生任晉冀魯豫軍區1縱1旅旅長。
1947年1月,劉伯承對楊俊生說:友軍把敵人牽到東邊去了,你們用叄天時間把曹 縣打下來,拔掉這顆釘子,把敵人再牽回來,配合華野在魯南作戰。“如果叄天 打不下來,就打不成了。”鄧小平補充道。 楊俊生旅長和陳開雲政委表示:“我們保證能打下來!”李政達見楊、陳回答得挺乾脆,不放心地說:“曹縣城牆有十多米高,工事堅固,完好無損。”“城牆上還有掩體和戰壕呢。”楊俊生插話。鄧小平:“這麼說你們在這裡打過了?”“是的,一年前我們在這裡打過。”“你們要小心!”鄧小平提醒楊俊生:“前不久,友軍打了叄次,都沒打下來。”果然第一次攻城,東、南、北叄個門均告失利。楊俊生和陳開雲採取措施,重新選擇突破口和突破路線,組織火力隊和爆破組,加強對突擊隊的支援,每個方向組織兩支突擊隊,輪番突擊,第二天終於攻克曹縣。
1947年3月,1旅1團負責攻殲黃河鐵橋守敵,1團在路上與敵搜索隊糾纏,殲敵30餘人,未能達到橋頭,完成炸橋任務。第二天楊俊生指揮1團實施攻擊,被敵人炮火攔截和壓制,仍未能炸橋。
楊俊生指揮部隊激戰一天,黃維部隊正面進攻和側翼迂迴均告失利。楊俊生奉命撤出戰鬥,將黃維兵團誘入劉鄧預設的口袋,為叄阻黃維劃上圓滿的句號。
楊俊生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1953年赴朝作戰時任16軍副軍長兼參謀長、志願軍炮兵指揮所司令員。獲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楊俊生回國后升任16軍軍長,調任64軍軍長。1966年5月任北京衛戍區政委,1968年10月兼任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1年3月,楊俊生和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吳忠、北京衛戍區政委黃作 珍、劉紹文一起出任北京市委書記(第一書記是吳德)。
九一叄事件發生后,中央對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實施隔離審查,是由吳忠和楊俊生兩人具體組織指揮執行的。在很長一段時間,楊、黃、劉同時擔任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北京衛戍區政委。
1976年10月,楊俊生不再擔任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9年11月,楊俊生不再擔任北京市委書記。楊、黃、劉叄人作為北京衛戍區政委,一直擔任到1987年10月,71歲的楊俊生任第二炮兵司令員,后擔任旅大警備區第一政委。
1998年去世。

榮譽


楊俊生是9、10、11屆候補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叄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 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